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雪纷飞日子,乘高铁一路南下,去拜访婺源一座古老的园子。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更像一次预约了几个世纪的研学之旅。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在我的记忆里,婺源是黄色的油菜花和红色的晒秋,没想到还有朱子的故里。这让此地陡然弥漫浓浓学养气息。

朱子的学问既然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座丰碑,自诩文人的次仁当然有足够的理由到此顶礼膜拜一番。即便只为沾一点儿朱子的才气。更让人感慨的是,朱子虽早已远离我们而去,可是当朗声读出他的那些名言名句,依然会感到胸中像被点燃了什么的荡气回肠,之后是满满的正能量。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一直佩服两种人。一是医生,改造人的身体。另一种是老师,改造人大脑。朱子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师,他所倡导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国人的价值观近千年。如果你也承认明朝、清朝相比前几个朝代更有秩序的话,这里面肯定有朱子的功劳。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朱熹为整个社会设计了一套准则,里面有人与天地(大自然)、社会、家庭如何相处。以人父角度,我总觉得品格比技能珍贵。如何做到高贵品格?朱子也说了很多。即便我不认为自己是守旧派,也不得不承认,在21世纪,“做人”仍然是教育根本核心。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雨中熹园,回忆一场盛大告别会

北方的雪到了江西化成了冷雨,打在白墙灰瓦飞檐,落在半亩方塘,激荡着淡淡忧伤。

穿着古装,哈着白气,一手撑着油纸伞,一手端着相机,捕捉来往行人走入绝佳意境的浮光。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朱熹最后一次离开故里47岁,之后再也没有回来。842年后,人们坐着大巴,排着队在他老家的紫阳书院朗声读他写下的家训,除了一种缅怀特质的精神满足,或多或少还会期待被赋予朱子那般的惊世才华。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南宋庆元六年春(公元1200年),大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去世,享年71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不远千里赶到建阳大为朱熹送葬。他在祭文中哭诉道:“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爱国诗人陆游得知朱熹去世,很难过,但八十岁的陆游年老体衰,没办法赶来,于是在家设案祭拜。陆游在祭文中写表达:“用捐出一百次我的生命以图恢复中原的志愿,我有像黄河一样倾注大海中的泪,然而我年纪大了,力不从心。我的神智已经跟先生去了,先生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受到我对您的哀思……”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朱熹的千人告别仪式,以及这两位知己催人泪下的祭文,想必朱熹的在天之灵已经没有什么遗憾的了。他们的祭文无论是对朱熹的人品还是思想都是公正的评价。在朱熹走后,随着人们对朱熹思想的传播,开始对朱熹越肃然起敬。尤其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惊奇的发现朱熹倡导的思想是社会秩序安定的灵丹妙药,最终将朱子的人格神圣化。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宁宗皇帝赵扩,赐朱熹谥号曰:文,从此朱熹被尊为文公。

嘉定五年,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列为国学教材。

宝庆三年(1227),朱熹被赠太师头衔追封信国公,三年后改封徽国公。

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下诏将朱熹从祀孔庙,朱熹成为与孔子一样的圣人。从此朱子与孔子同时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顶礼与膜拜。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国际学术界认为:朱熹是孔子、孟子以来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朱子学”从14世纪开始产生广泛影响,15世纪影响朝鲜,16世纪影响日本,17世纪开始引起欧洲的注意,1714年,在欧洲翻译出版了《朱子全书》。

朱子与故乡

朱子一生回过两次婺源老家。

18岁那年秋天,他考取了贡生。翌年春,朱熹进京(临安,今杭州)考取了进士。在等待官员选拔考试之前,他来到徽州婺源县祭祀祖先。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朱熹回到老家的不光是锦衣还乡,更重要的是赎回当年父亲典卖的百亩家产。

婺源朱氏一族曾经非常富有,到了朱熹爷爷朱森这一代已经败落。父亲朱松出生的时候,朱家已经经济危机,朱松曾描述:“家里贫困,赡养老人,照顾弟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政和八年(1118年),朱松被任命为福建建州府政和县县尉。同年,父亲与母亲(祝五娘)完婚。可是家里拿不出钱供朱松上路,而且朱松还要把父母、两个弟弟、妻子小舅子,一家七口都带出婺源,这是一笔相当大开支。百般无奈,只好将婺源祖业近百亩土地抵押给邻村大户张敦颐。

时隔30年(朱熹父亲在朱熹14岁那年病逝,葬在福建建宁府崇安县),朱熹代父亲回到婺源,翌日便带着银子,由三叔朱槔带着,前往邻村张敦颐家赎回父亲当年典当出去的田产。之后当即把田契交给了三叔。

朱熹赎回祖业,然后修葺祖坟,祭祀祖先,探望宗族长老、拜家庙,凭吊了父亲故居,游览婺源城外父亲曾经读过书的紫阳山。最后又到徽州歙县,拜见了外祖父和母亲娘家的亲戚……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朱熹回归故里,内心想必有很大的满足感。祭祀祖先是国人特有的信仰,是对自己血脉和根的追溯,因此婺源祖籍地也是朱熹宗族情怀的重要根源。为了维系朱氏血脉根源,朱熹后来将长子朱塾送到婺源生活,至今,婺源仍有朱熹的嫡传血脉。

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雨仍然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坐在紫阳书院廊下,回忆起这些断断续续的一幕幕,仿佛还是昨天的事情。

熹园并不大,灰瓦马头墙外一边是星江河,另一侧是闹市,然而熹园背后的意义却是一个标尺节点,那是作为一个完人的高度。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熹园的存在也表现出人们对精神的珍视与追求,它好似一盏黑夜中的明灯,指印着来来往往的人。此刻,还仿佛还看见朱子站在家门口,用眼神鼓励疲惫不堪的青年将腰杆挺直。

千年熹园:不谈物质,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我想我还会再来一次,带着我的孩子。在熹园,我们不谈物质,我们只关心人生的轻重与高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