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但往往也有不少“坑爹”的现象,如清朝康熙年间赵申乔、赵凤诏父子就是典型的父廉子贪的例子。

赵申乔出身官宦世家,其父赵继鼎在明朝崇祯年间担任过县令一职,后升任兵部主事,为官最重清廉,因此受到朝野赞颂。明朝灭亡后,赵继鼎回老家教书,同时也在精心培养自己的儿子,除了四书五经以外,赵继鼎更注重赵申乔的为人处事之道,告诫他“官不可不清,能清矣,又不可傲,清而傲,取祸之道也。”从赵申乔后面的经历来看,赵申乔只记住了父亲“清”的教诲,却没能理解“傲”的坏处。

康熙九年,赵申乔考中进士,二十年出任商丘知县,因为为官清廉,处事干练被推举入京担任刑部主事一职。康熙三十九年,在李光地的推荐下,赵申乔出任浙江布政使。感于皇恩浩荡,赵申乔立志要做一名好官。

在布政使任上,赵申乔为了省钱,事必躬亲,不用幕僚,还将时节送礼、奏销部费等各种潜规则的收入一一禁绝。到他离任时,竟然还多出两千两银子补贴给藩库。

因为为官清廉,治理有方,康熙皇帝对赵申乔赞叹有加:“今浙江布政使赵申乔居官甚清。赴任时,所有家人仅十三人,幕宾亦无。每日办事,钱粮悉自己监收,火耗分厘不取。”康熙盛赞赵申乔,将他比作天下第一清官,而后对赵申乔也是一路提拔,到康熙五十二年,赵申乔升任户部汉人尚书,掌管全国户口赋税、仓库收支等问题。

康熙虽然赞扬赵申乔的清廉能干,但对赵申乔的性格颇为不满。他曾经多次指出赵申乔“暴躁则有之”“人性气,人皆畏其议论”“褊急,不能容人。为巡抚时,所参属员最多。其中岂无无罪而被参者?“康熙一向自居仁慈,对赵申乔过激的做法持有怀疑态度,到赵申乔升任户部尚书后,矛盾彻底暴发了出来。

户部名义上掌管天下财政,实际上却要受到内务府的制约,内务府表明上只是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其实也会直接干涉户部的行为,甚至直接户部争夺财政利益。除此以外,康熙年间还存在满汉隔阂和冲突的问题,为了体现满汉平等,清朝的六部分设了满人尚书和汉人尚书.赵申乔刚直不阿,处事不留情面,经常与满族尚书、内务府爆发冲突,这给康熙皇帝造成赵申乔专权用事、意图结党、欺压满人大臣的印象。

“圣祖知公,公之得罪久矣”,康熙皇帝有意想敲打赵申乔,却找不到把柄,于是他只好转向找赵申乔二儿子赵凤诏的麻烦。要说赵继鼎、赵申乔都是清官榜样,可没想到赵凤诏一当了官却忘了父辈的教诲。康熙五十四年,赵凤诏被弹劾贪赃枉法,勒索银两达三十余万两。这数目,在清朝贪官中并不多,但康熙却尤其震怒。

一则是因为赵凤诏不诚实,多次在康熙妄言。如曾经赵凤诏在面见康熙时曾经自夸是个清官,“为官不要钱,如妇不养汉“,结果自己却是巧立税规,贪赃勒索。再如赵凤诏曾经在奏折中公然将康熙朝著名的贪官噶礼捧为“山西第一清官”,干扰了康熙的判断。

二是因为赵凤诏是赵申乔的儿子,赵申乔一向廉明,赵凤诏此举无疑是不忠不孝,再加上康熙对赵申乔多有不满,认为他只知严以律人,却连自己的儿子都没管好,”赵申乔第以人为不足数,伊子赵凤诏居官最贪且大富,伊何不检举”,因此赵凤诏贪污的银两并不多,却被康熙皇帝扣上了“天下第一贪官”的帽子。

赵凤诏入狱后,赵申乔也曾上疏向康熙乞恩,希望饶赵凤诏一命,并且“教子不严,疏请罢斥”。但康熙宣布:“赵凤诏断不可恕。朕巡视陕西,伊曾奏噶礼居官清廉,又称居官不要钱,理之当然。若居官要钱,即如妇人失节。今观伊贪赃银两如此之多,明系欺朕。”康熙旨意一下,将赵凤诏的罪责从贪污变成十恶不恕的欺君之罪,死罪难逃,赵凤诏被判斩立决。

赵凤诏处死后,赵申乔不久也被革职久任,大儿子赵熊诏原本也是康熙皇帝的宠臣,也因为赵凤诏一案也受到了牵连,不久后因为小错被革职并发配到西北军队中效力。

此时的赵申乔已七十有五,接踵而至的打击令他伤心欲绝,不久后便积郁成疾,离开人世。赵申乔死后,康熙皇帝虽然给了恤典,并派张廷玉前往祭奠,但一代清官落得如此凄凉晚景,不免令人唏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