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事君说

  浅 显 有 趣 的 深 度 艺 术 美 学 干 货

  我所处的这个行业呢,是由非常传统的古玩行转化而来的艺术圈,因此,厚古薄今,九斤老太的思维非常流行:现在的人不行的啦,还是过去的好呀,过去的好,现在哪里比的上啊。

  作为一名经常伪装90后的80后,而且又是暴脾气,经常听,就不禁有点烦。于是有一次,一个朋友又在感慨过去哪儿哪儿都好,现在哪儿哪儿都不好时,我直接开怼了:

  现在怎么不好了,现在你从济南到北京高铁一个小时,过去你得骑驴走十天半个月。

  骑驴挺好啊,慢悠悠可以看风景啊……

  那晚上呢?晚上你还得生篝火,搭帐篷,睡寺院,说不定住黑店,被人抓到梁山上,你这么胖,刚好做人肉包子 。再说了,骑驴有坐高铁舒服吗,你试试,屁股给你颠烂。

  我感觉对方的眼里冒出一股杀气。

  现代社会确实快节奏,累,因而好古之人越来越多,似乎回到旧时岁月,烦恼就会全部消除。但是我们这个实际上,真要让一个现代人穿越回古代,夏天没空调,冬天没暖气,屋里没wifi,聊天没微信,一封异地信送一个月,旅游动辄要走一两个月,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不想穿回来。

  所以,我的意思是,好古当然好,但是不能唯古是从,古代人亦好古,但是仍然在传统基础上发展出了各种新的画法和流派。今天,我们来看看北京画院的新展览《我向毫端寻往迹——明清山水画的古意今情》,看古人在古意上,如何发展出今情的。

  不需亲身去寻,向毫端寻,一样能体会出悠远,散淡,带着滤镜的往日月色。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除了北京画院院藏明清山水画之外,大家还能看到来自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的众多精彩作品。沈周、文徵明、蓝瑛、董其昌、清初四王......三十五位书画家,五十多件明清诸派的摹古山水佳作,而且北京画院美术馆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人少。

  为友梅作行乐图册 之一 上睿

  29.4x38.1cm 苏州博物馆藏

  寻山水往迹,访古人心中诗意桃源

  

  人们并是不真的想回到古代,而是想回到诗意的古代。

  

  提到诗意理想,必须感谢东晋生活博主陶渊明,是他告诉我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也是他创造了一个桃花源,让千年来不堪生活重负的人们,有了一个让心灵歇歇脚的地方,还给历代山水画家,提供了创作灵感。

  比如这次北京画院的展览中,就有一幅来自苏州博物馆的《桃花源图》,画这幅画的是明代的周臣,他有两个大名鼎鼎的学生,叫唐伯虎和仇英。

  桃花源图 周臣 161.5x102.5cm 苏州博物馆藏

  周臣的山水,学的是南宋的李唐马夏。所以环抱着桃源秘境的崇山峻岭,也是北派山水的刚硬峭劲。

  巨嶂之间,豁然开朗。

  周臣用严谨工致的笔墨,细细描摹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一派岁月静好,是周臣心中的净土。我看了也愿意扔掉手机微信,在山中乐不思蜀几天,只求大家别再催稿了。

  其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从唐代王维开始就发扬光大了。但凡读通了古代诗歌,画家哪愁没灵感。

  比如陆治这套《唐人诗意山水册》。每开都是一句唐诗,以秋夏春冬四季为景,用笔够细,苍健之力却一点都不少。

  他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独自一人沐浴在晚霞与红叶的绝美山景中,当然流连忘返。古代人遇到这样的独享美景,要画下来,现在人则要拍照拍抖音。当然,一般来说你也遇不到,因为去香山看红叶的人太多,堵在路上找厕所。

  唐人诗意山水册 之一 陆治

  27.6x26.3cm 苏州博物馆藏

  唐人诗意山水册 之二 陆治

  即便是画实景山水,古代画家们也绝不甘心只是写生,一定要在炫景的同时,把自己“诗书画”的绝技通通展示出来。

  比如文徵明这幅《三绝图卷》,画的是苏州的“石湖”。

  传说范蠡和西施就是从这里归隐太湖,南宋的田园诗人范成大退休后也在石湖养老,还表示不到石湖一游,就别说你来过苏州。

  三绝图卷 文徵明 30.5x1068.1cm 苏州博物馆藏

  几百年过去了,石湖还在,只不过改了名字,叫做“石湖公园”,现在去,还能看到范蠡西施泛舟的湖光山色,以及文徵明当年和朋友们一起踏青郊游,走过的越城桥与行春桥。

  从画卷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行春桥是九孔连拱长桥,而越城桥则是单孔石拱桥。

  行春桥

  越城桥

  跟如今别无二致。

  如今苏州石湖的实景照片

  古人画山水讲究师承,无一笔无来处,因此文徵明这卷山水,可以看到他的老师沈周的粗笔,还有吴镇的润、倪瓒的疏,还有黄公望的淡远。当然还有文徵明自己独有的温文尔雅。

  画后还有题诗,观此一卷,不仅能欣赏的山水秀美,还能看到文徵明的绘画、书法和文采,无怪乎叫《三绝图》。

  以古为师,看明清山水笔下开生面

  艺术史是公平的,古往今来,画家那么多,作品那么多,但真正经得起大浪淘沙,留到今天陈列进博物馆美术馆的作品,一定有过人之处。

  所以每一个好的中国画家,都一定有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叫做“以古为师”。

  摹古,首先要选择学习的对象。

  大部分明清画家,会选择追摹宋元,因为宋元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峰,要学当然就要学最好的。

  比如蓝瑛仿宋代李成。

  仿李成水阁听泉图 蓝瑛

  16.5x53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沈周仿元四家倪瓒。

  仿倪山水图 沈周

  120.5cmx29.1cm 故宫博物院藏

  也有人选择追摹本源——董巨荆关。

  董巨荆关的艺术水平,说实话,我个人觉得,技术上并没有宋元那么高。但他们的功绩,主要在于开创。

  中国山水画南北两派的经典图式,由这四人开创,因此是鼻祖大神。创造一个新的东西,永远比改良更难,因此他们在艺术史上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

  古人很聪明,追摹荆关董巨,其实还有一些私心——因为追摹源流,更容易加入自己的理解,成为有特色的支流,而追摹支流,则容易受限,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

  仿巨然山水图 董其昌

  101.7x46.7cm 故宫博物院藏

  具体到摹古的方式,也分为“临”和“仿”。

  

  【临】

  

  “临”是一种比较基础的方式。就是复制。

  一笔一划把古画照搬到纸上,比较忠实于原作。明清时期,无论是文坛还是画坛,都提倡复古。所以这些临摹之作,还是很多的。

  但是这样的话,很多大家,虽然也提倡复古,但总是临古,怎么体现出自己的个性风格?

  于是出现了“仿”。

  【仿】

  仿是什么,就像是改良菜,同样的菜式,加一些独家秘方。比如大家都做土豆丝,但董其昌做的味儿和别人不一样,是董其昌牌土豆丝。

  像下面这幅,就是“董其昌牌”董源。致敬董源,但不完全像董源。

  仿北苑山水图 董其昌

  101.5x55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五代南唐的董源,是南派山水的开山鼻祖。董其昌的南北宗画论,南宗老大就是他。董其昌提倡南宗山水,自然要学习本宗老大的功夫。

  米芾说董源的画是“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后来董其昌“平淡天真”的画风,以及南宗山水的发展壮大, 都是受到董源的巨大影响,所以说最开始选择的榜样,真的会影响一生。

  昨天我向大家展现如何正确观看手卷时,使用的就是明代的李流芳的一幅山水手卷,李流芳是画中九友之一,和程嘉燧是一个“帮派”。

  其实李流芳还有一个比他所有画作更大名气的作品,那就是所有近现代画家,以及现在大部分学山水画的人都用过的《芥子园画谱》!

  如今几乎每个学画的人开蒙都用过的《芥子园画谱》,就是写《闲情偶寄》的李渔,以他的43幅课徒稿为蓝本,整理编撰而成。

  李流芳的画主要师承五代董源、巨然以及元代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云林。他主要是一位大文学家,写的诗歌文章超级受人追捧,相比之下,画画就不是主业了。

  他的仿宋元各家山水,就是李流芳牌仿宋元,每一开你大概能看出这开学了点米家山,那开学了点牛毛皴,但是整个看起来,风格又很统一,是他自己的感觉,这就是中国最典型的“仿”,其实就是现在电影里的“致敬”,只是,他们用笔墨致敬自己喜爱的古人。

  仿宋元各家山水册 之一 李流芳

  28.2x35.8cm 苏州博物馆藏

  仿宋元各家山水册 之二 李流芳

  仿宋元各家山水册 之三 李流芳

  集大成者,我们都误解了四王

  

  最后,要说到仿古的集大成者,四王。

  我之前说过,我们都曲解了四王,以为他们只会摹古,毫无新意,甚至僵化了有清三百年的山水画坛。甚至我觉得,我们都欠四王一句道歉。看完这七百多件画,我要向四王说一声对不起丨画事

  仿宋元各家山水册 之一 王时敏

  30.3x25.4cm 苏州博物馆藏

  仿宋元各家山水册 之二 王时敏

  仿古山水图册 之一 王鉴

  28x18.5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仿古山水图册 之二 王鉴

  为什么,你看完上面这四幅画,就能发现端倪,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僵化,他们像四个性格迥异的绅士,只是因为都穿着西服打着领带,你就分辨不出了?

  举个栗子,四王都爱黄公望,他们每个人都临摹过黄子久笔下的富春江。但厉害之处在于,每个人都能get到前辈的精髓,但每个人画出来的又都有自己的味道,一看就能认出来。

  比如,笔端有金刚杵的王原祁,画起黄公望来,也是细笔之中能够见到稳稳的沉着之气。

  仿大痴富春大岭图 王原祁

  118.4x55.8cm 苏州博物馆藏

  清初四王中,王翬是唯一一位喜欢写生山水的,因此他的仿古山水,更多了几分独有的清新自然的灵气,古而不僵。

  山水册 之一 王翚

  30x22.4cm 苏州博物馆

  山水册 之二 王翚

  王翬爱写生,就是受到了他的好基友恽寿平的影响,他俩经常一起游山玩水,带着纸笔顺道采风写生。

  恽寿平很佩服王翬的山水,但他可不是因为山水画不过王翬才改行画花鸟的,恽寿平山水也画了很长时间,画得也很好,而且他颇为自信,曾自评曰:“出入风雨,卷舒苍翠,走造化于毫端,可以哂洪谷,笑范宽,醉骂马远诸人矣。”

  洪谷就是荆浩,就算在吹牛,恽寿平也一定非常认真地追摹过荆浩、范宽、马远的山水,才敢说这话。

  此次展览中,有七开苏州博物馆藏的恽寿平山水画,笔墨滋润秀雅,更偏南宗山水,可见恽寿平是兼擅南北宗山水,如果他没有将精力更多地放在画花鸟上,那么他的山水画又是否能够在画史上留下更重要的一笔呢?

  山水花卉册 之一 恽寿平

  27x24.1cm 苏州博物馆藏

  山水花卉册 之二 恽寿平

  值得一提的,还有苏州博物馆藏清代僧人上睿的《为友梅作行乐图册》,此图是上睿为友所作的四季行乐图,云山游“春”、荷塘消“夏”、“秋”郊围猎、“雪”山访友,尽显画家高情逸致。

  之前有一幅李煦行乐图,就是上睿画的,李煦是曹雪芹的表兄弟,这幅画引起红学界很大震动,还专门开了讨论会。画事也写过文章。→假作真时真亦假:康熙小伙伴李煦、曹寅与《红楼梦》的故事

  上睿擅画青绿山水,《李煦行乐图》也是青绿山水人物,苏博这次拿到北京画院的《为友梅作行乐图册》,可以说是非常貌美,惊为一线的大作了。

  为友梅作行乐图册 之二 上睿

  笔墨笔墨,要画谱,也要墨谱

  要学古,工具是什么?除了前辈画作(这都得四王这种收藏世家才能满足),更多的明清画家,是靠着看书,看画谱。

  因此,北京画院这个展览里,他们也很细心地展出了古人学古所用的教科书,比如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唐寅绘《唐解元仿古今画谱》等善本、古籍与版画。

  唐解元仿古今画谱 唐寅(绘)、黄凤池(辑)

  明天启陈继儒集雅斋刻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这本画谱又名《唐六如画谱》,书前有唐寅序,相传为唐伯虎仿摹,实出曹羲(有光)、陈裸、宋旭等人手笔,画后有名人题诗。

  其中分人物、山水、花卉、禽兽各类,书画咸备,精妙传神。所有文字皆手书上板,镌刻精细,当出自其时优秀刻工之手。

  展览还展出了两部墨谱。笔墨笔墨,墨也是画人们寻古的重要工具。

  方氏墨谱 方于鲁

  明万历方钥氏美荫堂刻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明万历美荫堂刻本《方氏墨谱》六卷,是明代万历年间徽派插图版画的典型的代表。撰制者方于鲁,安徽新安人,是万历年间的知名墨商,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善治墨,所作多为名品,世人皆称之为廷圭再世。

  程氏墨苑 程大约

  明万历程氏滋兰堂刻套印本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程氏墨苑》是万历年间制墨大师程大约编,著名画家丁云鹏绘图,徽刻名工黄轔、黄应泰、黄应道镌刻的墨谱。分玄工、舆地、人官、物华、儒藏、缁黄六类。为了造势,程还请了当时诸多名流作序,如申时行、董其昌等。此本为国立国会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滋兰堂刊彩色套印本。

  山水为经,时间为纬,中国山水,向前走,也向后看,在一顾一盼之间,共同交织出了艺术史上一个个经典画面。

  这些美好的古代山水画作品,就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静待大家,回到诗意的古代。

  

  点击图片阅读

  画事君个人微信

  试试加个好友吧

  (发送好友申请,请先自报家门)

  ↓↓↓↓↓↓

  “

  民国画事,深情讲述艺术家,专业解读艺术品,直接深入艺术市场。致力于做最好的艺术自媒体,写最好看的艺术文章。——人生不长,你需要读点好东西。关注我们,持续接收好文章。

  ”

  评论区留言,和画事君聊天儿

  画事商店,好书好看,点击进入

  

  ▼▼▼

  画事商店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