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肖邦独奏音乐会

米凯朗琪利的演奏版本

这位意大利钢琴演奏家由于过分追求完美,极其苛刻地要求自己,以至于因为他的一些异于常人的举动而被人们认为是个“怪才”。阿尔图罗・贝内代蒂・米凯朗琪利(ArturoBenedetti,Michelangeli,1920~1995)的演奏往往给人一种“琴人合一”的感觉,他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却营造了圆润透亮的音色,看不出一丝炫技的痕迹却能感受到他高超的技艺,正如他本人所言:“钢琴家弹琴时不应想也不能听钢琴的声音,而应尽量想象小提琴和管风琴的声音。”

米凯朗琪利对于第一乐章的演奏较好地把握了奏鸣曲式的整体结构,但是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比较新颖。演奏开头引子部分的和弦时显得气定神闲,每个音符都很饱满但都不够强,缺少了不协和音程该有的紧张度和震撼力;接下来的主部主题虽然速度不慢,但音乐在短促的节奏中有些活泼跳跃,少了些局促不安的感觉;反复时第21小节的“落起”音语气过于夸张,与整体的音乐形象有些格格不入。难能可贵的是副部主题的音色演奏得光滑圆润,如经过精雕细琢的珍珠,仿佛是钢琴在歌唱一般,这要得益于米凯朗琪利童年时期学习小提琴的经历,但美中不足的是“rubato”处理得有些随心所欲,使附点节奏不够稳定。另外,呈示部后的连接部中三连音的重音比较明显,使乐句与乐句之间的线条不太圆滑连贯。

第二乐章谐谑曲的第一部分激情昂扬,充满斗志。振奋人心的和弦进行深沉有力,但主观制造的一些停顿和重音之间的拉长使音乐的进行有些推迟和拖延,过于强调重音又导致声音被用力地敲击出来,所造成的震耳欲聋的音响效果给人一种硬生生的感觉。

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的演奏合理地控制了整体结构。第一部分的和弦深厚沉稳,但是过度的敲击琴键而产生的重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乐句线条,让人产生一种送葬队伍停滞不前的错觉,也与庄严的音乐主题形象相背离;中部的旋律音音色过于响亮,与柔美梦幻的音乐形象不相符合。

第四乐章的三连音快速跑动干净清楚,具有很强的颗粒性,少了些朦胧模糊的感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