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籍的总集称为《道藏》。"藏"字作为动词读"仓"的阳平音(Cáng),作为名词读"葬"(Zàng)。藏(动词)的处所则为藏(名词),如储藏五谷精华之处为人体之五藏(演化为脏),收藏经书之处则有《道藏》、《佛藏》、《敦煌宝藏》等等。对于经书来说,藏(名词)也就是总集,与之相近的词是"库",所谓某某文库。但这不是小部分的集,而是全集、全书,包罗一切经。当然,《道藏》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全,只能是相对的全,尽可能的全。全也是可分的,《道藏》就曾分过全藏和别藏。别藏对于所收的一类道经来说,也是全集,当然也是相对的全。《道藏》正是这样。它基本上反映了明以前道经的全貌,为其它任何道经集所不可比拟。所以,它历来受到道士的重视,也受到道教学研究者的关切。


《道藏》的编纂、研究和整理


《道藏》经过多次编纂,所收道经的种数和卷数不断增加。关于《道藏》编纂的历史,陈国符先生的《道藏源流考》(1949年初版,1963年增订版)和吉冈义丰先生的《道教经典史论》(1955年初版),作了详尽的考证和论述。

陈国符先生的考证,以《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道书为起点。该志著录道37家,993篇。其中黄帝和老子共有8家129篇。道家、黄老,与道教有密切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思想来源之一。该志还著录房中8家,186卷,为后世房中术之祖,其中黄帝、天老、务成子、容成4家,107卷;著录神仙10家,205卷,为服饵炼养之所发端,其中黄帝4家,泰一2家,共114卷。这些书中大概有黄老道所撰或所奉的经典,但汉代太平道、五斗米道所奉道经,为《汉书》所遗漏,这和班固兄妹的儒家观点不无关系。

吉冈义丰先生的论述从《抱朴子·遐览篇》开始。该篇著录道经670卷,另有符500多卷,分为道经、记、符、图。其中不少是汉代道经,惜葛洪未注明。葛洪的著录亦不完全。他的老师郑隐藏道经甚富,葛洪未全部过目。但《抱朴子·遐览篇》的著录时代很早,其中大部分书籍已经亡佚,所以其经目亦足宝贵。

刘宋时有陆修静的《三洞经书目录》。唐高宗总章元年释道世《法苑珠林》第69卷《破邪篇·妄传邪教第三》曰:"又按宋太始七年道士陆修静答明帝云: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1228卷。云1090卷已行于世,138卷犹在天宫。" 该目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陈国符先生称其是道书目最古者。第二,其为受皇帝敕令而编的第一部道书目。第三,开三洞分类的先河。陆修静以三洞说来整理道经,反映了各派道教徒的认同意识,即认识到各派相互之间虽有枝节上的差异,但基本信仰是相同的,属于同一宗教。三洞说对《道藏》的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

之后,有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孟法师为谁,尚无定论。其为南北朝时人,稍后于陆修静,可以肯定。其书目是所知最早使用七部分类法者。它表明道经的范围更加广泛。

继之,有陶弘景《经目》、梁阮孝绪《七录·仙道录》、北周《玄都经目》、王延撰经目《三洞珠囊》7卷(另有唐王悬河《三洞珠囊》7卷,与王延《三洞珠囊》同名不同书,前者今存《道藏》,后者已亡佚)、《隋朝道书总目》、唐尹文操《玉纬经目》、史崇玄等修《一切道经意义》,整理道经者代不乏人。

唐玄宗崇信道教,开元中发使搜访道经,纂修成藏,御制《琼纲经目》。此藏可称为《开元道藏》。《琼纲经目》亦称《三洞琼纲》。唐玄宗命令崇玄馆缮写《开元道藏》,分送诸道采访使,再由诸道转抄,以广流布。《道藏》转抄流布,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次。

《开元道藏》后不久,爆发了安史之乱,两京秘藏,多遭焚烧。唐肃宗、代宗、文宗、僖宗时都曾重新搜集道经。五代时,杜光庭在四川,吴越忠懿王钱俶在天台桐柏宫都曾亲自或令人重建《道藏》。宋太宗曾命徐铉、王禹偁校正道书。

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命王钦若领校《道藏》,按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正一七部,合为新录,凡4359卷。篇目曰《宝文统录》。后又命张君房修《大宋天宫宝藏》。其可注意处为:第一,以《千字文》为函目。以《千字文》为函目,也是一种进步。第二,张君房又撮其精要、写成《云笈七签》120卷。《云笈七签》今存《正统道藏》中,由之可以了解《大宋天宫宝藏》的主要内容。第三,其七部顺序与今同。

宋徽宗崇宁中重校《道藏》,政和中刊《万寿道藏》。其可注意处为:第一,道书雕板始于五代,但全藏付刊,始于《政和万寿道藏》。第二,其中不少道经为今《道藏》之源。

宋孝宗淳熙二年起,临安府太一宫曾抄录《政和万寿道藏》数部,使其得以传至元代。金孙明道刊《大金玄都宝藏》,元宋德方刊《玄都宝藏》,在《政和万寿道藏》的基础上,又有所增补。

元宪宗、元世祖先后两次焚经,元末又被兵祸,《道藏》多毁亡。明朝两次纂校《道藏》,先后由43代天师张宇初、通妙真人邵以正负责。英宗正统十年,刊校事竣,共5305卷,480函。仍以《千字文》为函目,自天字至英字,系梵夹本,名曰《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50代天师张国祥刊续《道藏》,自杜字至缨字,凡180卷,32函,名曰《万历续道藏》。正续《道藏》共512函,经板121589叶,5485卷。我们平时说《正统道藏》,即包括《万历续道藏》在内。

从《道藏》编纂史可以看出:

第一,由于兵灾、火灾、焚经及保管不善等原因,历代《道藏》不断遭到毁坏、散失,保存极为不易。

第二,刘宋明帝、北周武帝、唐玄宗、宋太宗、宋真宗、宋徽宗、宋孝宗、金世宗、金章宗、明成祖、明英宗等帝王,比较重视编纂《道藏》。

第三,道经是随毁随增,历代都有新道经问世,故《道藏》总卷数不断增加。

《正统道藏》经多次修补。自正统十年(1445年)十一月十一日颁印《正统道藏》后,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一月十五日刻印续《道藏》之前,《正统道藏》曾有过两次重印。第一次是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十日,另一次是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七月吉日,重印了全部或部分。据柳存仁先生考证,这两次对正统十年初印《正统道藏》可能有所修补。之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王延弼对正统十二年赐予北京白云观的《正统道藏》的残缺,再次进行修补。1936年,白云观所存两部《正统道藏》,有一部已缺2734卷,星桥、董康、傅增湘等人在白云观后花园设修补明板道藏经办事处,对其进行修补。故1936年以后,白云观原藏两部《道藏》,一部是道光修补本,另一部是道光修补本的民国修补本。后其中一部移藏北京图书馆。

据《道藏精华录》绪言,明《道藏》又有天启丙寅新刊袖珍本。陈国符先生未见此本,笔者也未见。

明清两代,颁赐各处宫观《道藏》甚多。但由于颁赐时间不同,有的据原版印刷,有的据修补版印刷,所以个别文字会有不同,这是治明《道藏》时需要留心的。

明《道藏》今已不多存。《道藏源流考》曰:"易心瑩道士云:河南南阳玄妙观《道藏》,存河南镇平杏花山菩提寺。"1982年,笔者同另外两位同仁前往镇平阅藏,见该藏尚存,归镇平县图书馆保管,残阙不多。这是在北京、上海、青岛、成都、东京等处之外,所存的又一部接近完帙的明《道藏》。笔者认为,其它地方可能尚存残卷,如果互补,说不定又可整理出几部全藏。第一步可修各地的残卷目录汇集起来。

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徐世勋、傅增湘等主持,以北京白云观所藏明《道藏》为底本,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线装缩印本,称为涵芬楼影印《道藏》,为学者提供了便利。涵芬楼影印本有错简和遗漏。《正统道藏》是以《千字文》为函,每函数卷,卷各一册。涵芬楼影印《道藏》以《千字文》为册,但有的字又分为二册或三册,所以它不是512册,而是1120册。

1977年,台湾艺文印书馆缩印《藏道》,编为32开本60册,另有总目和索引1册。同年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道藏》,编为16开本60册,另有总目录1册,其中附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和《重印道藏缘起》。1986年10月,日本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影印《道藏》,编为16开本36册,前有目录一册。1988年3月,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道藏》,编为16开本36册,第1册刊有胡道静先生的《前言》和目录。该本以原涵芬楼影印本为底本,进行了补缺、纠误、描残等工作,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道藏》的编纂、研究和整理


《道教经典史论》开列了在研究《道藏》时可供参考的论著23种。它们是:

1.《道藏目录详注》,明白云霁编,1626年

2.《道藏目录详注》,明李杰或李杰若编

3.《道藏子目引得》,翁独健编,1935年哈佛燕京学社刊

4.《Taoisme》VOL.I,L·Wieger,1911年刊

5.《读道藏记》,刘师培著,见《国粹学报》或《道藏精华录百种》

6.《支那にぉける佛教と儒教道教》,常盘大定著

7.《老子原始》,武内义雄著

8.《中国道教史》,傅勤家著

9.《道藏にっいて》,小柳司气太著,《ビタカ 》8卷8号,1940年

10.《佛教と道教》,久保田量远著,《东洋文化史大系(隋唐の盛世)》

11.《道藏にっいての一管见》,福井康顺著,《东洋思想研究》第三

12.《道教の实态》,吉冈义丰编著

13.《道教思想》,幸田露伴著,《露伴全集》第18卷

14.《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编

15.《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陈垣著

16.《老庄の思想と道教》,小柳司气太著

17.《白云观にっいて ——道藏——》,窪德忠著,《支那佛教史学》七之二

18.《道教と中国社会》,窪德忠著

19.《灵宝经の研究》,福井康顺著,《东洋思想研究》第四

20.《道藏源流考》,陈国符著,1949年中华书局刊

21.《道藏の基础的研究》,福井康顺著

22.《葛氏道教の研究》,福井康顺著,《东洋思想研究》第五

23.《道藏にっいて 》,窪德忠著,《东方宗教》第六号

翁独健先生50余年前编著的《道藏子目引得》,对检阅《道藏》经目、著者和经史人名等,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除上述23种外,还可补充22种。

1.《读〈道藏〉札记》,汤用彤著,1964年

2.《道藏考略》,曲继皋著

3.《道藏精华录》绪言

4.《四库全书总目》

5.《续修四库全书总目》

6.《续修四库全书总目稿本》

7.《道藏にっいての一考察》,福井康顺著,《东洋思想研究》第四,1940年

8.《道教の经典》,平野义太郎著,《大ァジァ主义の历史的基础》,1945年

9.《宫内厅书陵部所藏の道藏》,窪德忠著,《东方宗教》第7号,1955年

10.《道藏の成立にっいて》,吉冈义丰著,《宗教研究》14—4,1956年

11.《道藏成立史序说》,大渊忍尔著,《冈山史学》13,1963年

12.《道藏の成立》,大渊忍尔著,《东方学》38,1969年

13.《明正统本道藏书名字画索引》,京都女子大学图书馆编,1965年

14.《サソ一氏编〈庄林续道藏〉の 出版にょせい》,大渊忍尔著,《东方宗教》47,1976年

15.《涵芬楼影印本道教校勘记——全真教关系资料にっいて——》,窪德忠著,《东方宗教》10,1956年

16.《中国丛书综录》,书中有《道藏》目录,通过索引可查道经在《道藏》中的位置。

17.《道藏源流续考》,陈国符著

18.《云笈七签索引》,施伯尔编

19.《抱朴子内篇索引》,施伯尔编

20.《道藏提要》,任继愈主编,待出版 [1] ,笔者参与了该书的撰写工作。该书简单扼要地介绍了《道藏》中每一部书的内容,尽可能考证年代和作者。并附有撰人小传、各种索引和分类目录等,凡一百万字左右。

21.《道书综目索引》,苏晋仁编,待出版,该书为苏先生多年劳作的成果,著录道书8000种左右,种数超出《道藏》数倍并标明存佚。

22.《道藏提要》,施伯尔主编。

欧洲中国研究会从七十年代开始实施《道藏》目录编制,首先把《道藏》按时期、宗派分类,然后整理资料,编制道藏目录索引,最后按人名、地名、神名、法师、年代、名词概念等类别,编成数码,输入电脑并制成缩微胶片。几年前已基本完成。另外,他们也在写《道藏提要》,不知是否已出版[2] 。


[1] 今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2] 今注: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道藏通考). Edited by 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4 (2005).

《道藏》保存了自东汉至明万历年间的大量道教经典,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教派、人物、神仙、名山、宫观、戒律、科仪、教理、方术、法术等,是研究道教的重要资料。《道藏》是道教的文献宝库,研究道教离不开《道藏》,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整理《道藏》方面还有许多基础工作要做。

第一,年代、作者考证。《道教》中不少著作不标年代,不题作者,需要考证。陈国符先生不止一次讲过,如果仔细考证,《道藏》中还可确认一些汉代道经。当然,汉代以后的道经也有一些需要确认。前人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推动了道教研究,剩下的工作难度将更大。

第二,辑佚。汉魏六朝古道经佚失很多,隋唐以后的道经也有佚失。《道藏》中不少晚出的经典,保存着早出道经的佚文。如果下功夫梳理编辑,当可恢复一些古道经的面貌,或窥知其内容。王明先生的《太平经合校》即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第三,"破译"。比如《玉音法事》,其乐谱至今无人能识。某些符箓,当有隐秘含义。全真诗词中有不少藏头诗,也可能暗藏文章。有些道经文字难懂,如《周易参同契》等丹经,《真诰》等神仙降语之书。上述各类道经中,恐怕有些需要寻找密传的口诀,才能掌握读法,而另外有些经的某些部分是根本读不懂的。

第四,点校、注释。《道藏》中不少道经有广泛的研究价值,需要标点、注释,才能让更多的人读懂。王国维先生对《长春真人西游记》、杨联升先生对《老君音诵诫经》、饶宗颐先生对《老子想尔注》、王明先生对《抱朴子·内篇》,都做了很好的注释。王沐先生对《悟真篇》、潘雨庭先生对《周易参同契》的注释也将出版。据说,有人在注《养性延命录》和《真诰》等,有人在点校《老子河上公注》、《云笈七签》等,这都是有益的工作。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不少书值得校注。

第五,选编。《道藏》中不少道经包含着价值较高的哲学、历史、文学、医学等资料,如果把它们分类摘录、汇辑,然后点校、注释,将对科学研究做出贡献。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还是空白。

《道藏》除了收入大量直接属于道教的道经之外,还收入不少哲学、文学、医学等书籍。这些书中,有一部分是注。注者既不是道士,内容也不属道教,只因被注的本经是道教所信奉的《道德真经》、《南华真经》、《阴符经》等,所以这些注也被收入《道藏》。它们与道教的联系在于本经。有的著作属医书,但作者是道士,如孙思邈著《千金方》、《千金翼方》。它们与道教的联系在于作者。有的书论《易》学,有的书论占卜,由于道教也吸收了《易》学和占卜的内容,它们也被收入了《道藏》,与道教发生了联系。一些学者认为这些书不属于道经,不应收入《道藏》。陈撄宁先生认为它们与道教相通,应当收入。笔者认为:第一,它们已经收入《道藏》,应当承认这一历史事实。第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会有差异。各有各的道理,不必强求一致,应当存异。第三,笔者将《道藏》中的子书分为与道教直接和间接有关的两大部分。上述文、史、哲、医等书,属于后者,它们对于研究道教也是有帮助的,对于研究其他学科,帮助更大。比如说《墨子》,是靠《道藏》才得以保存下来的。《墨子》是研究墨家派的直接资料,对于研究我国的思想史、逻辑学史、科技史等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向社会各界推荐这一部分书籍,也是整理《道藏》的工作之一。

《道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版本价值很高。《道藏》中不少著作避宋讳,如恒字缺笔避宋真宗名讳,胤字缺笔避宋太祖名讳等,说明《道藏》中不少著作源自宋《道藏》,为宋本,对于一些著作来说,其文字更接近原貌。有些著作是明版,也很珍贵。比如《无能子》,现存十几种版本,《道藏》本最早。另外,《道藏》中善本很多,如《抱朴子》、《韩非子》等,均以《道藏》本为佳。《道藏》对于校勘古籍的作用,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全面评价和介绍《道藏》的版本价值,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另一项工程浩大的工作是收集《道藏》以外的道经。明代以后,新的道经仍在继续产生。所以许多学者深感有再续《道藏》的必要。清闵一得辑《道藏续编》第一集,美国学者萨梭(Mhiael Raleigh Saso)会同台湾道教学者,于1975年出版了中文版《庄林续道藏》,共25卷,收录了有关道教科仪的经文。这两种书都是很好的尝试,但在内容和卷帙方面都需要大大补充。

有些学者,虽然没有进行再续《道藏》的工作,但在搜集道经方面进行了努力。清康熙年间进士彭定求编《道藏辑要》,收入道书283种。嘉庆年间,蒋元庭编入《道藏辑要目录》一卷。光绪三十二年,成都二仙庵重刻,新增贺龙骧编《道藏辑要子目》五卷,另刻有《道藏辑要续编》行世。《道藏辑要》主要收《道藏》中的精华,但也增入了不少种新的道经。民国守一子辑《道藏精华录》,收入100种,其中有一部分为《道藏》外道经。今人肖天石辑《道藏精华》17集,收入600余种,新增道经较多。此外还有:

1.《道言中外》,(明)一壑居士辑,明刊本,收入(晋)许逊著《铜符铁券》一卷、《石函记》一卷,凡2种。

2.《道书全集》,(明)阎鹤洲辑,万历十九年(1591)金陵阎氏刊本,收道书35种。

3.《方壶外史》八卷,(明)陆西星撰,民国四年(1915)香山郑观应等刊印,收道书14种。

4.《道书》,清钞本,收道书39种。

5.《道宝五种》,(清)陶素耜撰,清康熙中遗经堂刊本,收道书5种。

6.《道贯真源》(清)董元真辑,清乾隆嘉庆间古越集阳校刊本,收道书16种。

7.《道书十二种》(一名《指南针》),(清)刘一明撰,收道书12种。

8.《陈氏志学斋丛刊》,(清)□□辑,清光绪中陈氏志学斋刊本,收道书2种。

9.《古书隐楼藏书》,(清)闵一得辑,清光绪三十一年(1904)刊本,收道书35种。

10.《济一子道书》,(清)傅金铨撰,清善成堂刊本,收道书12种。

11.《证道秘书》,(清)傅金铨辑,清善成堂刊本,收道书10种。

12.《楞园仙书》,(清)江含春撰,收钞本9种。

13.《仙术秘库》,清玉枢真人著,其内容分四部分:一、仙家修品术;二、仙家摄生术;三、仙家炼丹术;四、仙家实验谈。该书没有以若干种道书合集的形式,但实际上是博采诸书。1980年由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再版。

14.《悟真四注篇》,(民国)□□辑,民国石印本,收道书4种。

15.《道统大成》,光绪庚子年汪东亭辑,收入《参同契》、《中和集》、《入药镜》、《明道篇》等丹经。也由新文丰出版公司再版。

16.《中华仙学》上下两册。徐伯英选集、袁介圭审定,1978年由台湾真善美出版社出版。所辑为《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中的文章。分为四编。一仙学实证,二仙学理论,三诗歌杂抄,四仙学专著。

17.《道符制法》三册,苏鼎堂、杨逢时著,1983年由逸群图书有限公司出版。

18.《中国道坛符咒总集》,峨眉居士藏版,书面印有这样的话:"中国数千年来道教密藏符录466道。"由内湖集安堂道坛印,逸群图书有限公司总经销,无印刷年代。

19.《道坛作法》,峨眉居士、追云燕、灵仙子(张持贞)等编集,笔者见到17大册,1983年至1985年由逸群图书有限公司陆续出版。张源先代序,其中将道教分为积善、经典、丹鼎、符箓、占验五派,认为道教有七义:敬天、祀祖、修道、行教、救人、利物、济世。

20.《道教文献》,林洁祥主编,1983年丹青图书有限公司出版,收《龙虎山志》、《太岳太和山志》、《逍遥山万寿宫志》、《金盖心灯》、《三教搜神大全》、《玉定金科例诛辑要》、《玉定金科例堂辑要》和《玉定金科例宥辑要》等8种。

敦煌卷子的发现,使我们得到一大批唐代手写道经。其中有许多是《道藏》佚书。整理敦煌道经当使《道藏》得到宝贵的补充。著录和研究敦煌卷子中《道藏》佚书的论著有:

1.《敦煌劫余录》,陈垣著

2.《道藏源流考》,陈国符著,1949年

3.《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图书集刊》新第1卷第4期),向觉明

4.《敦煌古籍叙录》、王重民著,商务印书馆,1956年

5.《敦煌的道家经典》、《敦煌——伟大的文化宝库》姜亮夫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6.《スタィン将来敦煌文献中の道教资料》,吉冈义丰著,(《东方宗教》第12、13期),1958年

7.《道教と佛教(第一卷)》,吉冈义丰著,1959年

8.《敦煌残卷三则》,(《福井博士颂寿纪念东洋思想论集》),大渊忍尔著,1960年

9.《敦煌道经目录》,大渊忍尔编,法藏馆,1960年

10.《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王重民编,商务印书馆,1962年

11.《敦煌道经后记汇录》,陈祚龙著,(《大陆杂志》第25卷第10号),1966年11月

12.《スタィン将来大英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目录——道教の部》,吉冈义丰著,东洋文库,1969年

13.《敦煌道经目录篇》,大渊忍尔著,福武书店,1978年

14.《敦煌道经图录著》,大渊忍尔著,福武书店,1979年

15.《敦煌と中国道教》,编集委员,大东出版社,1983年

《道藏》是按三洞四辅分类编排的。三洞指洞真、洞玄、洞神,四辅指太玄、太平、太清和正一。三洞加四辅合称七部。七部是依道统区分的,即不同教派的经典有不同的传授和发展源流。三洞四辅分类法标志着道藏编纂工作的成熟,也是道教各流派认同意识的体现。从道经源流来说,洞真部是上清经,洞玄部是灵宝经,洞神部是三皇经,太玄部是老子经,太平部是太平经,太清部是丹书,正一部是天师道经。有一段时间,《道藏》就是依此分类编排道经的。但随着道经的不断增加,从唐起,有些道经已不能为七部所容,《道藏》的分类就有些不适应需要了。

《正统道藏》中不仅有许多经无法为七部所分类,即使符合七部的经也已混淆,如上清经当入《洞真部》,而今大多误入《正一部》;《度人经》诸家注当入《洞玄部》,而今误入《洞真部》;道家诸子注疏当入《太玄部》,而今误入《洞真部》。

七部分类对于研究古代道经的渊源是很有用的,但对于分学科研究则不甚方便。除去梁阮孝绪《七录》、《隋朝道书总目》和《隋书·经籍志》不算,唐代以后,还有其他分类方法。近现代更有进行新的分类尝试者。

北宋张君房摘录《大宋天宫宝藏》精华编成大型道教类书《云笈七签》。由于《云笈七签》形同缩编《道藏》,所以其分类实际上是对《道藏》的重新编排。《云笈七签》分为道德部、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道教本始部、道教经法传授部、经教相承部,三洞经教部、天地部、日月星辰部、十洲三岛、洞天福地、二十八治、禀生受命、杂修摄、斋戒、说戒、七签杂法、存思、秘要诀法、杂要图诀法、杂秘要诀法、魂神、诸家气法、金丹诀、金丹、金丹部、内丹诀法、内丹、方药、符图、庚申部、尸解、诸真要略、仙籍旨诀、诸真语论、七部语要,七部名数要记、仙籍语论要记、仙籍理论要记、仙籍语论要记、赞颂歌、诗歌、诗赞词、赞诗词、纪、传、传录、列仙传、神仙传、洞仙传、神仙感遇传、传和道教灵验记等52类。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将著录的道经分为25类:1老子、2庄子、3诸子、4阴符经、5黄庭经、6参同契、7目录、8传、9记、10论、11书、12经、13科仪、14符、15吐纳、16胎、17内视、18导引、19辟谷、20内丹、21外丹、22金石药、23服饵、24房中、25修养。

《道藏举要》分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至德真经、周易参同契、诸子、道书、史传地志、摄生、术数、道家十集。

魏哲(戴遂良,L·Wieger)氏《道藏分类表》分为56类:1义教、2诸天、3玉皇、4文昌、5梓潼、6北斗、7南斗、8神将、9神兵、10雷霆、11龙王、12白猿、13神虎、14五岳、15灶神、16五行、17三官、18六甲、19三茅真君、20宇宙开辟进化论、21养真、22神真仙、23诫律拔罪、24修炼、25默悟、26启示感应、27科仪、28忏颂、29符箓、30方术、31服食、32吐纳、33丹法、34星占、35风水、36卜筮、37术数、38周易、39亡魂、40血湖经、41报父母恩重经、42文集杂著、43史传、44表奏、45地理、46博物、47医药生理、48老子、49列子、50庄子、51文子、52亢仓子、53尹喜、54阴符经、55悟真篇、56参同契。

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大型工具书《中国丛书综录》收入了《道藏》。其第1册《总目》类编部分,按经史子集4部分类法,将《道藏》归入子类道家。其第2册《子目》将各丛书的子目打乱,仍按4部分类法编排,《道藏》大部分道书被集体归入子部道教类,其余分散到经、史、集部和子部其他类。子部道教类又细分为经文、神符、灵图、谱箓、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表章赞颂和杂著10属。

1960年,陈撄宁先生将《道藏》经书分为14类:1道学类,如老、庄、列、文、淮南子、关尹子等;2道通,如鬻子、鹖冠子、公孙龙子、尹文子、墨子、孙子……;3道功,如吐纳、导引、存想、内丹等;4道术,如药饵服食、金石炉火、神丹黄白;5道济:医书;6道余:宅经、占卜;7道总:云笈七签、无上秘要;8道史:列传,年谱、山志;9道集:诗文集;10道教:正一、全真两派专讲道教诸书及陶弘景的《真诰》;11道经,如元始、灵宝、太上诸经;12道戒,如专讲戒律诸经书;13道法:道法会元、灵宝大法、三元秘藏等;14道仪,如道门科范、济度全书、灵宝玉鉴、赞颂等。

1984年4月在杭州召开的《道藏提要》(任继愈主编)讨论会上,提出了3种分类目录,征求意见。在讨论的基础上,待出版的《道藏提要》的分类目录确定为:

一、总类:1.目录;2.道教叙说、辞书、类书、丛书。

二、道经。

三、戒律科仪:1.戒律;2.科仪;3.斋醮忏仪;4.表奏、赞颂。

四、道论。

五、修炼:1.修心;2.存神;3.炼丹;4.行气异养。

六、符箓道法:1.符箓图诀;2.道法咒术。

七、记传:1.神谱;2.仙传道史;3.山渎宫观碑志。

八、子书:1.诸子;2.易学;3.医药;4.占卜星命。

九、诗文集。

钟肇鹏先生在《道藏目录新编刍议》(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二辑,1985年2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一文中,参照中国古籍的4部分类法及道书的特点,将《道藏》目录分为总类、经论、史地、诸子、道术、杂著6类22目,原文分类表从略。

在保存明《道藏》原目录分类的前提下,作为并存目录,重编《道藏》分类目录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给研究人员带来便利。上述对《道藏》或著录道经所作分类,皆有所长,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道藏》新编分类目录,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个问题上,也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应当百花齐放。我个人认为,如果有一种《道藏》新编目录,不仅对道教界和精通古籍分类法的读者适用,而且更能帮助兴趣在于其他学科的读者,从《道藏》中较为迅速省力、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著作,这种目录可能也有用处。这样,就需要参考全国统一化和标准化的现代图书分类法,采用新的术语。对于不能采用新术语的,只能列入哲学大类下的宗教小类的道经,可采用道教术语。《道藏》原目录在三洞之下,各洞又分为12部,12部的术语基本上是可以继承的。

具体来说,《道藏》新编目录初步考虑可以分为以下27类:哲学、佛教、文诀、符图、戒律、论注、神谱、威仪、颂奏、法术、迷信术数、兵法、诗文集、神话、图画故事、道教音乐曲谱、神仙人物传记、宫观山志、游记、古代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草药方术、气功疗法、养生、古代性医学、科学技术和综合性图书。

另外,该交叉互见的著作,尽量在各类中标出,可能也是有益处的。

朱越利《中国道教》1990年第2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