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购买书刊享优惠

重磅优惠时间

2019年4月30日-5月10日

优惠期间图书5日后统一陆续发出

感谢您的参与与理解

《库艺术》祝您五一假期快乐!

Happy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热卖书籍与刊物推荐

GIVE OUT YOUR OWN VOICE

ARTISTS OF 2018

《年度艺术人物:新经典·提问2018》

本册看点:

·7位国内外知名理论家,艺术家解读他们眼中2018。

·9位重磅年度艺术人物全新个案访谈。

·刘彦湖,靳卫红两位先生解读董其昌,颜真卿两次大展

·《库艺术》“自由绘画展览季”内容收录。

“提问”,是我们在回望2018 年时头脑中所涌现出的词汇。“提问”意味着不确定,也意味着某种能够穿透现象直指内核的批判性力量。艺术本身即是一种提问,艺术家的独立立场和自由思想使得他比普通人能够更加敏感、尖锐地揭示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创造性的艺术语言,将之昭示在世人面前。因此,“提问”也是艺术生命之所寄。

问题因时而变,提问永不终止。

图书实拍图

《回向传统精神深处的现代性》

INKNOW联手打造水墨特刊

《回向传统精神深处的现代性》封面人物:徐龙森

图书亮点

  • 水墨现场台北展博联合出版,两岸同步发售
  • 256页彩色高清印刷,带来全新阅读感
  • 收录与水墨有关,具有代表性的声音与个案
  • 从“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视角审视当代水墨
  • 特别收录“水墨新势力推荐”,展现水墨更多可能性

《库艺术》联合“水墨现场 INKNOW”,于台北展博期间推出重磅学术专刊:《回向传统精神深处的现代性》!本次专题将聚焦反思西方“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与缺失;重估当下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碰撞的全新特徵;以现代人的视角,当代的方式,世界的眼光,重新看待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与崭新可能。

这也是继《水+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之后,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首度同步推出的另一部学术研究专刊。“水墨现场 INKNOW”台北展博将是此次主题特刊的首发地点,《库艺术》将主持学术研究、专访及相关写作与出版,并与“水墨现场”台北展博合作在两岸三地举行“回向传统精神深处的现代性”同名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透过两机构的跨地域平台进行远期推广。

INKNOW台北展博,特刊首发现场

部分内页展示

《改变的力量THE POWER TO CHANGE》

本书特色:

  • 全新开本与排版方式,带来更佳阅读感受
  • 收录国内外最富特色画家个案
  • 国内首个“非具象绘画研究工作坊”纪实
  • 丰富的海内外当代艺术动态评述

自由绘画是一种精神上的突破。可能每一个做艺术的人,在最初的意念之中,都是在寻求“自由”,也恰恰是在每日的实践中感受着事实上的“不自由”。这个“不自由”,可能是来自于外在的限制,客观的条件,但最终,是自己在限制自己。过往的成败,外界的褒贬,对成功的执念,对技巧的迷恋,对未来的幻梦等等……也就是佛家所谓“执着”——正是让人不得自由,不得真我的根源。

艺术,是为了自由,而艺术,同样也可以成为你的牵绊和枷锁。艺术正如人生中的许多事情一样,一方面非常重要,非常宝贵;另一方面,也没有那么重要,也可以在下一秒就放弃。一有所执,即非自由。抱着可以下一秒就不再做艺术的心去做艺术,才能做到还其本心,“如初见”吧。

《改变的力量》部分内页展示

《容器 CONTAINER——新绘画切片研究》

全新改版

《容器——新绘画切片研究》库艺术全新改版

图书亮点

  • 全新开本与排版方式,带来更佳阅读感受
  • 收录国内最富特色画家个案
  • 全新角度的主题呈现
  • 乌尔里希. 克里博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在现代主义逻辑中,在所谓“绘画死亡”之后,对于绘画本质性的追问最终导致问题本身的消解;从平面走入空间、观念、影像的新艺术媒介,在当代的外表下,依然充斥着表面化、时尚化、重复化、精英化的问题,外在形式与手段的更新无法带来最终人的自由。创新与复古,有时近乎同义词。

绘画——因为其与个人、身体、手、精神的密切关联乃至通灵的强度——重新成为崭新的艺术方式。在将绘画推至“什么都不是”的逻辑顶点之后,绘画可以是任何,可以是一切。风格、图式、观念、形式等等话语通通失效:一方面极度的个人化,另一方面又极度的庞杂;完整性的失去为之打开新的空间:矛盾的,歧义的,杂糅的,跨文化的,碎片化的……因此,绘画成为了一种“容器”。

“容器”,是一种对于绘画新的观看角度,是一种开放性的视野,是一种时刻处于提问的新鲜状态。借此我们超越抽象具象的笼统概念,姑且先不去定义新的绘画“是什么”,去尽情展望“新绘画”可以是什么?并在历史、传统、当下、美术史、个人、身体的再度褶皱中,寻找新的刺点。

“容器”,实质上是以一种“更新”的词汇回返绘画一直以来的本质性命题。

特邀学术主持 乌尔里希·克里博(德)

乌尔里希. 克里博( Ulrich klieber ) 教授1953 出生于德国哥平根(Goeppingen ),德国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德国哈勒艺术与设计学院原院长。就读于德国斯图加特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艺术史专业,后就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绘画专业。 致力于绘画教学工作,2004-2017 年期间多次访问中国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等,并进行交流讲学。

《容器——新绘画切片研究》部分内页展示

《年度艺术人物·新经典 NEW CLASSICS》

2018年初出版

图书亮点

·10位中国代表性当代艺术家全解读

·8位当代艺术“掌舵者”全新访谈

·近200页全彩高清印刷

所谓“当代艺术”越来越像一个苍白的代名词,而非有具体内涵的概念。何止“当代艺术”,许许多多的概念,比如“自我”“观念”“时代”“历史”“传统”等等……语言似乎进入了自我繁殖的快车道,而我们到底在说些什么,却变得语焉不详;曾经看似明晰的标准突然变得令人生疑。没有了方向,我们要去向何处?没有人能够描述和概括这个世界,这一点变得无比明确。而一切的不确定和重新洗牌,却重新给了人们要创造历史的雄心。在无数伪命题的重复之下,时代似乎有着自己不为人知的前行的轨迹,在直面苍白与虚空的迷惘与坚守之中,新的创造却也在不断地涌现。正如在《九歌》的瑰丽背后,有谁记得屈原的自我放逐;在田园的诗情之下,有谁记得陶渊明的委屈与倔强;在泼墨的纵情之中,有谁记得徐渭的疯狂与放纵……一切的美好都不过是事后的追忆,那个真实的瞬间已经包含着太多的秘密一去不返。在乱世与苦痛之中,艺术家个体只能返回自身,在对历史、经典、现实、世界与个人的对话与勾连之中,重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的家园。如果说“大时代”,所谓“大”者可能也即在乎此。

今日已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而我们又在如此的呼吁“本地”的价值。对于传统的回归人们满怀热情,同时又是也只能是以一个当代人的视角去看待模糊的“传统”,这种对“传统”的回溯也是一个“国际性”“时代性”的命题....

部分内页展示

《穷尽一生亦不过无限接近——2008-2017库艺术抽象艺术研究文献》

图书亮点

  • 十年积累,涵盖批评家与艺术家抽象文献内容
  • 300多页特种纸全彩印刷,带来极佳阅读感受
  • 内页含影像内容,通过扫码观看艺术家现场访谈

2017 年7 月,经过半年多的策划、整理和编辑,《穷尽一生亦不过无限接近——2008-2017 库艺术抽象艺术研究文献》单本出版发行。本书收录了阿基莱·伯尼托·奥利瓦、王小箭、王端廷、沈语冰、黄笃、朱其、李旭、夏可君、方振宁、何桂彦、盛葳等十几位重要批评家的二十多篇文章、采访;在艺术家个案部分,则收录了余友涵、应天齐、周长江、陈文骥、马可鲁、谭平、陈墙、王易罡、丁乙、孟禄丁、黄渊青、白明、张朝晖等二十多位代表性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全书篇幅近四百页,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关于抽象艺术的“文献”。这也标志着《库艺术》在十年这一节点上开始对自己以往所关注、采集、编辑的学术内容进行一个有序的再整理和再挖掘。在书中,我们将这些年来所积累的批评家有关抽象批评的文章全部集结起来,按照发表时间的顺序重新整理排版,作为本书的学理部分;然后是《库艺术》历年来所关注的重要艺术家个案,包涵了艺术家不同时间段针对不同问题所发表的不同看法,从中既能看出一个艺术家的一贯性也能看出不同阶段侧重点的转移;在书中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将2008-2017 年间所有在《库艺术》上出现过的艺术家名字、作品、重要观点等做了备忘录的检索,大家可以从中看到每一个《库艺术》曾经关注过的抽象艺术家,并了解他们在做些什么。

此次丛书抽象艺术家个案展示

名家寄语

杂志一旦有了历史,纵向的时间就变得非常重要。你们做这个事其实已经不是一个想法了,把你们从十年来的文献资料汇集到一起,加以总结,它就是一个事实。这是水到渠成的,很有价值!现在很少有机构包括杂志,像你们这么长时间坚持在做抽象。每一期我都看,你们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大方向,然后从中不断深挖,这种工作方式很好。十年做一次总结,出版之后行业内的专家肯定都想获得你们这个信息,因为它已经是很重要的文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谭平

《库艺术》能够对这十年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非常了不起,抽象文献里每位个案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对现实有独特的看法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都非常值得关注和学习。

——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王易罡

不能说这本抽象文献囊括了当下中国所有最优秀的抽象艺术家,但《库艺术》已经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做得很好了,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学术文献的梳理当中。

——著名抽象艺术家 马可鲁

《库艺术》创办十年以来,一直在推进中国抽象艺术,尤其是本次对青年抽象艺术家的推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目前中国抽象艺术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但这其中良莠不齐,《库艺术》能够从学术的高度引导艺术价值的辨别和标准的确立,对整个中国抽象艺术发展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著名艺术批评家 王端廷

《水+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专题文献研究图书

《水+ 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专题图书

图书亮点

  • 一本以亚洲范围为核心的当代水墨文献图书
  • 400多页彩色高清特种纸印刷,带来全新阅读感
  • 收录亚洲最富代表性的17位批评家与30位艺术家
  • 本书以独立视角重新解读“水墨现代性转化”
  • 采用繁体中文呈现,中国内地,港台地区同步发售

2017 年10 月,《库艺术》与水墨艺博再度携手,隆重推出《水+ 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专题图书与“SHUI-MO”系列学术论坛,以水墨艺博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碰撞的强度,结合《库艺术》对水墨领域多年的学术策划、梳理的经验积累,并邀请中、日、韩和港台地区的批评家、画廊主、策展人、艺术家们共同参与,在2017 年末集力呈现一次有关于“水墨文化”的国际性探讨。

《水+ 墨:亚洲视野下的水墨现代性转化》专题图书邀请了十七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水墨问题的专家,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挖掘水墨在当下的可能。并挑选了三十位当今最优秀的水墨艺术家个案入编。全书达四百多页,是近年来难得的深入探讨水墨问题的学术性文献。

刘 国 松: 信 仰 F A I T H

学术专题文论部分与学术个案样本展示

在山中系列-《洪凌:一个生命的自然行迹》个人特刊

《库艺术》长期以来关注“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这一课题,其中,“当代艺术家与山水文化”也是《库艺术》关注的焦点。2017 年,《库艺术》经过长期的策划、酝酿,进一步推出“在山中”系列出版计划,旨在重点关注当代艺术家围绕“山水文化”和自身艺术创造所做出的新的尝试,并以“个人特刊”的形式隆重呈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洪凌是《库艺术》“在山中”系列特刊选择的首位合作艺术家。2017 年8 月,《库艺术》推出《洪凌:一个生命的自然行迹》个人特刊。在此次特刊中囊括了来自欧美、中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地的批评家、学者对于洪凌艺术的探讨;并且在编辑前期深入到洪凌黄山工作室洪庐之中,与洪凌深入交谈,拍摄了大量有关洪庐与洪凌日常起居、创作、会友的珍贵图片资料;依据洪凌的话语记录整理成《洪凌谈艺录》刊载于书中;也首次隆重推出洪凌专为2017 国家大剧院个展所创作的,也是迄今为止最大尺幅的油画作品——《四季交响》——这幅涵盖自然“四季之行”的巨作,堪称洪凌山水意象美学追求的集大成者。

书刊内页

宣传影片

“在山中”系列之洪凌

《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丛书精装版

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是《库艺术》杂志于近年提出的一个意味深长的专题方向,提出后即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和许多艺术家、批评家的高度认可。此次丛书也正是在杂志专题基础上的又一次深入探讨,也是“东方根性当代生长”这一专题方向的首次结集出版。

本套丛书以个案分析的形式,通过两本书,五百多页的篇幅,采访了国内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三十多位艺术家,试图呈现出在这一文化大转型的时代,中国艺术家如何既满怀对传统的敬意,又不断打破传统禁忌,与当代对话,与世界对话的独特文化使命和复杂的艺术思想。

当下正逢“传统热”在国内重新升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待现代?保留什么?扬弃什么?哪些劣根性我们需要痛定思痛,哪些重要价值我们需要坚守?如果你关心这些时代命题,这套书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图书内页展示

《书道今朝》

石虎著

本书看点: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精美线装,古朴经典
  • 艺术家石虎先生对书道的解读
  • 一次对于书道精神的宣言

在《书道今朝》这本书中,石虎先生甚至少用“书法”二字,多用“书道”或“书写”来代替。“书写”,着意其自然,随意,放松,无可无不可;“书道”,强调其神性、源头、空性等不可说,不可知,从而无限。这一下就撑起了这本书打破古今的心胸性情和书道的元魂道统。这,就是石虎先生的气象。

不发则已,一发则横空出世,振聋发聩。你可以不喜欢,不接受,但你不得不知道,不得不了解。因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图书实拍图

黄于纲遇见凉灯

一本活着泥土味的画家自传

《黄于纲-凉灯》实拍图

看完黄于纲的书,第一感觉是他对于生活观察的执着,我们见到太多艺术家受到技术的限制,为了画而画把自己限制在方盒子里面。但看到黄玉刚的作品,不免让人与其与刘小东,同样是将绘画表达的意义拓展到过程本身,这两位艺术家也有极为不同的一面,刘小东的写生过程全部围绕的是创作意义本身,其实他找寻的则是创作背后人类的精神归向。

黄于纲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文学特质,他的艺术家日记似乎要比画来的更加吸引人和生动。那些袒露赤裸回归人性本质的文字,是多么难能可贵啊。他带给我们一个回到充满故事的乡村中去细嗅那些泥土的味道,最妙的是这些泥土的气息都来自于这个艺术家的切身体会。没有塔希提不会有高更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没有尼斯不会有马蒂斯如此明媚的色彩。艺术从来不会骗人,它来自于真实,即使看似浮夸,背后仍然是基于现实生活环境而产生的。如果艺术是虚伪的,这样的艺术不会感动观者。

这本凉灯,不论是文字还是画,妙就妙在他们都是真实的,像本书段落中写道的“去年的一次赶场,他打扮的异常整洁,还弄了个发型,就是为了上网见个姑娘,后来这事就没有结果,每次到他那个土屋里,他就安静的蹲着,听着那粉红色的手机里总是反复地播放《粉红色的回忆》。”你会迅速被作者切入到这个情景之中,走入这个你以为像小说家编造出来的场景之中,但却是最接地气的素材。每一个深入其中的人都会看到,都会领略到“凉灯”究竟是什么?

《黄于纲-凉灯》实拍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