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许多家长早已筹备好带孩子游玩。关于“劳动”一词的字面意思,却鲜有家长关注。

劳动节只有一天,但尊重劳动应该是永恒的主题。

“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一切靠劳动,生活才美好。

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劳动生动的解说。

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现在的孩子,有多少会自主地劳动?又有多少家长注重过孩子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五一”劳动节,更是不要错过孩子劳动教育的好时机。

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就是为孩子的人生道路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为他们将来自立于社会打下基础。

心理解析

适当劳动是孩子成长的契机

郑璐(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心理教师)

劳动对儿童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儿童的劳动并不等同于成人的劳动,它不是必须的工作,但是适当劳动对孩子来说是成长的机会。我们可以从心理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理解儿童劳动的作用。

孩子可以通过分担家务、帮助他人而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获得自信。家长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安排劳动的内容。我们在要求孩子劳动时,需要不断和孩子确认他们在劳动时的情绪和需求。

要做最懂自己孩子的家长,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自理能力不重要,这背后其实是家长对孩子的包容和溺爱。然而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孩子要面对的规则并不是每次都很宽松,当他不能做到时可能会受到批评,影响他的自信心,最后爱孩子也变成了害孩子。

专家支招

培养孩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兼备

谢春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其实,五一劳动节的价值和乐趣不在简单的游山玩水中,智慧而道德的家长和老师往往会适时进行必要的劳动教育。因为系统而科学的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的幸福哲学。

首先,要教育儿童青少年敬畏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著名经典《周易》开篇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对积极劳动、奋发图强、创造幸福的最重要阐述。

其次,要教育儿童青少年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节约节俭、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更迫切了。

再者,老师和家长要利用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是人的本能,更是人类的独特优势。孩子从小是喜欢劳动的,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乐于体验和探究。如果父母和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内因,他们就会在积极而有成就感的劳动体验中成为劳动者和生活的创造者。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就是值得利用的劳动教育机会。

妈妈说道

生活能力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陈采霞(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我的孩子学业上取得的成绩颇让我骄傲,本科拿下三个学位、硕士上了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事业发展也不错。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一直是我担心也关心的。

孩子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从小没有太多机会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在家的时候是父母细心呵护,在外时也会提供条件免除他的后顾之忧,似乎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可以完全放心。

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生活能力的高低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无论学习成绩有多好,工作能力有多强,不会做饭只能成天吃泡面或者下馆子,不会做家务势必导致脏乱差,尽管可以依赖父母或者花钱请人代劳,但一旦失去父母的保护、花钱也无济于事,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就会严重下降。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有能力解决所有问题才是最可靠、最持久的解决办法。

最后,生活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创造力。有生活能力的人更加会在生活中制造浪漫,更加愿意培养生活情趣,在工作中也会更加容易找到动力充满激情,这样的孩子往往有更多的正能量,从而更加具有创造力。一个习惯于好吃懒做的孩子是不大有可能吃苦耐劳、奋力拼搏的,他的创造力也很难有发挥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爱孩子,就要让他学会劳动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和年龄,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因为适应性差而缺乏耐心,甚至半途而废,这时就需要家长的鼓励,让孩子坚持下去,在孩子逐渐掌握了劳动技能和劳动方法的时候,家长要及时给予夸奖和肯定。

这样,孩子不仅能从劳动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激起孩子劳动的信心和决心。

让劳动转变成游戏

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就要巧妙利用这一点,让劳动和游戏相结合。

家长巧妙地让劳动和游戏相结合,就能够唤起孩子对劳动的兴趣。当孩子感觉做家务活儿就像玩游戏那么有趣时,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另外,在劳动过程中,家长应该主动开口,和孩子交流、互动。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唱儿歌、背古诗,让孩子在劳动的同时,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说说笑笑中,完成了劳动任务,孩子非但没有感觉到累,反而感到和家长之间更亲密、融洽了。

无论孩子说什么,家长都不要质疑和指责,而应该耐心倾听、分享孩子的心事,让孩子劳动、倾诉两不误,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情绪的释放,还可以起到减压的作用。

要舍得让孩子劳动

家长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是对孩子积极性的扼杀。要舍得让孩子劳动。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家长:当孩子对劳动产生兴趣时,家长却对其百般阻止,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不舍得”,在孩子眼中却是“不信任”的表现,这是对孩子劳动潜意识的扼杀,也是对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打击。

所以,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不要拒绝孩子,应该抓住这个引导、教育孩子劳动的大好机会,不仅要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而且要告诉孩子劳动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劳动中保护自己。

只有这样循循善诱,家长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对劳动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

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要以身作则,主动承担劳动。这样的“身教”要比“言传”有用100倍。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不仅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而且社区内如果开展义务劳动,家长也要积极响应、参加。另外,家长带孩子去奶奶、姥姥家时,要主动帮老人干活,最好让孩子也跟着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

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会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自觉性。日后不用家长催促和监督,孩子就能自愿地承担起劳动义务。

别害怕孩子出错

家长必须明白,摔坏的东西是有价的,孩子对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千金难买的。

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时不慎出错,比如洗碗时把碗摔了。面对这种状况,孩子难免惊慌失措,家长应先确保孩子的安全,询问和检查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再轻声安慰孩子,告诉孩子这都是在所难免的。

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家长要耐心指导孩子收拾残局,用扫帚将摔碎的碗清扫出去,以免扎伤家人。等孩子彻底冷静下来后再告诉孩子,以后刷碗时尽量把水开得小一点,根据碗的大小摆放好,等等。

此刻对孩子的宽容,恰恰能让孩子长记性、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同时孩子的责任心也能够随之形成和增长,使孩子受益终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