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坤,又火了。杨坤,又火了。

“杨坤,不火了?”

“杨坤,又火了!”

这是最近大家对歌手杨坤的直观看法。

自2017年第九张专辑《孤独颂》后,杨坤甚少再有音乐作品问世。

在《孤独颂》这张专辑里,不仅有杨坤自作曲的《流浪狗也有忧愁》和《躺下来》,还有携手“90后音乐鬼才”华晨宇和“百亿影帝”黄渤共同演绎的作品。

有如此豪华的帮唱阵容,可惜的是,无论从专辑宣发还是歌曲传唱度来看,《孤独颂》的确很“孤独”。

专辑“哑炮”的事实,让人看到“中年歌手”杨坤,一如他的专辑表达的真实写照一样:饱含中年欲望和挣扎。

作为歌手,杨坤不火了。

“另辟蹊径”早就成了明星们的破局之道,没有人再执着于单一身份,杨坤也不例外。

杨坤因为diss喊麦神曲《惊雷》被送上了热搜。

一句“神马东西”,赤裸裸的表达了杨坤对于《惊雷》这首歌,满满的鄙夷和不屑。也让广大网友见证了杨坤的“毒舌”功力,不禁感叹:“坤哥,真敢说”。

而《惊雷》的演唱者六道也不甘示弱,在直播中直接回怼道:“《惊雷》比你的任何一首歌都火。”

两人你来我往,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不过网友们的反应倒是出奇的一致。

大部分人认为六道根本没懂杨坤的意思。

音乐没有高低之分,但音乐质量有。一首歌曲火了,但不代表它好。

就像杨坤所言:“这要歌没歌,要旋律没旋律”,并且,还是一首深陷抄袭风波的歌曲。

音乐作品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歌手本身的想法,还会影响他人、被人模仿。

2016年左右,各种MC风靡全国,十个人中恨不得有六七个都在抱着手机喊麦;后来这波风潮过后,《离人愁》的影响居高不下,所谓的“中国风”再次袭来。

可最后的结果呢?

前者,火爆全国的MC代表因歌曲的负面影响,被涤荡出局;后者,在综艺选秀中因不识基本乐理,原形毕露。

歌曲火了,不代表它火得对。只能说明,现在娱乐环境包容性的强大。

所以面对六道的“自信”宣言,反diss杨坤的行为,大家并不买账。

反观作为华语乐坛前辈,并且贡献过如《无所谓》等大热金曲的杨坤。大家对于他直言不讳的diss《惊雷》做法,纷纷在线力挺留言:“终于有人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再加上官媒下场,将《惊雷》定性为“糟粕”。这无疑是力挺杨坤言行,再一次引发了大批网友的支持,杨坤也收获了粉丝好感。

在这场“对战”中,杨坤赢得民心、赢的漂亮,以“胜利者”的姿态重回公众视野。

杨坤,又火了!

没过几天,杨坤在直播中公开夸奖了同为网络歌曲的《少年》。

“旋律优美”、“让你回到了少年一样”…….不同于怒怼《惊雷》时的愤怒,杨坤在评价《少年》时极尽赞美之词。

对于此次杨坤的点评,网友们的反应分裂成了两个阵营。

一方认为,杨坤的点评到位,《少年》相对于《惊雷》来说,确实是优秀的音乐作品。

而另一方则质疑,“杨坤可能对于我们的青春有误解”。作为专业歌手的音乐审美也不过如此,我们终究还是高估了他的音乐品味。

鉴于《中国好声音》时,杨坤力挺选手丁丁的做法。还有网友打趣道:“杨坤老师,果然还是偏爱女歌手。”

刚刚因为diss《惊雷》博得的好感,又因自己评价《少年》失了几分。杨坤当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或许是早年间,在《中国好声音》做导师没过足瘾,杨坤“老师”总也改不了好为人师、指点江山的毛病。

也可能是源于音乐成就,以及对歌手身份认知上的理解和坚持。

自点评《惊雷》和《少年》之后,杨坤又将评价对象放到了刘德华身上。

在一次直播中,杨坤直言:“刘德华确实是一位好演员,但严格意义上来讲,刘德华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歌手。”

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才收获没多久的正义好感,却因为怼刘德华被骂上热搜,得不偿失。

而杨坤在直播中的一句“我觉得我说的话没毛病,你们怼我怼错了。”

这感觉,倒是有几分“明言明语”的意味——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如果你觉得我错了,那是你的问题,而非我的错。

如此“自信”,怎么看都觉得和被他怼过的六道的回应,有几分相似。

虽然杨坤对于自己的言论也做了解释,说道:“唱歌只是刘德华的副业”。并且让网友们不要“断章取义”。

可惜他忽略了一点,作为“歌手”的刘德华的成就和传唱的经典歌曲,比杨坤只多不少。

杨坤此次的“翻车”,大抵是高估了大家对自己的包容度,低估了个人言行影响带来的后果。更有网友不客气的说:杨坤这是想红想疯了

虽然杨坤点评刘德华的话,客观的讲,并不是没有道理。刘德华算不上正统意义上的歌手,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但这不需要你杨坤出来点破啊。“好为人师”的真的不适用于所有人。

作为公众人物,杨坤说话“直线球”早就有迹可循。

早年间,曾有记者试探询问杨坤演唱会嘉宾是否会请田震的时候,结果杨坤直言“田震?我不认识”。

众所周知,杨坤与那英私交甚笃。而那英与田震这两位歌坛“天后”之间波诡云谲的恩怨情仇,又由来已久。

杨坤说“不认识”田震,除了让人摸不着头脑之外,自然脱不了“站队”那英的干系。

说好听些,杨坤的直白是坦率,不做作;说难听点就是情商低的表现。

逞一时口快获得的快感,能维持多久。可它的“余温”,却有可能成为一个人身上的污点,和别人时常提起的谈资。

而这样的结果,除了让更多无关紧要的信息替代原本作为歌手,应当为人所关注的音乐作品之外,再无任何正面影响。

对于“打嘴炮”的喜好,以及评论他人的执着。其实,杨坤也不是第一次“吃亏”。


“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

2004年,刀郎和他的歌,一夜之间风靡全国。同年,杨坤也发行了单曲《一万个女人》。

当所有人都只记得“2002年的第一场雪”的时候,殊不知, 2002年杨坤发表代表作《无所谓》,让他在歌坛上有了声音。

同样的硬汉形象,同样具有“沙哑嗓音”的特点。杨坤却公开批评起了刀郎。对于刀郎的爆红,他觉得“很奇怪”。

酒吧味重、苍白无力、不懂音乐,甚至觉得刀郎的歌曲让音乐倒退了十五年。诸如此类的评价,不绝于耳,这些话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同为草根歌手出身,何必“相煎何太急”。杨坤不会不懂,只是谁也说不清他为何会有如此举动和言论。

通过杨坤点评刀郎的事情,再联想现今他点评刘德华。套用刘德华受访时的一句话“我没资格当导师”。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杨坤也干过自己打自己脸的事情。

杨坤曾在受访时坦言:“李宇春一定不会唱歌”,直言“李宇春把国民音乐审美一降再降”。

可后来在某音综节目中,杨坤不仅改编演唱了李宇春的《下个,路口见》。在面对记者提问“为什么选择李宇春的歌”时,犹豫三秒后回答道:“因为她歌挺好听的”。

妥妥的“真香”现场!

人到中年,杨坤也开始面临“歌红,人不红”的窘境。

无论是金志文翻唱的《空城》,还是一直是达人模仿的必备曲目《无所谓》,亦或是在短视频平台大火的《答案》。

火得是歌曲,可人们似乎已经记不起演唱的歌手是谁了。

一句“我只不过说了句实话”再也不能成为“中年歌手”杨坤,肆意批评他人、大放厥词的“遮羞布”。

回归歌手,创作音乐,才是杨坤应该做的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