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开皇元年,突厥人屡屡骚扰北方重镇,杨坚于是让时任大将军的虞庆则前往作战。在出发之前,杨坚曾经告诉虞庆则,说他可以接受突厥人赠送的宝马三五匹。

引言

在隋朝初年,有四名大臣受到了杨坚的另眼相看,被称为隋初四贵。这四个人在战争以及内政工作中都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可以说是隋朝创建开皇盛世的肱骨之臣。今天我们要说的虞庆则在少数民族问题的上为隋朝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不仅安定了隋朝的边境,更通过外交手段保障了隋王朝与突厥之间的和平,他也因此被封为大将军。


杨坚画像

但就是这样一位久经沙场的战将,在身居高位之后却变居功自傲,躺在功劳簿上不愿再为国家出战。在李贤发动叛乱的时候,他甚至没有为国家分忧解难的想法。而且还与突厥可汗私下交好,甚至与杨素在杨坚面前争功,这都让杨坚对他的印象越来越差。

虽然其被问罪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他妻弟赵什柱的栽赃,但是他之前种种跋扈的行为其实已经让杨坚丧失了他的信任,虞庆则之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其被权力所腐化,是真正的咎由自取。


隋初名将虞庆则

虞庆则对于隋朝民族问题做出的巨大贡献

虞庆则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其先祖在很久之前就在匈奴赫连部手下为官,在连年征战中立下了威名。其父亲在北周时为灵武太守,虞庆则自小就跟随父亲在边境长大。在当地有许多少数民族百姓,因此虞庆则自小就精通鲜卑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而且也练出了一身超群的武艺。他可以身披重铠,手持两把弓箭,纵横驰骋,来去自如,当地的豪侠们也都对他有所畏惧,其勇猛由此也可见一斑。


剽悍的突厥骑兵

后来虞庆则被授予了并州总管长史的职位,正式踏上了仕途。当时胡人屡屡进犯北方边境,杨坚派出高颎等人率军前往平叛。在取胜之后高颎认为应该选择一名文武双全的将才来镇守边疆,当时虞庆则在北境有声名,而且其先祖又都是边将,高颎便进表为虞庆则申请了石州总管的职位。

虞庆则在到任之后,凭借自己的威名让胡人不敢来犯。与此同时因为他自小就和一些胡人打交道,因此对于他们的生活状况比较了解,于是他在石州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八千余户胡人前来,在稳定了边境局势的同时,还让石州的防御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可谓政绩彪炳。

在开皇元年,突厥人屡屡骚扰北方重镇,杨坚于是让时任大将军的虞庆则前往作战。当时正值寒冬,隋军将士多来自于中原,对于北方严寒的天气十分不适应。而且军装也不适合在这里作战,在行军路上就有不少将士冻掉了手指,极大的削弱了隋军的战斗力。


隋朝猛将达奚长儒

在抵达战场之后,虞庆则派出其麾下的达奚长儒作为先锋与突厥人交战。达奚长儒是隋军的猛将,在将士心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当时他率领的先锋只有两千余人,却遭遇了突厥的主力部队,将士们生出了怯战的情绪。不过达奚长儒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冲散了对面的阵型,提升了部队的士气。

不过他也知道此时不能与突厥主力硬碰硬,于是且战且走,与突厥人纠缠了几天,士兵几乎伤亡殆尽。由于在寒冷的天气下作战了太久,战士们手上的伤都已经深可见骨,达奚长儒身上也有多处重伤,不过他们依然坚持抵抗,震慑住了突厥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遇于周,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

在达奚长儒与敌人奋战的时候,身为主帅的虞庆则不但没有亲自前往解围,甚至连一个救兵都没有派出,导致自己的大将陷入绝境,几乎身亡。如果不是达奚长儒出色的指挥和英勇的斗志鼓舞了隋军将士,那么隋朝很有可能就如此白白折损了一员勇将。


达奚长儒画像

当然我们可以猜测虞庆则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因为达奚长儒身陷敌军主力的包围之中,而且隋军的将士们也不熟悉在寒冷的天气下作战,达奚长儒的军队很有可能已经被突厥消灭。此时贸然出兵很有可能遭遇敌人的埋伏,从而蒙受更大的损失。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杨坚之后并没有处罚虞庆则,还为其升官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联系其在之后事件中的表现,就可以知道虞庆则本身就极为谨慎,而且其对于功名的贪图也可能是其不发救兵的原因,因为他担心达奚长儒与自己争功,才想陷其于死地。


隋文帝杨坚

出使突厥私收贿赂,贪图虚名御前争功

在平定了突厥的叛乱之后,突厥遣使者来朝希望能够与隋朝进行和谈,并要求隋朝政府派出一名重臣作为使者。于是杨坚挑选了久镇边疆,又熟悉少数民族文化的虞庆则作为政府代表。在到达突厥之后,和谈进行的并不是十分顺利。在其部下长孙晟的努力下,突厥的可汗摄图才答应归附隋朝,成为藩属,并定期向隋朝政府进贡。


突厥使者

按照古代的规制,在完成和谈之后,使者一般会受到一定的礼物,以此来尽地主之谊。在出发之前,杨坚曾经告诉虞庆则,说他可以接受突厥人赠送的宝马三五匹。但是虞庆则实际上从突厥人那里拿到了千匹骏马,并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突厥可汗。这样的行为在当时无疑是有所僭越的,但是杨坚因为虞庆则劳苦功高,不以此为忤逆,还对其进行了封赏。

如果说出使突厥只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虞庆则贪婪的一面的话,那么之后虞庆则与杨素在御前争功的事情就将其好大喜功的一面彻底暴露了出来。在隋朝平定了南陈之后,杨坚在杨广的晋王府中举行了盛大的酒会。在会上杨坚说高颎平陈与虞庆则安定突厥是隋朝两件最大的功勋。


与虞庆则御前争功的权臣杨素

此时杨素回答到这全是凭借杨坚的威德才能达成的,这本来是一句十分普通的恭维,但是虞庆则却觉得这是杨素在贬低自己的功绩,于是起身说杨素之前的战功也都是拜杨坚的威望所致。这让他和杨素之间形成了嫌隙,两人开始在酒会上互相揭短,这无疑是十分失礼的。

当时酒会上的御史甚至想要根据他们的对话来弹劾他们,他们争吵之激烈由此也可见一斑。但是当时杨坚心情很好,要御史不要把酒会上的话当真,此事才算作罢。这件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高祖平陈之后,幸晋王第,置酒会群臣。高颎等奉觞上寿,上因曰:'高颎平江南,虞庆则降突厥,可谓茂功矣。'杨素曰:'皆由至尊威德所被。'庆则曰:'杨素前出兵武牢、硖石,若非至尊威德,亦无克理。'遂与互相长短。御史欲弹之,上曰:'今日计功为乐,宜不须劾。'"


古代酒会图

从出使突厥以及在酒会上争功这两件事情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虞庆则好大喜功,贪婪自私的一面,而这与那个年轻的猛士已经完全是两个人了。人们都说权力和地位是让人腐化的催化剂,在虞庆则身上这句话再次得到了验证。虽然虞庆则依靠杨坚对自己的信任免去了两次责罚,但是这已经让杨坚开始怀疑他,尤其是其私下与突厥可汗结亲的举动更是暴露了他的野心,这也为他之后的被杀埋下了伏笔。

消极避战,阴谋自立,隋初四贵的陨落

在开皇年间,隋朝的政局十分稳定,被封为右武候大将军的虞庆则也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到了开皇十七年的时候,李贤在岭南聚众而反,有不少将领主动请行,杨坚却都不予批准,而是亲自询问虞庆则,问他作为朝廷高官,为什么不在此时为国家尽忠。

虞庆则听后十分惊惧,立即向杨坚道歉并领兵出发,杨坚派遣其妻弟赵什柱为随府长史,一道出征。不过赵什柱在之前就与虞庆则的爱妾有私情,因此他十分希望趁机除掉虞庆则。在到达岭南之后,虞庆则凭借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很快就平定了李贤的叛乱。此时虞庆则对于岭南的战略形势进行了再度评价,他认为如果有擅守之人在此拥兵自立的话,短期内是很难被攻陷的。


虞庆则形象

这句话虽然只是客观的评价,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赵什柱在这句话中听出了虞庆则有反叛的野心,便将这件事情上报给了杨坚。杨坚在经过调查之后证实了此事,这次杨坚没有原谅这位昔日功臣,处死了虞庆则。此事在《隋书》中有如下记载:

"暨平贤,至潭州临桂镇,庆则观眺山川形势,曰:"此诚险固,加以足粮,若守得其人,攻不可拔。"遂使什柱驰诣京奏事,观上颜色。什柱至京,因告庆则谋反。上案验之,庆则于是伏诛。"

虽然虞庆则之死看起来是因为赵什柱的小人行径,但是其之前的种种行为已经让杨坚不再信任他,甚至产生了厌恶的情绪。而且虞庆则可能也确实有反叛的野心,因为在《隋书》中记载虞庆则是伏诛的,这也说明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其确实有作乱的想法,因此其失势与被杀其实也是他咎由自取。


叛将李贤

结语

隋朝作为终结了乱世的大一统朝代,在其建立之初要面临的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其中尤其以稳定国家局势为最为重要。因此在突厥问题中做出了极大贡献的虞庆则也就成为了隋朝初年最被隋文帝倚重的官员,位列隋初四贵之一。其在年轻时镇守边境的优秀表现和外交贡献也确实值得这样的地位。

不过虞庆则在成为高官之后,他开始变得谨慎畏缩,在战场上不敢主动迎战,在国家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敢主动承担责任。而他对于自己名声和功劳则看得越来越重,甚至不惜在杨坚面前与杨素撕破脸皮,这说明此事的虞庆则已经成为了一名躺在功劳簿上的蛀虫,想依靠以前的功劳不劳而获。

在他发现杨坚对自己的态度之后,担心失去特权的他甚至有了不臣之心,不过最终还是没用勇气踏出那一步,接受了杨坚的制裁。从虞庆则自猛将堕落为"懦夫"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贪图虚荣权势对一个人的毒害之深。

参考文献

1《周书》

2《隋书》

3《资治通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