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的网红之路能走多远?书店的网红之路能走多远?

文丨祝振强

曾几何时,不少读书人及有识之士还在为实体书店受到纸媒阅读式微、线上书店火爆的影响而经营每况愈下、书店场地门可罗雀的状况忧心忡忡。谁能想到,如今,仅用了几年时间,实体书店便华丽转身。从口口相传“最美书店”进而声名远播,到成为时尚人士千里迢迢赶来打卡的旅游目的地;从成为一地文旅结合的新地标,到引发媒体及社会的普遍关注……可以说,各地实体书店旧貌换新颜,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网红之路。

书店的网红之路能走多远?

在北京,有位于前门城楼南侧、距离“中国公路零公里点”标志颇近的“北京坊Pageone24小时书店”,上海有由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操刀设计的“光的空间”书店。在人们印象中相对落后的贵阳,也出现了“全球最美书店”。而杭州的网红书店早已不只有一家,其分门别类之详尽,令人叹为观止。譬如,佛系学术青年可以去“吴南书舍”,建筑艺术爱好者可以去“先锋云夕图书馆”,即便是“吸猫”文青,书店也为你备下了一款——“猫的天空之城西溪概念店”,等等。令人神往的是,杭州的网红书店已开到了湿地岸边、竹林深处。

这些遍布于全国各地的网红书店,无论是外观设计、内部陈设布局,还是经营理念、运作方式,与以往相比,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从外观设计及内部陈设布局而论,即令人刮目相看。其或向传统文化致敬,建筑样式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或取现代艺术之精华,梦幻迷离,让人如入童话之境;灰砖墙、竹书架、汉字、中国红等,成为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森林、梯田、车站、异域风情乃至太空情境,亦皆被移植到书店中。而阳光、雨雪、风声等自然元素,更是被设计者通盘考虑,尽可能多地植入书店的整体氛围中。

显然,这样的书店,已不光是单纯卖书、买书,其放眼文旅结合、文化普及的大视野,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定义书店及书店文化,力图以书籍为依托,为人们提供一种文化消费、文化体验的新选择。可以说,实体书店已经和正在成为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塑造城市人文精神、满足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

由之,书店售书之外传播文化、进行文化普及以及对书籍、文创产品、咖啡甜点等的打包售卖,与电影院、画廊、餐厅甚至与超市、照相馆等的贯通,也就成为书店经营者们惯用的手法及努力方向。

对于书店的这样一种全新的形态及巨大的变化,有业内人士认为:书店靠高颜值、卖文创产品、咖啡甜点等来吸引读者,可能在短时期内知名度暴涨,但这并非长久之计,书店的核心还应该是卖书。

业内人士的提醒乃出自对行业的情感及对未来发展的责任,值得人们深思。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原有的书店业态、经营格局与民众需求,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直面现实、直面变化、直面刚需、直面发展,才能跟上时代与社会发展的步伐。

况且,书店卖书的底色,与高颜值、卖文创产品等并不矛盾。或许,目光辽远的书店经营者对于书店的文化内涵、文化属性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担心他们会犯方向性错误,我们或许是杞人忧天了。

纸质书籍的辉煌不再已是不争的事实,传统书店的难以为继也已有目共睹。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今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不再强烈、文创产品不再受欢迎。恰恰相反,人们的文化需求及对文创产品的喜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只不过,所有这些,都不再是以阅读纸质书籍的方式,不再以把纸质书籍买回家的方式来加以体现。

网红书店的出现,既是书店自身抗衡纸媒每况愈下、与线上书店价格战力有不逮的突围及实现新生的努力,也证明了其挖掘潜在需求的成功——与蕴含于民众及社会中的旺盛的文化需求一拍即合,相得益彰,无不皆大欢喜。

实体书店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建筑艺术与装饰艺术的合一,文化体验的满足与文创产品获取的统一,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充满了现代感与文化意味。书店的复合化、综合化探索与发展,实际上是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是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民众提升自身整体素养、涵育文化情怀的介质依托。

当然,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还需要社会各方的联动。让书店独自承担这样的属性与重任,其或有些独木难支。换言之,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以及公园、博物馆等文化机构,都应有所动作,做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以及呼应民众需求的改变。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变革与发展的进程中,相信网红书店还会源源不断地涌现,还会获得民众及社会的追捧。我们期待网红书店顺时应变、不断进步,成为城市文明发展的风向标。我们更乐见以网红书店为标志的文化发展始终大踏步迈进,见证社会生活生生不息的活力。

编辑丨邓小栗

书店的网红之路能走多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