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溺水死并不等于野泳死亡,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溺水事件中,绝大多数是意外落水,而不是野泳,其中1到4岁溺水事故比例最高,比例更是惊人达到了万分之3.4,这些婴幼儿都没有游泳的概念,但由于大人看管的疏忽意外落水。所谓公开水域游泳,是指在江河湖海等户外环境中进行的游泳比赛,也就是我们说的野泳,在中国五千年前就有文献记录,实际的出现肯定更是远远早于此,野泳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运动之一,因为在游泳产生之初所有的游泳都是公开水域游泳,一直到1824年在英国利物浦修建了第一个室内游泳池起,慢慢游泳成了一个室内锻炼项目。

什么是野泳?

所谓公开水域游泳,是指在江河湖海等户外环境中进行的游泳比赛,也就是我们说的野泳,在中国五千年前就有文献记录,实际的出现肯定更是远远早于此,野泳可以说是最古老的运动之一,因为在游泳产生之初所有的游泳都是公开水域游泳,一直到1824年在英国利物浦修建了第一个室内游泳池起,慢慢游泳成了一个室内锻炼项目。

而说他是最“新”的项目是由于考虑比赛的观赏性、经济性、安全性,从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开始的时候,游泳项目就全部在泳池中进行,距离也较短,最长不过1500米,完全和公开水域无缘。奥运会第一次涉及搬回这古老的运动还竟然一个附带品!那就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铁人三项成为奥运正式项目,而1.5公里户外游泳作为铁人三项的第一个分项,也跟着开启现代奥运之路。

铁三进入奥运不久,户外游泳很快作为竞技运动重新进入大家视野,发展迅速。2005年的加拿大蒙特利游泳世锦赛首次开设了5公里、10公里与25公里三个户外公开水域游泳项目。

对,大家没有看错数字和单位最长的比赛是25公里!!!什么概念?不说相当于标准50米泳池要游250个来回!用自然界的度量来算算,我们宽广的长江江面中游武汉段最窄处是0.65公里,下游芜湖最窄出0.83公里,南京段江面平均也就1.2公里宽。

不能拿江比我们就拿大海比吧!大陆厦门到台湾金门的距离多少?5公里!什么,运动员比赛要从大陆到台湾游5次!我们广东到海南的琼州海峡最窄处18公里,而大家最熟知的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也只有33公里而已!不得不叹服这比赛项目难度之大。

这里说一下,横渡海峡还和比赛场地的户外公开水域游泳难很多,因为比赛用户外水域一般都是静水,涉及洋流、水温、海洋生物等多种因素,比如琼州海峡虽然最窄出只有18公里,但横渡者一般都要有30公里以上甚至40公里,这也是为啥全世界仅仅有300人成功横渡琼州海峡,而登顶珠峰的却有近5千人。更不要说难度远高于琼州海峡的英吉利海峡了。

天使还是恶魔?——对待公开水域游泳的态度

两张图,一个是大英死海造浪池一个是我在南京青龙山深处的一个小水塘内的自拍,一对比,公开水域游泳的乐趣已经不言自喻了,没有熊孩子的打闹,没有下饺子的拥挤,没有旁边蛙泳腿的蹬踹,没有不仅呛人还严重损伤健康的氯气味,没有头发创口贴痰液趾甲排泄物等等废弃物,有的只是你和山水蓝天。

公开水域游泳的魅力又何止是清净无人这么单纯,泳池之于公开水域,就如同跑步机之于西湖群山,就如同骑行台之于川藏线,就如房间内踱步之于雪域高原上徒步……这每一寸肌肤都融入天地湖山的感受,又岂是泳池之内可以体会的。

在朦胧细雨间穿越千岛湖的山水画廊,闲看烟云在群岛山壑间涨落;在万里晴空的龙川湾,看水下一道道丁达尔现象的光束随风跳跃;阴云之日潜入毛竹源,体验太空般失去方向与重力的深寂;

日暮时分来到太平湖,在夕阳和晚风中畅游,中秋紫霞湖上,与晚风一道推着湖水把清冽的月影抚摸、搓揉、碾碎成璀璨的星河;无风的青龙湖夜里,仰卧在银河星海之间;

在台风刚远去太湖之上,与水波一起上下和在碎浪间击水。还有清溪小河里翻石摸虾,碧海银沙上冲浪赶海,大江激流中弄潮横渡,瀑布深潭间潜水冲凉……

每年夏天的悲剧——野泳之殇

当然,公开水域游泳除了惬意的一面,也有悲剧的一面,有报道称每年溺水死亡人数达到数万人,特别由于户籍制度和经济发展的不均匀,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加上中国乡镇、农村区域游泳场馆严重紧缺,绝大多数溺水的是未成年人,而溺水也成了小学及以下年龄段儿童死亡原因的第一位。而不当的施救,还经常造成事故悲剧的扩大,甚至出现一人落水,四五人去救援全部溺亡的惨剧,每年暑假,不时出现这样的头条,着实让人心寒。

忽略计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野泳污染的水源谬论

许多环保主义者都犯了一个傲慢自大的错误,那就是认为人和自然是割裂的独立的存在,其实人才没那么重要,不过是自然中的一环,也是个动物。说人在水中游泳就和说水里的鱼污染了水一样。人类在江湖中游泳千万年来都是,直到近代反而锐减,而正是人数走向低谷之时水污染才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大量的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当然,客观的说,鱼多了也会污染水源的,现在有些湖泊内过度养殖,大量的饲料导致水体质量富营养化,所以还是必须看量。但就目前而已,野泳的人数远远没有达到自然水体净化的极限,并不存在污染,即时是紫霞湖这么小一个水塘,每天上千人游泳,依然是南京地区水最清的地方。同样,徐州云龙湖官方就开放允许野外游泳,而这几年水体质量却一年比一年好。

没有绝对的安全,尽力做到相对安全

面对野泳的乐与殇,我们还要不要继续开展公开水域游泳?是不是如大家说的“淹死会水的”?我们不妨通过数据来分析一下。其实溺水死并不等于野泳死亡,根据数据显示,中国溺水事件中,绝大多数是意外落水,而不是野泳,其中1到4岁溺水事故比例最高,比例更是惊人达到了万分之3.4,这些婴幼儿都没有游泳的概念,但由于大人看管的疏忽意外落水。

而学生溺水中,也已小学生占到绝大部分,大部分都是水边玩耍打闹时候意外落水导致。真正会游泳的游泳爱好者和业余运动员溺亡的事故相对来说比率很低,所以“淹死会水的”并没有太多道理,而且联合国卫生组织对儿童溺亡的指导意见之一就是要加强游泳特别是户外游泳知识技能的教学,欧美国家也都通过童子军等活动中进行户外安全的教学。

这也是我写这文章的主要原因,告诉大家哪些情况绝对不能下水,游泳学到什么程度才能开始尝试户外游泳,对于不会游泳的哪些自己不觉得危险的行为的行为却会到来溺水的危险,而对于会游泳的,哪些措施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比率。

那也许你会说,是不是按照你说的就不会发生溺水事故?并不能!!!户外情况复杂,再怎么防备也可能出现事故,最顶尖的游泳专业运动员也出现过溺水事故,但通过对个人情况的自查,和掌握一些野泳技巧,使用一些安全装备,会大大减少野泳事故的发生概率,做到相对安全。

也许你会说那既然不是绝对安全,还是应该禁止算了,可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安全。每年正规泳池都有许多溺亡事故,而因为泳池水质问题导致的各种慢性损伤、甚至中毒事故也绝不在少数!就算不游泳,每年交通事故数万起死亡,是不是就不要出门了?那天天在家葛优瘫是不是就绝对安全了?并不!

不说可能发生煤气中毒、火灾、地震灾害,久躺久坐不运动还会让早死的概率增加4倍!所以就和虽然有交通事故但我们还要上路开车一样,如果喜欢野泳那也别因噎废食。同样就和开车要系上安全带,不能酒驾一样,虽然完全遵守交通规则不能就保证绝对安全,但把开车危险降到了可控范围之内,野泳时做好安全保障会让危险指数降到最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