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1980年5月17日,国务院发130号文,改革气象部门管理体制。198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从1983年起实行“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气象工作领导管理体制。

翻开1980年3月22日中央气象局向国务院呈报的《关于改革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以下简称《请示报告》),就翻出了历史。

在如今中国气象局的档案室里,这一报告虽已泛黄,但却记录了气象部门管理体制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

《请示报告》写道,将气象工作的领导管理体制改为“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并明确分两步走:第一步,在1981年以前,省以下气象部门逐步改为以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为主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第二步,全国气象部门自上而下改为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

“呈报后不久,国务院就通过国发[1980]130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转了《请示报告》。紧接着,改革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中国气象局原局长温克刚回忆道。

中国气象局机关大楼(李根 摄)

在此之前,气象部门管理体制随着国家战略重点的转移和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而变化,经历了以中央政府领导为主的条条管理体制和以地方政府领导为主的块块管理体制多次反复。

1953年以前,气象工作由中央军委领导。1953年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自当年8月1日起气象工作转归国务院领导。1958年实行体制下放,除业务工作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外,人、财、物方面统归地方政府领导。1969年,原中央气象局和总参气象局合并,气象部门归各级军事部门领导。1973年,两局分开后,省以下气象部门又实行以地方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

温克刚说:“以地方政府为主管理时,弊端逐渐显现。气象部门承担的任务往往与保证任务完成的人、财、物脱节,不利于业务建设和干部队伍的稳定,不适应气象工作专业性强、站网布局高度分散、情报资料传递要求高度集中、技术规定严格统一的特点,特别是不适应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推进。为此,就必须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

改革势必有阵痛。据温克刚回忆,在改革初期,地方气象部门有的同志对由地方政府领导为主改为气象部门领导为主有不同的认识,特别是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地方怕条条管理后对他们的支持力度变小。对此,原中央气象局做了大量思想工作,采取各种形式阐述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在参加原中央气象局在哈尔滨召开的北方省局片会时,让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讨论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意见确实不一致,但是经过充分讨论,与会同志从气象工作的特点和气象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对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逐步取得了共识。”温克刚说。

在第一步调整改革后,效益就开始显现——

改革改变了气象部门各级领导班子中专业干部少、从本系统提拔的少、中青年干部少的现象。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改革前,在气象部门处级干部中,不懂业务的达60%以上;到1982年底,这个比例发生反转,懂业务的处级以上干部增加到65.3%。

改革促进了人才培训工作。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1982年各地共举办了各种训练班120期,参加训练的各类业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达4700多人次。

1994年首次暴雨预警信号发布。

改革促进了气象服务工作。1982年春播期间,黑龙江省40个台站提前3天报准了春旱期间的雨、雪,使2000多万亩小麦和6000万亩大田作物抢种在雨雪到来之前,成为当地助农生产的经典案例。

1982年11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气象局关于气象部门管理体制第二步调整改革的报告》,开始有步骤地进行第二步改革。1983年底,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第二步改革。

之后,“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气象工作领导管理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实践证明,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气象工作特点,有利于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国家气象事业和地方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可以说,现行的领导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气象事业取得巨大发展的体制保证。”温克刚这样诠释。

推 荐 阅 读

从莫尔斯电码到卫星:经历没有计算机的年代,气象通信这样与时俱进

为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各级气象部门做了哪些努力?

钱袋子鼓了,更有安全感了……赣鄱大地百姓尽享“气象科技红利”

暴露年龄系列!快跟着熟悉的bgm感受“联播天气预报”的近40年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文章作者:中国气象报记者 王素琴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微信编辑:卞赟

投稿咨询:010-68409419(张老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