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着家传的

一把雕刀

一套雕版

一卷画稿

一枚“德和泰”印鉴

徐家辉在一幅幅年画里复活了老辈的记忆

徐家辉先生给大家阐述版画的技巧

在万达文化旅游城的销售大厅里,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徐家辉正在帮助参与学习年画的孩子上色,“红配绿,嫩笃笃;红配黄,喜洋洋”老辈的配色口诀就在这不经意间传授给了下一代的重庆孩子。

徐家辉正在教学年画的孩子上色

徐家辉说,这是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的下一代都应该有所了解。

徐家辉是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承人。谈及年画,徐家辉总是一脸真挚,认认真真聆听,滔滔不绝回复。对于祖上留下的这门手艺,他说的很实在,“我就是想好好继承祖辈留下的这些老手艺,没想过再创新。

一笔一划里,需要无限的细致

跟祖国其他地区的年画不同,梁平年画的独特之处在每个环节里。比如纸张需要特制,每张纸都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单独制作。再比如上色时用拇指涂抹颜料,在人物脸庞中“随意”一抹,纸上人物立刻生动形象,这一过程叫“开脸”。

小朋友正在接受年画的熏陶

看似简单的年画,制作工艺却非常考究——颜料需要植物矿物熬制;纸需要二元纸蒸2小时;雕版套印必须一色一版,层层上色拓印晾干。

雕板、蒸纸、拖胶、刷泥、套印等近30道制作工序都是徐家辉一气呵成。徐家辉相信,勾、刻、印、画虽然耗时漫长,但只有秉承传统年画复杂的技巧,才能做出浓艳厚重、色泽百年不褪的年画。

在万达文化旅游城感受年画的艺术气息

梁平年画起于明代,是梁平民间艺术“三绝”(竹帘、年画、灯戏)之一,是梁平民间为庆贺年节而绘制的一种绘画艺术。梁平年画在东南亚都颇有影响力,清末民初最兴盛的时候,年销售超百万张。

很多作品在战时还流落到苏联、美国和法国等地,如今部分作品收藏在国外的博物馆里。

感受珍品大气磅礴的美

徐家辉所在的徐氏家族是当时梁平年画的出产大户,当年那个名叫“德和泰”作坊里的雕匠、刷、画匠及杂工有一百多号人,一天要做几千幅。

小朋友们展示绘画成果

每到销售旺季,要请一二十个挑夫,将年画挑到重庆及下川东一带销售。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适逢战乱,民国后期这门产业已经开始逐渐衰落,手工作坊也陆续停产。

展厅里精致的年画作品

徐家辉说,自己年轻时,家中原有的老辈子留下来的年画雕版大都烧毁了,他是从老人家嘴里知道了很多梁平年画的制作工序。出于好奇加上小时候热爱制作手工,自己在家反复试验,反复琢磨,最终复原了传统年画制作工艺。

2005年,徐家辉终于做出了传统年画《盗令出关》,这是徐家祖传的系列年画《八美图》之一,经过老人们的再三确认,终于激动的印上了祖辈留下的“德和泰”大印。

传统年画《盗令出关》

2006年5月20日,徐家辉说他永生难忘,梁平木板年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家辉也从那天起也变成了职业的梁平木板年画的制作者。

徐家辉在活动现场向众人展示年画

徐家辉站在万达文化旅游城的活动展板前,因为要赶晚上6点的火车回梁平,徐家辉已经来不及与更多的工作人员寒暄了。

他麻利的拎出箱子,从展示桌上,一件一件的将各种各样的刻刀整齐摆放在一个小布包里,而那些花花绿绿的印画用的模板更不经摔,他小心的为他们包上几圈棉布再按大小摞起装箱。

各式各样的年画工具

虽然已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家辉还是流露出忧虑的神色,“年画的销路还是较窄,投入产出也不成比例,仍然属于夹缝中求生存。

要知道一幅半平方大的年画卖2000元,但是雕刻木版都要两三个月。不过我也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人的精力有限,能坚持的时候我还是会一直坚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徐家辉说。

在万达文化旅游城感受年画的艺术气息

现在徐家辉出了名,很多学习美术的年轻人也会到工作室当学徒,徐家辉说“很多孩子会到我那里拜访学习,他们主要是为了锻炼自己,了解民间艺术,真正要从事这门手艺的人还是非常少的。

我儿子现在也在上大学,寒暑假的时候也会回来帮我,我也想把这个事业让他来接班,不过先要从兴趣培养开始。以后,如果他喜欢,我也会让他来做一部分工作,毕竟传统的再不传承就真的要失传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