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在继承王位后创建马其顿皇家军队。在其执政的23年时间里,对军队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创建马其顿军队混合方阵;二是首创现代军语中的“诸兵种协同作战”战法。这支军队经过腓力二世的深度改造,在统一希腊诸城邦的过程中以作战力强悍,战无不胜而闻名于世。

腓力二世亚历山大在继承父亲的军队后,沿用了其军事体制和作战观念。但他并不满足于简单和形式上的继承,为了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和战胜未来作战对手的决心,他对军队实施了大规模的深层次的改革创新,使战斗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完成东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亚历山大大帝

对混合方阵进行改革腓力二世创建的方阵,通常由64人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初级方阵)。初级方阵一般包括重步兵、轻装盾兵、辅助兵和骑兵。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合成野战师。

马其顿方阵但亚历山大在此基础上,又对混合方阵进行了改革。比如,用直角大盾代替原来较小的希腊盾牌,方阵纵深被固定为16横列,正面宽约1公里,整个方阵就像一部巨大的战争机器,令对手胆寒。他还把步兵、骑兵区分为重装、中装和轻装三种类型,以便针对不同的对手,选用不同的类型。另外,还给步兵配备了攻城的石弩、擂石器等装备。经过重新改造后的混合方阵,与其父亲的方阵相比,战术更加灵活,攻击性和针对性都更强,几乎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对作战形式进行改革由于技术的原因,以前骑兵通常被当作辅助兵种使用。腓力二世掌控军队后,他把骑兵当作一支独立的兵种来使用,用于冲击敌人的侧翼,作战效果非常明显,往往使敌军发生溃败而取胜。亚历山大擅长的是步兵与骑兵的配合作战,往往以中央方阵去吸引敌军主力的注意,然后再派出配置于步兵方阵两翼的骑兵部队,出其不意地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在东征的过程中,这种作战形式经常出现,比如,在多次与大流士的作战中,取得的效果就非常好。

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作战分析亚历山大的作战形式,不难发现,他并没有特意突出某一兵种的重要性,而忽视另外一个兵种的作用。这一点与其父亲不同。如果用现代战争的眼光看,还真有一点联合作战的味道。

不断创造新战法在作战中,亚历山大常用的攻击模式,形象地讲,便是“打铁”战法。就好像铁匠们打铁一样,把烧红的铁块放在铁砋上,然后用铁锤猛烈击打,在火花四溅中,就能打出自己想要的物品。当然,在运用这种战法时,注定需要一个“铁砋”和一个强有力的“铁锤”,而亚历山大本人通常亲自担任“铁锤”的角色,付出强悍的冲击力。他的这种“打铁”战法,一直被后人模仿和使用。比如,闻名于世的“坎尼模式”,其实从本质上讲,也是“打铁”战法的一种变形。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中,亚历山大指挥右翼,以中间先头骑兵部队一部分佯动,迂回到波斯军队左翼,他本人起到了“铁锤”的作用。在高加米拉战役中,担任“铁锤”的仍然是亚历山大,在左翼担当“铁砋”是元帅帕米尼奥。亚历山大在马其顿军队的右翼,像一把巨大的“铁锤”把敌人击得粉碎。

亚历山大在高加米拉战役中的作战序列在伊苏斯战役中,首先击溃的是波斯军队的右翼军队,接着转向左侧,攻击大流士三世希腊雇佣军的左翼和后方,以便动摇波斯军队的中路和右翼,他还是充当“铁锤”的角色。

【该内容通过维权骑士士值品牌馆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