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孤独的时候没人陪伴,智能机器人很懂你;闲暇时灵感来潮,“记忆神器”让你多一个大脑;懒人不想开车,无人驾驶来帮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黑科技”扑面而来,它正在一点一点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唯一限制我们的,是自己的想象力。即日起,慢新闻推出《智者谈》专栏,在首届智博会即将到来之际,畅想你最期待的智能产品。

  郑劲松:记忆神器让我多一个大脑,自动存储思想

  人物档案:郑劲松,男,49岁,作家,西南大学教师

  Q:本届智博会上,你最关注的亮点是什么?

  A:作为一个典型的“文科男”,从事的又是教育和行政工作,我更多的从一个“使用者”角度,对智博会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便利前景充满期待,所以,我最关注本次智博会上那些大数据智能产业化成果,能够帮助我们在教育教学、宣传文化与舆论引导与管理等工作中进行统计分析。此外,作为一个“笨男人”,还特别对无人驾驶车感兴趣;对智慧小镇与未来新生活也颇感兴趣。

  Q:结合你的工作与生活,说说你最希望拥有的一件智能化产品或愿望?

  A:由于长期处理公文、新闻,校内校外有很多培训讲座,并在业余时间坚持搞点创作,大脑中好像需要存储的东西较多。特别希望有一款“记忆神器”,能够让我多一个“大脑”,能够随时随地自动存储我的所思所想,能够达到‘我想什么,它就能记录并翻译什么’,这样一来,我在车上、飞机上等途中思考,或者有时躺在床上“灵感来袭”而涌现的情节构思、语言设计、各种神来之笔,都可以记录下来。这个“神器”像眼镜、耳机那么方便的戴在我的头上,而且十分轻便、美观,在我需要时,连接电脑、手机,就可以阅读、修改,整理成文。

  专家解读:

  你或许会认为思想是无形无实,而且无法预测的,但实际上所有的大脑活动都是通过电脉冲信号的传递完成的。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周庆告诉记者,目前研究证实,脑电波能解码大脑信息,并控制相应的设备。比如,有人失去手,安装了假肢,脑电波能很好的控制假肢。此外,大脑植物芯片,能更加准确解码信息。周庆称,大脑虽然神秘,也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研究对象,但随着对大脑的认识日益加深,他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会成功解码大脑中的电信号,并将所思所想解读存储下来。

  蒋丹:机器管家带娃做饭 不再担心保姆虐老

  人物档案:蒋丹,女,35岁,重庆艺琴艺术培训中心舞蹈老师

  A:我最关注的是智能汽车。因为我平时要开车,最近也看到了长安福特、雷克萨斯等品牌打出的智能汽车广告,看到现在已经有无人驾驶汽车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智能汽车出行,比如大家上班的时候,智能汽车可以送小孩子去上学。

  Q: 结合你的工作与生活,说说你最希望拥有的一件智能化产品或愿望?

  A:我当然最想要的就是智能机器人啦,最好就是好莱坞电影《机器管家》里那种,可以帮我煮饭、带娃,不用老人或者保姆来做,最近也看到新闻,保姆虐待老人,如果是机器人做我会很放心。

  其实现在的智能机器人已经有很多功能了,例如学人说话、教小孩学习、在家里扫地、智能送餐什么的,但是功能都比较单一,如果能够综合一下就好了。

  专家解读:

  机器管家何时能够走入现实社会?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仲元昌表示:“要想家务全部包干的机器管家,现在的计划还差得远,只有人工智能植入机器人之后,才有可能实现。”

  谈到教学机器人、扫地机器人、送餐机器人,仲教授认为:“这些只是简单的程序,还处于机器人的初级阶段,真正的人工智能是要把智慧的东西融进去了,才有可能实现一个机器人主动去整理家务。”

  按照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蒋女士是否可以看到机器管家?仲教授直言还是有希望的:“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很快,随着生物芯片的出现,我估计机器人初步达到帮人做家务,可能需要5-10年,但要真的商业化运用,还需要解决安全问题,避免机器人失控伤人,所以时间要更久一些。”

  同时,仲教授还介绍:“现在世界科技的前沿,已经在做大脑的思维测试,用一个接收器戴在人的头上,就可以接受人脑发出的信号,控制开关、甚至机器的动作,如果思维被解析了,那么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就不远了。”

  杨艾祥:让餐饮智能化设备匹配客户

  人物档案:杨艾祥,男,38岁,重庆莱格宝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旗下有多个互联网餐饮品牌

  Q:本届智博会上,你最关注的亮点是什么?

  A:我主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大数据的实体应用,比如在餐饮行业的应用。如何获取匹配的用户,如何增加用户的粘性,如何让用户成为传播者;二是新技术的应用,比如人工智能与无人化产品的应用,以及通过这些技术如何来降低传统餐饮行业的运营成本;三是关注大企业的线下思维,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他们如何更低成本获取线下流量,如何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以及两家公司的智慧城市、智慧商业、新零售如何具体落地。

  A:就餐饮行业而言,我一直在想,有没有一个智能化、数据化的设备,既能节省企业成本,又能让我们更精准地了解用户,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更好的匹配到合适用户那里去,吸引用户、留住用户,比如像无人化的生产设施设备那样。

  专家解读:

  “目前来看,节省成本,归根结底是要节省人力成本,如何办到?”狗尾草智能科技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餐饮行业的本质是服务,如何用最少的人做更精准的服务。作为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公司,他们推出的情感社交机器人目前已经应用到部分餐饮或者酒店领域,除了提供聊天等陪伴服务,社交机器人还可以完成接待、点餐、送餐等服务,“有一部分用户买回机器人,将其放在门口当做欢迎顾客的迎宾,不再需要服务员去门口揽客,而作为一种新科技,机器人也成吸引顾客眼球的噱头或亮点。”

  邓丽娟:在无人驾驶车辆中工作娱乐

  人物档案:邓丽娟,女,31岁,中央电视台重庆记者站记者

  A: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对本届智博会很多领域都有所了解并关注。首先是比赛,8月22日开始的自动驾驶汽车挑战赛是本次智博会的一个亮点。据了解,此次比赛设置的场景覆盖了日常85%以上的交通场景,参赛队伍超过30支,其中包括整车车企、高校和创新团队多种类型的车队。同时,据了解其奖金设置目前为同类型比赛中最高,奖金高达720万元。

  此外,我最关注的是“BAT”大佬们在本届智博会的动向,例如2018云栖大会·重庆峰会,本届云栖大会上,阿里云将借助物联网、AI、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推动重庆工业企业加快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形成智能设备互联、智能计划排产、智能生产协同、智能质量控制等多方面能力。同时,我还关注本届智博会众多的高端论坛以及很多可能改变生活的智能产品和技术。

  A:我最想拥有的是无人驾驶、智能网联的交通体系。现在,我们将太多的时间花在了交通上,从而影响了工作、生活的效率。可以预计,未来技术发展将形成一个庞大、智能的交通体系,我们所谓“车辆”在进入交通体系后,便可以完全自动行驶到达目的地,将乘客“解放”出来,甚至可以在车辆中继续工作、娱乐。

  另一方面,整体的智能交通体系中,车辆可以完全有序行驶,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同样,这样的交通方式还可以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提高出行的安全性。

  专家解读:

  邓丽娟的畅想是否可以成为现实?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陆帅认为,现阶段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已不断成熟和完善,谷歌等多家公司的无人驾驶样车已经出炉,技术上突破并非天方夜谭。据陆帅介绍,目前国外分时租赁汽车以较慢的速度自动驾驶停靠还车,已经是很快就可见的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若要打造一体化的智能交通体系,现阶段的云计算能力也已经可以达到要求,将车辆定位数据传到云端,再根据实时路况由云端设计每一辆车的最优行驶路线,即可实现统一调度,避免拥堵。

  陆帅认为,无人驾驶面临的最大难题出在人类自己身上,首先是法规和伦理上存在问题,自动驾驶出现事故之后怎么办?人们是否真能放心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生命交给机器?这些问题反而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鉴于此,陆帅认为,无人车驾驶虽是趋势,但在10年内,仍难以看到无人驾驶全面普及的情况。

  重庆晚报·慢新闻全国爆料热线:(023)966988,爆料邮箱:[email protected]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周小平 赵映骥 朱婷 彭光瑞 实习生 雷小瑜 受访者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