编者的话

  当托福110,SAT1500已经成为中国美本申请者群体不值一提的常态,当大家一门心思地爬藤、冲击顶尖名校,当留学党日以继夜地刷题两耳不闻窗外事,留学美国,仿佛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高考。那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要出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可能让你想起留学的初衷。

  这几天我碰到了 2019 fall 的美国出国党 K。K 基本已经淹没在题海中,十分苦闷。

  我们的对话基本围绕他的时间表展开。除了狂刷 TOEFL、SAT 之外,其余一切都是空白。他并不甘心,毕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是有展望的,可是他更害怕因为成绩不高而埋没自己。

  聊完之后,我感到担心、痛心。像 K 这样的申请生太多了。

  因为托福听力还想提个 3 分,作废了已经被录取的峰会资格。

  因为 SAT 的精读任务太重,放弃了心仪已久的科研机会。

  因为补习班的围追堵截,告别了乡下公益实践的梦想。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正狂奔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标准化考试成绩对国际申请者来说是一种刚需。如果你的成绩是令人跌破眼镜得低,那么复习备考可能确实是你最好的选择了。但是必须承认,随着中国申请生标化成绩的逐年走高,标化焦虑已经逐渐无法用理性解释。

  人们忽略或者忘记了真正的目标,甚至完全不顾美国大学的申请时间线寸寸逼近,仍然徘徊在标化的战场上不愿停下来思考其它的任务。不谈时间管理,不谈学校调研,不谈文书写作。

  原本可以充满成长惊喜的申请季,居然就这样,在 “为了申请季拼了” 的状态中被错过了。一所大学负责人明确表示,未来他们将主要参考申请人的高中学习成绩、教师推荐信、论文以及其他能够展示才华的材料。并且,芝加哥大学领衔的 850 所美国大学,不再强制要求 SAT/ACT 成绩。与其拘泥于入学考试成绩,不如多想想自己到底是谁,优秀在哪里,以后想干什么。

  按理说,留美对今天的中国家庭而言已经不再神秘。那为什么每年还会有大量的申请生犯常识性的错误呢?这值得每一个学生、家长和从业者反思。

  唯分数论的教育积弊

  在中国,高考依然是社会流动的独木桥和衡量青少年实力的几乎唯一的尺度。很多同学依赖高分一路绿灯。对分数坚信不疑的家长们,经常会想当然地以为,申请美国大学时 SAT 和 TOEFL 就是一切,有多高的成绩就可以去多高排名的大学。

  僧多粥少导致分数线水涨船高

  在此,我们以国内某一线城市国际部高二的标化成绩光荣榜做个参考。全年级 74 个托福考生的平均分数已经达到 111.5,63 个 SAT 考生的平均分数达到 SAT 1527。

  看到这里,各位有没有一种“十年生死两茫茫,越刷标化心越凉”的感觉?美国大学的许多教授直言不讳:以前他们确实把标化成绩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但是未来不会这样做,理由很简单,许多 SAT/ACT 高分甚至满分获得者在美国大学过得并不快乐。他们的在校表现与这些成绩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学生自身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亚利桑那大学的一位教授说过:“我终于理解,我和我的中国学生联系后,他们为什么没有来看我。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问问题。尽管我的助教是可以讲普通话的,但是对他们的帮助也不是很大。

  作为一名教授,我除了尽可能多的去介绍一些信息让他们了解的更多,我不知道我还能如何去做。我清楚地意识到,我很快将失去这些中国学生。”

  不少中国学生确实不善于独立思考和探索,这也解释了前几年一篇关于每年 8000 名中国留学生被开除的文章一炮走红的原因。数据显示,80% 以上的中国留学生是由于成绩不佳或者学术不诚信导致被开除的。

  父辈的盲目跟风做不了你的指路明灯

  “20 年前,我的父亲第一次从中国到美国旅行,第一次看到了哈佛校园里那些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建筑。在一张照片背面,他用蓝色墨水写着:总有一天,你会亲眼看到的。终于,我顺利进入了哈佛。但在那的日子里,我的眼睛没有看到它的美丽,而是盯着地上,从一个学术建筑爬到另一个学术建筑,数着人行道上的石头,以帮助我控制我的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的攻击差点将我击溃。”

  这段文字,真实地记录在了纽约时报上。

  中国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倾其所有;中国父母的爱又是自私的,他们把孩子看成生命的延续,希望孩子能够满足自己当年的遗憾。耶鲁大学的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群体中 45% 有抑郁症状,29% 有焦虑症状。可是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地被关注到过呢?

  国际教育从业人员的不专业性

  经常碰到用户询问:为什么同样的一个问题,咨询三个机构会得到三个不同的答案?

  其实,如果一个咨询师直接把学校官网历年招生数据或者相关信息的文字内容发送给用户,这些数字的准确性是有保障的。但是用户看见了这些,却也不见得接受。因为每个申请者都有着对名校的渴望,就算事实残酷,只要一息尚存,就不愿放弃。

  这就给一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机。许多从业者利用和煽动人们对分数的执念,将分数作为衡量学生能否被美国大学录取的唯一标准,完全不顾 holistic review 的录取工作流程。

  大环境追名逐利,个体需求被无视

  不知从何时起,一大波拥有金发碧眼的 “前招生官” 涌入了中国留学市场,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定价让留美家庭大跌眼镜。可是签约之后,咨询团队又常常把难题抛回给用户——“因为你的标化分数一直没到位,很多事情没有办法进行,你还是先去刷题吧,分数出来了再说。”

  近几年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分数线越来越高,考试培训机构野蛮生长,进一步推高了唯分数论的呼声。学生们朝夕相处,每天都在强调标化分数,自然就把分数当成全世界。去美国学习的初衷之一就是避免成为考试机器,可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又给自己找了个做机器的理由。

  即便如愿以偿地拿到高分,真正的游戏也才刚刚开始。每一年都有数不胜数的高分者,草草敷衍申请季真正最关键的任务——申请人设定位、选校、文书、面试。这时他们往往惊讶地发现,几个月前还和蔼可亲的中介老师们忽然不见了踪影,抑或所谓的管家式服务完全剥夺了自己的参与权。就这样他们在慌乱、错愕和不满中送走了申请季。

  真正进入了美国大学校园,许多人会突然意识到小组讨论没有经历过、论文成了难题、找实习写简历还是一脸懵逼。申请过程的快餐化,导致申请生缺失了一段成长。而当申请生没有真正独立面对留学的经历,没有真正掌握留学的能力,那后来的剧情也就不再奇怪了。

  留学是成长不是包装,申请是学习不是服务。不再逃避,主动改变、强大自己,才是留学的真谛。

  所以请你抬起头吧,错过申请季,真的就白考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