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新博物馆后边有个小竹林,小竹林静静躺着一通碑。今年7月下旬,连云港市成立孔子学会,永城人把这通碑的拓片送上作贺礼。真没想到,这通碑的拓片在会上一发布,立即收到全国各地的反响——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孔子先代故里碑”。

“孔子先代故里碑”高1.80米,宽0.66米,厚0.20米,其上阴刻竖排大字:“孔子先代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故里。”左上方镌刻:“墓在邑西南龙亢县”。 “孔子先代故里碑”年代不详,碑文为唐隶。据考古专家推算,这通碑应刻立于唐至明之间,应为宋代古碑。

龙亢县最初在汉初时设立。宋朝《太平寰宇记卷十二》记载:龙亢县在(酂)县西南十五里。 酂是一个地方,商为酂邑,秦置县。《元史·卷五十九·地理二》:至元二年,以虞城、砀山二县在枯黄河北,割属济宁府,又并谷熟入睢阳,酂县入永州,降永州为永城县。今为永城市酂城镇。(唐代的孔子避雨石像)

以碑刻为据,古代的龙亢县或是孔子祖籍地。永城市这片土地上留下很多孔子活动的遗迹。芒砀山区的夫子山,就是世界上唯一以孔夫子命名的山脉。 相传在春秋末年,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学说,率众弟子“去曹适宋”,路过芒砀山主峰西侧的一道山岭前,突然天降大雨,急切间到山间一天然崖洞避雨。等雨过天晴,孔子派弟子在崖前晒书,并且在山坡上一大杏树下开坛讲学。

两千多年来,“夫子避雨处”成为孔子传道的圣迹,一直保留至今。当地人把这座山叫作“夫子山”,把这片崖叫“夫子崖”,山前的村庄叫“夫子崖村”。 唐朝时,当地人雕刻的孔子避雨石像,至今仍安座在夫子崖内。宋朝时,人们在崖前山坡上建起了文庙,大殿内圣像俨然,庙院中古柏参天,石碑林立。

如今,夫子山上建起了一尊5.51米高的孔子巨型雕像;恢复了晒书台、国学堂、芒山书院;运用石雕和浮雕,再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胜景……

山崖上雕出的“孔子圣迹”图

“孔子圣迹图”局部

人们在“孔子晒书台”前参观

文圣殿前矗立着孔子巨型雕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