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至此,赵武灵王亲自乔装入秦刺探情报的故事落下了帷幕,当读到赵雍顺利离开秦地,许多人不免长吁了一口气。虽然挂了一个虚名,但是赵雍却不这么认为,他反而打算以楼缓的客相身份作为掩护,亲自入秦查看风土人情,为南下之路早做准备。

前言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什么说是必然结果呢?因为人类和伟大的自然比起来,其实极其渺小,在野外生存环境极其困难,为了提高存活率,所以人类开始了群居生活,有了集体意识。

随着人类繁衍发展,数量增多,领地逐渐变大,不同群体的生存空间出现了重合,为了争夺更加丰富的资源,人类开始了战争,在战争这个过程中,不同的群体进行了融合,直到最后几个甚至一个幸存者存留。


秦国兵马俑

所以说,大秦完成统一,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天下统一是必然结果,不可更改;正如《六韬·盈虚》中记载:

"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变化自然乎?"。

但是,如果历史可以重来,那么其他国家也有可能取代秦国完成统一。因为在历史长河中,一个小小的偏差,都可能对历史造成重大影响,从而改变历史的走势。

比如赵武灵王在位时期的赵国,假如没有沙丘之变,是否会攻破咸阳,继而同时占有关内之险和关外土地,夹灭韩地从而统一天下呢?笔者认为非常有可能,因为当时的赵的核心战略构想就是绕过函谷关,打通一条南下破秦的新通道。为了更好的实行这个计划,国君赵雍甚至亲自乔装入秦,刺探情报;可是,作为一国之君,这种行为是明智的行为吗?


赵国中兴之主赵武灵王影视形象

驱逐胡虏,中兴之主计划南下破秦

自三家分晋以来,三晋之家就和秦国开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爱恨情仇。起初,魏国势大,牢牢压制了彼时的秦国,但是随着公孙鞅在秦地实行变法,增强了秦的国力,魏反而屡战屡败,终于失去了河西之地,从此无力抗秦,而韩由于国力有限,更是几乎沦为秦的随从。只有赵家这块硬骨头,立于四面之地,坚持不妥协政策,始终屹立不倒,不畏强秦。


秦始皇像

终于,赵国迎来了自己的中兴之主,赵武灵王赵雍,从后来的一系列举措来看,赵雍以拓展赵国的版图为终生目标,并且政令得当,不骄不躁,是被后世盛赞的君王。据《东周列国志》中记载:

"赵武灵王身长八尺八寸,龙颜鸟噣,广鬓虬髯,面黑有光,胸开三尺,气雄万夫,志吞四海。"

赵雍始终认为秦是赵国乃至天下最大的威胁,他在位期间,曾经两次组成联军进攻秦国,但是都兵败函谷关,赵国也被斩首将近十万,损失惨重。痛定思痛,赵雍敏锐地发现,从函谷关进攻秦地,无论结果胜负,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他决定另辟蹊径,从胡地兴兵,打通一条南下破秦的新通道。


通往函谷关的函关古道

要打造这条新通道,首先要将北方的游牧民族驱逐到北方,然后在胡地的楼烦和林胡地区建立补给中心,拓宽从赵地核心太原郡、上党郡到胡地的栈道,并在栈道周边设立军事机构,从而保证后勤辎重可以顺利通过,届时,由轻骑兵闪电奔袭翻越秦岭,进入关中平原,步兵和后勤部队紧跟其后,将战场设立在秦地的核心区域进行战斗。

在外围封锁函谷关,切断和秦交好的齐国援军,并且保留联合其他国家部队进击函谷关的空间。这条通道建立起来并不十分容易,首先赵雍通过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军拥有了强力的骑兵部队,并且模仿胡人马上射箭的优势并加以操练。据《东周列国志》中记载:

"乃身自胡服,革带皮靴,使民皆效胡俗,窄袖左衽,以便骑射,国中无贵贱,莫不胡服者,废车乘马,日逐射猎,兵以益强。"


胡服骑射

在接下来和胡人的战斗中的过程中,他刻意锻炼并加强赵军的快速作战能力,将胡人驱逐到北方。接下来又建立了雁门和云中两郡作为胡地重镇,加强和赵地的联系。同时通过战争的深入推进,后方的民夫也在进行运输栈道的修建工程。至此,南下通道显露雏形。

条件制约,人文地理情况一片空白

虽然赵雍将南下攻秦的工作准备做到极致,但是很多事情也是他无法掌控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很多战国时代独有的时代特性,会决定了他南下是否成功,他必须一一解决。


古代山川地图,精确度低

首先,当时的测绘技术十分落后,没有卫星定位,立体制图等等一系列今日我们司空见惯的技术手段,当时的山川湖泊地图,全靠人力丈量并制作,精确度低并且主观意见强。而地图的准确程度会大大影响战争的结果,当时的各国地图都是被各国牢牢掌握的核心机密,价值连城。所以赵雍急需秦地北部的山川水路行军路线的地图。

其次,战国时代的人民缺乏"国家"概念,在他们的思想中,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国家的区别无非是土地方位的不同。比起天高皇帝远的咸阳,秦地北部当地领土主才是当地真正的领导,领地主包括当地人民是否忠于秦,是一个极其关键的因素。

咸阳宫遗址

打个比方,如果当地的领土主和人民自治程度高,基本脱离了秦的管束,那么完全可以被赵军当作有生力量来争取;相反,如果当地的领土主和人民极度忠心于秦,那么赵军的闪电战会更早的遭到更强力的抵抗,继而影响全局的战略部署。其实,赵雍早早在秦国安排了间谍,也就是客相,据《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中记载:

"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战国时代,各国利益错综交错,也许今天的盟友就是明天的死敌,所以为了互相制约,各国纷纷往其他国家派出客相,客相的名声很大,官职之高基本等于丞相,但是实际权力却很小,只是用于互相监督和获取情报,各国碍于约定对客相的待遇都很优厚。楼缓就是赵雍派往秦国的客相。


间谍在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是,楼缓虽然在史书上记载是一位贤臣,可那是在赵国的时候,当他在秦国担任客相时,只能养尊处优,以相的身份和王公贵族饮酒作乐,畅谈风云,除此之外,别无他用。虽然挂了一个虚名,但是赵雍却不这么认为,他反而打算以楼缓的客相身份作为掩护,亲自入秦查看风土人情,为南下之路早做准备。

奋不顾身,深入虎穴留下千秋英名

于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地位最高的间谍登场了,一国之君乔装打扮成客相楼缓的侍从,跟着随行人员一起进入了虎狼之地。据《资治通鉴·周纪·周纪三》中记载:

"主父欲使子治国,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将自云中、九原南袭咸阳,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欲以观秦地形及秦王之为人。秦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主父行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

使团从赵国出发,大大方方的进入了函谷关,向咸阳进发,一路上,赵雍处处留心,观察着秦军部队的面貌和装备,了解了秦地百姓的风俗习惯,对粮产,武器,马匹做了详细的记录。当使团进入国都后,许多秦国的达官贵人和楼缓交谈问好,赵雍仔细的在旁倾听,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推测他们的良庸,尽量做到知己知彼。


秦国的骑兵可能离追上赵武灵王很接近了

楼缓心中惶恐,怕赵武灵王遭遇不测,因为秦国历来对他国国君不友好,就在赵雍入秦之前还发生过扣留楚怀王事件,所以各国国君都不信任秦国。所以他劝赵雍尽快离开。可是赵雍非但不听从楼缓的肺腑之言,反而还提出要见一见秦昭王与宣太后,从而了解自己的最大对手。楼缓苦劝不得,只好带他进宫。

在满足了心愿之后,赵雍终于准备离开了,在品析了这对母子后。他告诉楼缓要小心这对母子,接下来就准备离开秦地。而此时,秦昭王与宣太后也开始感觉到奇怪,他们觉得楼缓对自己的仆从有屈尊之意,而且这个仆从给人的感觉非同一般,似乎是赵国的贵族来刺探情报,于是快马追赶,可是却没有追上,后来,他们了解到这个仆从就是赵武灵王,不免捶胸顿足,也对赵雍深窥秦政大感忌惮。


考古出土的赵国刀币

结论

至此,赵武灵王亲自乔装入秦刺探情报的故事落下了帷幕,当读到赵雍顺利离开秦地,许多人不免长吁了一口气。中国人自古就有尊重英雄的传统,赵雍的行为,称得上是大智大勇的英雄所为,他只身犯险却又不失谋划,深入敌后却能平安归国,甚至亲自和秦王以及太后交锋,他强大的心理素质可见一斑。

不过也有人认为他的行为略显鲁莽,作为要将整个国家为己任挑在肩上的国君来说,未免显得太冲动,如果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但是,纵观解读赵雍的战略构想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刺探军情势在必行,堪称明智。因为赵国和秦国在当时都是强势崛起,但是资源空间是有限的,以二者为主导的函谷关外开阔地带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赵雍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一窥秦地究竟,为的是维护赵国的基业,甚至有吞并秦国之心,从这一点上来看,不愧是赵国的中兴之主。而在他意外身死后,长平之战也印证了他的担心,很多人都不禁感慨,如果赵武灵王在世,历史甚至有可能改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