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大将军主簿的陈琳(这位是帮袁绍写讨曹檄文的主儿,曾将曹操骂得狗血淋头,脑袋疼的病不治而愈)只会写战斗的檄文,不明就里的他如此评价何将军的征兵行为:“以将军目前的实力,杀几个宦官就如同鼓洪炉燎毛发一样简单。再加上何进与他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府上的家兵,京师可供何进调遣的武装力量来解决宦官,简单是高射炮打蚊子。

小说:大将军何进出了个昏招,袁绍为何极力赞成?他到底想干什么

屠家子何进从来没有如此风光过,突然降临的幸福令他措手不及,同时也成了他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站在聚光灯下的他像是一只被七手八脚抬上砧板待宰的猪,眼中全是对未来的恐惧。

大将军听了妹妹的话,心情变得格外沉重。他在绞尽脑汁寻求一个士人与宦官都可以接受的解决之道。他彷徨、他无助、他犹豫,有苦难言。

无计可施的他最终听从了袁绍的提议——征召四方猛将入京,以此胁迫何太后做出让步,诛除宦官!

猫有猫道、鼠有鼠洞,表面看,似乎是何进迫于袁绍等人的压力作出了决断。他要选择和士人合作,共济大业。仔细分析,这不过是他使出的缓兵之计而已。宦官势力虽然不小,但真正弄权、在朝野上兴风作浪的,只是屈指可数的十余人而已。

何进可以逼的骠骑将军董重自尽,却无力诛杀十来个宦官?难道这些公公们个个都练就了辟邪剑法的绝世神功?

汉帝国在受到张角黄巾冲击之后,心胆俱裂的灵帝在中平五年大修武备,自任“无上将军”,还设立了西园军,设置了西园八校尉。以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都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校尉;淳于琼为佐军校尉;另有左右校尉… 一时间作为中央禁军的西园军可谓兵精将猛,足以应付京畿地区的任何突发事件。

蹇硕被杀之后,他手下的兵马也尽数被何进收编。再加上何进与他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府上的家兵,京师可供何进调遣的武装力量来解决宦官,简单是高射炮打蚊子。所有军兵的口水,就足以让这些宦官溺毙。

征召四方兵马入京,显然是画蛇添足之事。当众人得知大将军居然要这样做的时候,质疑之声就从未停止过。何进却一意孤行,表现出的固执让人认为:大将军脑袋不是让驴踢了,就是进水了。

任大将军主簿的陈琳(这位是帮袁绍写讨曹檄文的主儿,曾将曹操骂得狗血淋头,脑袋疼的病不治而愈)只会写战斗的檄文,不明就里的他如此评价何将军的征兵行为:“以将军目前的实力,杀几个宦官就如同鼓洪炉燎毛发一样简单。杀个把宦官是顺天应人之事,何必多此一举?引来外援,就会出现对手争雄的局面。不但于事无补,可能还会带来新的动荡与不安定。”

出于对可能出现后果的担忧,曹操也极力劝阻。无奈忠言逆耳,良言难劝奈何桥上的鬼,早已成竹在胸的何进根本不听。时任侍御史的郑泰见状干脆辞官不作,三十六计走为上。

以袁绍的IQ不可能智不及此,他极力怂恿何进这样做,自然有他的小九九:他和何进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袁绍这样做,是决心施展“化功大法”。借何进的温房,孵化自己的蛋。袁绍进入何进的将军府,并不是真心卖身投靠,当他发现以他现在的政治能量,既不能另起炉灶,亦无力对朝政指手画脚的时候。只有稳打稳扎的逐步渗透,等待时机成熟。

何进征召的四方猛将有以下风云人物构成:

1、原前将军、赴并州牧任途中的董卓

2、原并州刺史、时任武猛都尉的丁原

3、东郡太守桥瑁

4、西园军假司马张杨

5、大将军掾王匡

6、原并州从事张辽

7、骑都尉鲍信

8、都尉毌丘毅

何进的如意算盘是:除了董卓带在身边的三千亲兵和并州丁原所部有相当战斗力之外,其他人目前还只是个光杆司令。征召只是停留在口头而已,并不是当真去做的。等到完成征兵之事,还不知道是猴年马月呢。

有史料显示,刘备就是跟随了这个都尉毌丘毅前往丹阳募兵的。

另有资料记载,刘备是追随着曹操逃离洛阳,回到沛国,参加了曹操的讨董事业。似乎二人还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历史真相如何,只好留待将来更多的史料发现了。

这些人奉将令去往天南地北募兵,如何协同作战?而且是不是招募来的军兵立即就可以上阵杀敌?这样声势浩大、范围广的征兵如何作好保密工作?

其实,何进这样做,正是要向世人公示一个消息:自己要向万恶的宦官宣战了!他在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想过保密,所有这一切都是正大光明的行动。

何进的敲山震虎之计,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宦官们明白处境岌岌可危,他们也读懂了何进的良苦用心。

宦官们轻而易举地洞穿了何进的花花肠子,什么也不要多说了,一切尽在不言中——就坡下驴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