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2018年,不少上市企业进行了股份回购,其中,回购股份后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不在少数。

11月7日,京新药业就发布公告称,公司回购股份比例已达2%,将用于后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京新药业的举动只是今年A股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缩影。

截至11月7日,Wind显示,A股有144家上市公司在2018年完成员工持股计划,总金额为226.37亿元。

无论是上述公司数量还是总金额,都和去年出入不大。2017年,A股有151家上市公司完成员工持股计划,总金额为235亿元。

那么,上市公司如何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的资金又来自哪里呢?

谁掏腰包?

《国际金融报》初步统计,2018年完成员工持股计划的144家A股上市公司中,资金来源于员工薪酬和自筹资金的上市公司分别有120家和108家,比例分别为83.33%、75%。(注:部分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资金来自于不同渠道,如既有自己的薪酬也有自筹的资金。)

▲员工持股资金来源摘要 数据来源:Wind

比如,恒逸石化于11月3日公布员工持股计划已完成,其资金来源即为公司员工的薪酬和自筹资金。恒逸石化对员工未提供任何形式的财务资助。

另外,有20家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于融资借款,比例为13.89%。

比如,杰瑞股份于公告中表示,其员工持股的资金来源为员工向公司控股股东借款,包含付息借款和无息借款两部分。

当然,还有少数公司的员工持股资金来源于净利润提取的奖励金,存在这类情况的上市公司有16家,占比11.11%。

比如,苏交科于公告中表示,鉴于本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超过20%,公司提取专项基金3000万元,作为本期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之一。

某知名高校金融专业教授对《国际金融报》表示,员工持股计划作为激励机制方面的重要举措,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可以凝聚人心,留住优秀的人才,有利于企业发展。

股票怎么管?

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完成后,员工对所属股票可以自行管理,也有的选择委托管理。一般公司会视持有者是否有能力管理,来决定是否托管给第三方。

对这两种管理方式的区别,上海骏丰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建新对《国际金融报》表示,自行管理一般是员工直接持股,委托管理一般是委托具有资产管理资质的机构管理。

北京亿达律事务所律师董毅智则补充说,委托管理一般是委托给具有资产管理资质的机构,包括信托、证券公司等。委托管理大多数会用杠杆,设立预警线,或在解禁期之后设立止损线,类似于信托产品;而自行管理一般没有杠杆和止损线。

据《国际金融报》初步统计,上述144家上市公司中,有106家上市公司的员工选择了委托管理,占比为73.61%。剩余的38家公司的员工则选择了自行管理,占比只有26.39%。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企业完成员工持股计划后,目前有多只股票已给员工带来了“账面利好”。

截至11月7日收盘,Wind显示,有7家上市公司的员工持股“盈利”超过40%。比如,亨通光电购买价(前复权)为4.84元/股,昨日收盘价为18.03元/股,涨幅达272.7%。

▲员工持股计划涨幅超过40%的7只股票 数据来源:Wind

(国际金融报记者 邹煦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