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书中的这个观点:“关陇集团”的支持,让隋唐统一中国。

你可能有些奇怪:为什么是“隋唐”统一中国呢?这统一中国的,到底是隋朝还是唐朝呢?的确,很多人倾向于把“隋唐”看作截然不同的两个朝代。但实际上如果认真去剖析一些细节,这种“截然不同”还真就不一定。

有些人可能知道:隋朝的创立者是隋文帝杨坚,传到儿子隋炀帝杨广的时候,隋朝走向了灭亡;而唐朝的创立者是唐高祖李渊,他的后代则一直传了很多辈,形成了所谓的“盛唐时代”。那么,杨坚、杨广和李渊是什么关系呢?说起来可能有点出乎你的意料:实际上,李渊的母亲和杨坚的妻子是亲姐妹。相应的,杨坚的儿子杨广也就是李渊的表哥。也就是说,唐朝取代隋朝,实际上是李渊夺了“表哥的天下”。再或者说:隋唐两个朝代的权力,实际上是在一个大家族内部之间流转的。

不过单单有这一点亲缘关系,还不足以把隋朝和唐朝作为一个“完整的共同体”来看待。这其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隋唐的统治核心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军事贵族集团,叫做关陇集团。它们之间前后承接,紧密相连。关陇集团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这个观点在这套《剑桥中国史》中也得到了高度认可,并且被反复提及。

那么什么是关陇集团呢?从字面上看“关”指的是陕西关中,“陇”指的是甘肃陇山。所以合起来就是:在中国西北的“关陇地区”活跃的军事集团。那么这个关陇集团是怎么形成的呢?说起来还和刚才讲的第一点有很大的渊源。刚才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汉化。

不过这个“汉化”不是绝对的。这其中北魏孝文帝就是典型的“改革派”。他是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推行“汉化”。甚至为了进一步向汉文化靠拢,他把首都从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河南洛阳。因为洛阳曾经是东汉的首都,也是中原王朝传统的文化中心。不过,北魏内部也有一些反对改革和汉化的。他们就在孝文帝迁都以后,留在了西北地区守卫边境。

按理说,北魏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些人天生尚武,本来是享有崇高地位的。但随着汉化进程的一步步推进,这些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慢慢向汉族的儒家文化转变。反倒是那些留在边境的将领,却被讥笑讽刺为“鲁莽的武夫”,不光这样,而且各方面待遇也慢慢在下降。而当矛盾激化到了一定程度,就变成了武装叛乱。在这场叛乱之后,处在关陇地区的鲜卑军事集团崛起,这就是关陇集团。刚才说的隋文帝杨坚,他的妻子就是关陇集团当中一位大将独孤信的七女儿;而后来的唐高祖李渊,他的母亲是独孤信的四女儿。隋唐政权间这种亲缘关系就是这么来的。

在了解这层关系以后,再来看“隋唐”对中国的统一就容易多了。实际上,在这次“统一”之前,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已经到了末期。这时候中国只剩下两个比较大的政权,南边的叫南陈,北方的叫北周。而北周呢,就是由关陇集团建立起来的政权。它的创建者叫做宇文泰,是个鲜卑人。

后来的隋文帝杨坚,早年曾经是北周的大将。他是一位鲜卑化的汉人。所谓“鲜卑化的汉人”就是说:他虽然是个汉族人,但长期生活在被鲜卑人占领的北方,也融入了鲜卑人的习俗。比如说,他也有个鲜卑名字叫做“那罗延”,并且对鲜卑人的文化、生活非常熟悉。杨坚早年曾经跟随着北周的皇帝,四处东挡西杀,也用通婚的方式融入了关陇集团的这个圈子。

在北周的老皇帝死了以后,7岁的太子继位。没过多久,就被当时已经“位高权重”的杨坚夺取了皇位。所以对整个北方的统一,杨坚实际上没费太大力气,而是通过“内部夺权”的方式完成的。在这之后,杨坚又凭借多年征战的经验和实力,灭掉了南方的“南陈”政权,最终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建立了隋朝。

至于唐朝对隋朝的取代,也没有想象得那么复杂。在很多“演义”性质的历史小说里边,总是把唐朝描述得非常好,而把隋朝形容成一个“暴虐”的时代。尤其是杨坚的儿子隋炀帝杨广,他被很多人认为是个“暴君”。但实际上,这只是在为唐朝夺取隋朝的政权找借口,毕竟,唐高祖李渊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弟,他夺取表哥的权力,总需要一些“说得过去”的理由。

比如小说里经常说:隋炀帝杨广荒淫无道,他要去南方赏花,就征发了几百万民工修建大运河。但实际上征发民工修建大运河是真的,这个目的可不仅仅是赏个花。而是为了沟通已经分裂已久的南北方。因为经过魏晋南北朝将近四百年的“大乱局”,特别是在“衣冠南渡”以后,华夏文明的重心已经南移。它需要通过一条“水运渠道”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连接起来,以控制南方的产粮区。

但正是因为这个大型公共设施的修建,一下子耗尽了刚刚建立不久的隋朝的国力,不断地征税又让国内矛盾开始被激化。以至于让后来同属于“关陇集团”的李氏家族趁虚而入,打着“替天行道”的名义接管了隋朝的政权。这就是后来的唐朝。这么说来,唐取代隋,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家族权力的转换。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