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孩子如果总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问题, “扛”事“扛惯了,没有学会把自己的困难和别人分享,或者担心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父母,他不敢把问题说出来。父母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邀请孩子接受帮助。

孩子受委屈了,会主动找父母倾诉吗?

如果孩子接受了父母的邀请,就可以转入陪伴式聆听技巧进行深入对话。当孩子拒绝了父母的邀请,父母可以尝试的应对方法。

孩子放学回到家,把书包撂到沙发上就开始哭。这时,父母最常见的话是询问式: “怎么了?谁惹你了?”

如果孩子什么话也不说,只是大哭,也不说话。父母总是会说:“快说啊,到底怎么回事?真让人着急,你倒是说话呀。”

如果孩子再不说,很可能父母就会说:“你让自己难受不说,还把家里人也搞得心里难受。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能说出来,让大家也放心吗?”或者父母心里也认同: “也许这个事情先放放,让他自己静一静 再说。”但实际的表现是皱着眉头。

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感觉会怎样呢? “我本来就够烦的了,结果我一回来,爸爸妈妈因为我变得比我还烦!”

我们总认为,当一个人难过的时候,我们也要和他一样难过,才是同频率的沟通。实际上,这样只能增加问题者的心理负担。

这就好比一个人被抓进了监狱,要救他的人首先得确保自己不能被抓进去,才有可能把对方救出来。如果协助者也跟着进去了,那先进去的人不但没有了希望,还担了更多的自责。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越来越不敢把自己的问题说给父母听,因为他知道说给父母听的时候,父母会比他还要着急和焦虑。

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孩子很难受的时候,不让自己也陷进孩子的情绪中去而要更平静地面对他。在这个时候给予理解,才能真正让孩子感受到支持的力量。

不过,即便知道不要跟随孩子进入问题,也需要注意恰当的方法。

有时候,当我们感觉自己的关心被拒绝或者否认的时候,我们就会离开这个人。“自己有问题还对别人这样!” “要就要,不要拉倒!”这正是因为我们带着太多自己的意志在帮助别人。

真正的协助,不是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多少成就感,而是如何真正地帮助到孩子。

担心孩子,不如祝福他,给他支持,为他守候。只有这样,孩子才 受在自己的蜕变上。

场景表述1

”如果现在不想说,想一个人静一静,那我就先走开!当你需要我的时候再找我好吗?“ 这句话好比一杯淡淡的温茶,让孩子感觉舒心与温暖。他知道,父母会一直守候着他,即便他现在拒绝了父母,父母也从来没有放弃他,他的安全感就会增加。

2

这是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支持。帮助孩子不一定要做什么,有时什么也不做,反而是最好的帮助!

3

当下的离开,并不代表放弃。

4

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允许孩子和父母的不同,不代表父母因此而忽略孩子的问题,而是清楚地看到他的问题,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并且时刻关注、随时等待给予帮助。当孩子的情绪稍微过去了,父母可以再次邀请孩子打开心扉。

场景导入

周六,孩子关注门在房间不出来,说是在学习。吃饭的时候,也不和我们说话,自顾自地吃完了,又死死地看着电视,什么也不说。

当奶奶要他把吃过的碗送到厨房的时候,他皱着眉说: “别烦 我!”

妈妈对他说:“怎么这样和大人说话!”

他表现出更大的反应: “我不想做,为什么逼着我做!”说完,起身回到自己房间,还把门重重地摔上了。

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以往真的让我非常郁闷。看到他乱发脾气,我都会说:“你回到家就沉着脸,谁招惹你了?哪有这样说话的?”这就是我们平常所用的“你错了”的说话方式。

这一次,我用系统的技巧重新看待这个事件,发现其实孩子已经早就进入了问题区域,以往我们过多地传递了自己的感受,却忽略了他的需要。于是我尝试着用新学的技巧和他交流,并且加入了肢体语言的表达。

场景导入

爸爸(端着一杯水走进孩子的房间,搭在孩子肩上): “儿子,今天你脸色不好,是不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愿不愿意和我谈谈呢?”

儿子(明显感觉到他感受到了我的关注,刚才我开门时看着我的对立的眼神变得柔和了,并且低下了头): “没事!”

爸爸:“如果是我的话,在我难过的时候,和人聊一聊可能就会好一些,哪怕暂时解决不了,但是只要说出来就会舒服一些!所以,如果你真的有不舒服,我很希望你能和我说一说!”(我再次使用了同理心的二次邀请)

儿子:“真的没事。

爸爸(再次拍拍儿子的肩膀):如果你现在不想说,想一个人静一

静,那我就先走开!当你需要我的时候再来找我好吗?

儿子: “好!”

我出去后,正常看报纸、和家人聊天。到了晚上都很平静,无事发生。

周日(第二天)早上一睡醒,儿子把我拉到他的房间问我: “爸,你知道怎样可以让体育老师对我的印象好一点吗?“

我一愣,同时也马上意识到,也许这两天他的行为反常一定和这个问题有关。昨天的邀请生效了……

总结

有些孩子如果总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问题, “扛”事“扛惯了,没有学会把自己的困难和别人分享,或者担心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父母,他不敢把问题说出来。

当他发现父母也看到了他的问题,同时依然平静如初,没有被带入问题,于是便有了更大的勇气,能够尝试着坦然地与父母沟通。

父母必须学会给予孩子独立面对困难的机会,孩子也需要有自己思考的时间,父母的陪伴只是他成才中的一部分。

所以,如果孩子想自己面对问题,这是以件好事,允许他在困惑中成长吧!这是一种大爱。

每个人都拥有对自己的问题的主动权,那么就需要由自己决定采用何种方式来帮助自己。父母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邀请孩子接受帮助;同时,父母要改变一个观念——不是说“我是在帮助你,所以你理所当然就应该接受我的付出,并且感谢我”,也不要以为“我是为你好,就可以控制你的决定”。

帮助孩子不可以作为一个侵犯他人精神疆界的理由;帮助孩子也不一定要求孩子理所当然地接受;帮助孩子也需要经过孩子的允许,也需要要尊重对方的意见。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把自己和孩子分开:我接受他现在和我不同,所以愿意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继续;改变自己的生活是孩子的责任,父母不能够强行替代他做决定和改变,只能尽量去邀请他共同解决。

同时,情绪的通过是需要时间的,只有在情绪顺利通过之后,他才会更多地关注到事情的解决和改变。孩子的转变需要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没有人可以替代或者忽略。

我们也说过,一个人的情绪没有错,但是情绪过后的行为有对错。

因此,在上个案例中,孩子的情绪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他在情绪中对奶奶所做出的行为,也同样值得探讨。在情绪处理过后,就可以探讨因此而带来的不同行为表现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