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陈情令》之后,腾讯视频也开始着手对《全职高手》的花絮,采取了点播模式,还是一样的套路,“VIP会员付费6元即可购买观看”。这些视频平台在前期,有十分相似的套路,比如,“1分钱开通会员”、“9.9元享新手专属价”等套路,引导用户选择“自动续费”一栏。

腾讯视频,想钱想疯了吗?

今年夏天,一部《陈情令》火遍全网。

43万的豆瓣评分人数,创下新高,直接把爆款剧《琅琊榜》挤下神坛。

从开播的4.8到如今的7.8,《陈情令》真正做到逆风翻盘,实现口碑大逆转。

腾讯视频,想钱想疯了吗?

就在前天晚上,这部暑假档爆款迎来大结局,#陈情令大结局#也即时登上热搜第12位。

而《陈情令》导演陈家霖晒出主演手写信,为这部暑期爆款剧画上了句号。

腾讯视频,想钱想疯了吗?

但早在一个星期前,有部分剧粉,早就通过腾讯视频特殊的套路,一口气看完了剩下的六集。

也正因为这样,使得《陈情令》的结局变得不再神秘。

在8月7日晚上,腾讯视频正式把史无前例的骚操作——超前点播,提上了日程。

腾讯视频,想钱想疯了吗?

作为独家平台,腾讯视频将《陈情令》的大结局,以付费的方式提前曝光。

所谓的超前点播,通俗点说就是花钱,单集付费6元,六集“打包”卖30元,童叟无欺。

一句话,只要花点钱,你就是社交网络那个拉风的崽。

不过,这次“超前点播”有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只有腾讯会员才有资格购买。

也就是说,你想看《陈情令》的结局,第一步是充会员,然后才能再花30块,购买剩下的六集。

腾讯视频,想钱想疯了吗?

不得不承认,“超前点播”绝对是业内的创举,一来让现有的会员多掏份钱,二来引导普通用户买会员,一箭双雕。

在宣传里,腾讯打出的标语,叫“会员专享福利”。

官方也有解读,点播是为了满足一部分用户的加更需求。

于是,微博炸了,在“拒绝陈情令点播”的微博话题里,有超过1.7亿的阅读量。

腾讯视频,想钱想疯了吗?

而官微也幸免不了,一边倒地被疯狂刷屏,甚至有超过10万条的抵制留言。

当中有个评论很精辟,被送上热门,只有简单的一个字——“滚”。

就连《陈情令》的音乐制作人林海,也忍不住发微博吐槽,

“我一路点击系统提供的链接直到付费成功了,发现花了18元升级会员结果还要单集付费6元?” “能不能对老年人友好点!别搞这些七七八八五五六六的。”

腾讯视频,想钱想疯了吗?

不过,骂归骂,腾讯视频这招“坐地起价”,实在高明,也的确躺赚了一笔。

“超前点播”始一上线,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有超过130万人解锁了特权。

而作为平台方的腾讯视频,也凭借这一行业首创,迅速获利7500万元,成为最大的赢家,赚了个开门红。

这次,腾讯算是尝到了甜头,《陈情令》成了不折不扣的“吸金神器”。

在《陈情令》之后,腾讯视频也开始着手对《全职高手》的花絮,采取了点播模式,还是一样的套路,“VIP会员付费6元即可购买观看”。

可以说,腾讯视频凭借这次试水,成功为“超前点播”提前铺上了康庄大道。

最近几年,随着版权意识的强化,类似爱奇艺、腾讯这类大型的视频网站,开始有意识地购买影视、综艺版权。

单纯从维持视频生态角度出发,“全民视频免费”的时代终究会被取代,用户付费成为必不可少的趋势。

但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买断版权的产出与收费程度不成正比,成为常态。

以“会员优先”“跳广告”等为由头,所开设的会员制度,以留存长期用户,早已成为各大视频网站约定俗成的定律。

“欣赏精彩内容哪能有广告打扰!VIP会员观看跳广告,还你清爽体验,省时省心不用等待!”

这是在某视频网站的VIP会员特权中心里,关于“跳广告”特权的介绍。

腾讯视频,想钱想疯了吗?

说白了,会员就是花钱享受优厚待遇。

道理很简单。

看剧要是烦广告多,那就充个会员,就能一秒看剧; 追剧,想比别人提早了解剧情,没问题,只要充钱当会员就完事了。

但是,在商业的运作模式下,没有绝对的亏本,也没有绝对的权益至上。

这里举个例子。

当你充了个会员,准备跳过广告,在高潮部分时,会突然切出,然后播放广告,一切来得猝不及防。 当你下定决心办个会员时,打开想看的电影,却被告知,你仍然需要扫码付款,只有购买了才能观看,只不过这次,给你打了个五折。

说好的会员权益,在平台方的利益面前,显得不值一提。

再精明的消费者,也是永远玩不过平台方的套路。

很早之前,就有人做过调查,尽管付费用户逐年增加,但视频网站依旧面临成本远超利润的境地。

这很尴尬。

以国内三巨头之一的腾讯视频为例,在今年就做出了亏损80亿元的年预算,以此类推,爱奇艺、优酷的困境也可想而知。

于是,如何更高效地薅到羊毛,成了各大视频网站的必修课。

这当中,要数“名目繁多的会员体制”,常为人所诟病。

一方面,视频平台买断视频资源,再通过推出会员制,利用“物以稀为贵”的消费心理,收割了一波韭菜。

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广告主的利益,视频网站又不得不作出妥协,借助流氓套路,换汤不换药,在视频的开头或者高潮部分,推出广告。

而且为了让广告出现得明目张胆,类似腾讯视频甚至推出了“小剧场”式广告。

这类广告由演员出演,会穿插在剧情里面,像去年热播的《如懿传》、《扶摇》等等。

当然,用户有权利手动快进,但就是关不了。

再者,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腾讯视频别出心裁地在开头加入了明星播报,其实就是另类地插入广告。

以《如懿传》为例,明星播报员是周迅,这里插入的是某保健品的广告。

腾讯视频,想钱想疯了吗?

这招玩得实在高明,

平台方两不得罪,却又借助明星达到了利益的双重收割。

面对质疑,腾讯视频也有自己的说词,这里划个重点,就是其VIP会员权益说明里明确标明,

“加入VIP会员,仍可能提供不同的广告服务。”

同理,多家在线视频VIP会员权益介绍也暗藏玄机,

“部分片源包括电视剧、电影、综艺、直播、动漫、体育赛事等,因为版权方特殊要求,仍然可能会给您推荐不同类型的广告服务,给您带来的短暂不佳观影体验表示歉意。”

套路千万条,赚钱第一条。

这一系列的套路,拆开了讲,与“超前点播”的魔幻举措,没啥区别,更像是强行绑定销售的霸王条款。

除了被迫观看广告的尴尬,所谓的“自动扣费”问题,一直是个深受诟病的大坑。

这些视频平台在前期,有十分相似的套路,比如,“1分钱开通会员”、“9.9元享新手专属价”等套路,引导用户选择“自动续费”一栏。

这些以“优惠价”噱头 的VIP会员,更像是糖衣炮弹。

你要优惠可以,首先需要强制绑定“自动续费”,否则拉倒。

而所谓的优惠价格,仅仅持续一个月,甚至只有短短几天。

这里来说下腾讯视频,所谓“连续包月”的优惠,只在首月享受,次月自动恢复原价,继续扣费。

腾讯视频,想钱想疯了吗?

但是,一旦开通,你要脱身就没那么容易。

为了用户留存率,不少网站习惯性地将取消页面,设置得相对隐蔽。

在某搜索引擎里,搜索关键词,不难发现,有不少选择了自动续费的用户,甚至都不知道在哪取消,怎么取消。

形象点说就是,只要你上了这条船,平台方会千方百计地留住你。

前不久,南方都市报就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报道,

在报道中,就有知名的法律博主表示,

“默认勾选自动续费,增加取消自动续费难度,这是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侵犯。”

说白了,这又是一项隐形的霸王条款。

其实,关于霸王条款的话题,不止在视频网站,它更像是各行各业的灰色地带,是个常态。

比如这几天,“上海迪士尼禁止自带饮食被告”的事件,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起因很简单,今年年初,小王前往上海迪士尼乐园,进园前,购买了约40元的零食。

却在入园时被要求开包检查,并要求她不得自带饮食入园。

于是,这个很刚的法学生,直接把上海迪士尼告上了法庭。

最终,小王胜诉,但是这条禁令依旧不受影响的继续进行。

其实,这条规定早在2017年,就被迪士尼堂而皇之地加进了自己的规则当中,

“不得携带以下物品入园:食品;酒精饮料;超过600毫升的非酒精饮料……”

腾讯视频,想钱想疯了吗?

所以,如果你想进园,就必须被强制搜包;如果自带了食物,要么在入口处吃掉食物,要么花八十块寄存。

腾讯视频,想钱想疯了吗?

像这种禁止带食物入园的霸王条款,在国内并不少见。

像长隆欢乐世界、长隆水上乐园、上海欢乐谷等,都明令禁止外来食品入内。

早在2014年,广州的李先生就因" 禁止外带饮料、食物入园 " 规则,把长隆告了,不过那次,长隆胜诉。

像这种额外的规定,更像是一项压在消费者身上的霸王条款。

正是这些明里暗里的行规存在,消费者的利益或多或少被侵害,却又不得而知。

类似的霸王条款并不在少数。

5月2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官方微博称,影院要求自费购买3D眼镜是“霸王条款”; 去年10月,人民日报曝光,餐饮行业中的“禁止自带酒水”、“包间设置最低消费” “消毒餐具收费”等属于服务合同中的霸王条款; .......

其实,这些附加的霸王条款,也就多交一两百块的区别,对消费者本身,影响并不明显。

以超前点播为例,即便是付费收看,也就是区区的30块钱。

但在剧粉看来,其实是剥夺了他们按部就班追剧的期待感,同时也是对原著与演员的不尊重。

说到底,在这些霸王条款背后,是真正如鲠在喉的不适感。

这些层出不穷的“霸王条款”,最终服务的对象是平台方,有了这类型的灰色地带,赢得更高的收益不在话下。

但是,像腾讯视频的超前点播,说白了,吃相过于难看。

有剧粉在网上吐槽过,

“听歌买专辑要花钱,想看MV还得单独花钱,这些都可以,但是点播的吃相未免太难看了,还说VIP会员尊贵,连尊严都没有了吧?”

超前点播,即便满足了部分用户的需求,但更多的,是损害了原本的VIP会员的权利。

所以,凭什么呢?

一旦开了先例,造成的可能是整个行业的不良风气。

甚至有网友声称,腾讯的“花式卖钱”,剥夺了会员VIP的追剧快乐。

对于用户而言,平台遵循所谓的“契约精神”,是更为他们所看中的。

像这样扯着正版的大旗,肆无忌惮地捞钱,无异于饮鸩止渴。

枉顾用户利益,最终受损的只会是整个行业。

以上,共勉。

文:Che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