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蔬菜大棚里收生菜

阳光明媚,春意融融。4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龙安区马投涧镇下马泉村,一进村就闻到了浓浓的花香味儿和泥土的清新味儿。“老赵,这棵生菜能收吗?”“可以,叶子都长那么大了。”不远处的蔬菜大棚里,四五个工人正在忙着收生菜。

“这生菜是纯天然的,无公害,一点儿化肥都没上,两个月收一茬儿,销往安阳市的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赵学误说,“我原来在外创业,3年前回村种植蔬菜。”

行走在下马泉村,感觉处处是风景。街道两旁栽植的绿化树木吐出了新芽,梧桐花迎风绽放,花香蝶舞。红墙灰瓦的房屋整洁漂亮,墙壁上张贴着各种宣传画。老人们戴着口罩坐在广场上悠然自得,孩子们尽情玩耍。如今,下马泉村成了人人羡慕的幸福村。该村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三国时期,著名战将关羽骑马率兵路过此村,看到这里青山葱葱、泉水潺潺,立即下令让将士们下马休息、饮水。将士们经过休整后,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后来,村民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便把村名定为下马泉村。

打开记忆的闸门,十几年前的下马泉村是什么样的景象呢?“村里的道路全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因机井水位较浅、水源少,村民吃水难,浇地更无望,只能靠天吃饭。许多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村里留不住人。村里的土地都是利用山坡丘陵开发自造的山间小片耕地,形不成规范农田。行路难、农田少、用水不便,限制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困扰着村民的生产生活。”下马泉村干部赵忠良说。

“下马泉村什么时候变成了幸福村呢?”带着疑问,记者翻看了几个泛黄的文件。2008年1月,赵爱林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后,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做起、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进行人居环境整治,村党支部的公信力、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为解决群众的出行难问题,该村“两委”班子先后与市、区扶贫办协调,分3次把村里的土路全部修成水泥路,共修路7000余米。他们还与市、区水利部门协调,打了一眼200多米深的水井,配备了变压器和机井房,并挖地埋管道,让群众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在该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村民建起了养殖场、蔬菜大棚。

赵爱林经常琢磨着给下马泉村注入新的产业,让村民富起来。他外出学习乡村振兴好的经验和做法,帮助村里理思路、想办法。近年,他们对村内道路两旁进行了美化、绿化,粉刷了临街墙壁。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该村新建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便民服务中心,还组建了秧歌队和舞蹈队,并置办了乐器、服装等。

“现在,我们村之所以被邻村羡慕,是因为大家都得到了实惠,村里每人每月可以免费用一定的水量,土地补贴费用也高。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给村民免费发放了1500多公斤白菜和萝卜,免费发口罩,还每天为村民家里消毒。”该村干部赵光瑞说,“疫情防控期间,村干部吃住在村委会,24小时值班,没有一句怨言,没有叫过一声苦、一声累。”

下马泉村变美了、变富了,村民建设家园、爱护家园的责任心也提高了。该村制定了村民文明公约,指定专门人员按时打扫卫生,修建村口牌坊,并号召村民植树种花。2017年,该村被镇政府授予党的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十佳文明村”;2018年2月,该村被镇政府授予综合工作先进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18年至2020年,该村被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省级卫生村。

夕阳西下,蔬菜大棚里的工人下班了,成群的鸟儿归巢了,下马泉村变得安静祥和。正在小巷口看孙子的李大娘笑吟吟地对记者说:“俺村党群一心奔小康,村民生活节节高,下马泉就是幸福泉。”记者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下马泉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原标题:下马泉变幸福泉

——龙安区马投涧镇下马泉村见闻(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安报融媒记者 刘超群 文/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