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初,一个世纪刚结束的时候,英国有几家杂志作了一个调查:20世纪影响人类的百部著作。艺术类只有一本榜上有名,那就是贡布里希所著的《艺术的故事》。

这本书在欧洲家喻户晓,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它被译为34种文字,销售700多万册。很多人都是从《艺术的故事》走向了艺术之路。

不同语言版本的《艺术的故事》

中国也是如此。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开始翻译介绍贡布里希所写的《艺术的故事》。今年,恰逢广西美术出版社版《艺术的故事》出版十周年。

广西美术出版社版的《艺术的故事》自2008年4月出版以来,已印刷11次,销量超过15万册,有平装本、精装本、袖珍本以及豪华本等不同装帧形式。

就像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文化史教授克里斯托弗·弗瑞林说过的那样,“在过去的45年中,不论是艺术家、学生还是学者,越来越多的人被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引入艺术的世界,其影响力超过其他任何图书。

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贡布里希何许人也?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一位享誉国际学术界的著名艺术史家与人文学者,被称为“西方传统美术史意义上的最后一位大师”。他的影响,不仅仅限于艺术史学科,更是泽及整个人文学科。

贡布里希

1909年,他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1936年起就职于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任客座教授。2001年贡布里希在英国逝世。他一生曾荣获英国王室荣誉勋爵、爵士、英国功绩勋章、W.H.史密斯文学奖、法兰西学院骑士勋章、科学与艺术功勋章、歌德奖章、黑格尔奖、国际巴尔赞奖、不列颠奖等众多荣誉。

中国美术学院,贡布里希-高居翰图书馆内的藏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国美术学院为学术重镇,E.H.贡布里希的著作陆续翻译并引介给中国读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学人。广西美术出版社与中国美术学院从出版贡式经典著作《艺术的故事》开始,进行了深度合作,陆续出版“贡布里希文集”,成为贡式著作在中国的出版高地,获得了国内外学界的普遍认可,并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

展厅门口

11月8日—9日,中国美术学院协同广西美术出版社,围绕贡布里希及其著作展开系统研讨,并同期举办“贡布里希研究论坛暨文献展”。

珍贵藏品首次离杭

贡布里希逝世后,根据他本人生前的意愿, 2007年贡布里希的4000多册艺术史相关藏书、著作和书信、手札,以及生前使用过的书架、座椅、打字机等,正式落户中国美术学院。

此次在南宁的展览,是这批珍贵的藏品第一次走出杭州,向社会展示这位学术巨匠留给中国学术界的遗赠。

范景中教授致辞

开幕现场

11月8日上午,贡布里希文献展在广西美术出版社美术馆开幕,展览复制了贡氏书房环境,并展出贡氏手稿、书信、纪念品、各语种版本的著作等。

展览现场

文献展共分两层,一层是根据《贡布里希文献年表》一书翻译整理的简单年表,二楼是贡布里希藏书中夹带的手稿和书信,其中既有他为《阿佩莱斯的遗产》等图书写的前言,也有他与全球各地的艺术史家和艺术家的书信往来。还有从贡布里希的书房带回的青铜头像、他写作《艺术与错觉》时用的打字机等,为我们还原了贡布里希书房的一角。

还原的书房一角

同时,8日下午至9日,“贡布里希研究论坛”在南宁荔园山庄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咸集绿城,对贡氏著作及其思想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分享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贡氏学术思想、挖掘贡氏学术价值拓宽视野及思路。

贡布里希研究论坛

“贡布里希研究论坛暨文献展”以专业、开放的态度,带领观者进入一代学术巨匠的精神世界,感受艺术史大家的智慧之光。

书籍内页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