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大家都见过,

很漂亮吧!

“鹦鹉热”听过吗?

不是养鹦鹉的热潮

而是一种罕见的病

扬州一老人就不幸遇到了

↓↓↓

病情危重

老人突然呼吸衰竭

多次细菌培养均为阴性

虽然年近八旬,王爷爷的身体一直很健康,很少生病,更别提住院。可今年5月19日,王爷爷突然病倒,一开始只是发热、咳嗽,很快就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

“老人入院时,精神萎靡、体温高达40℃,生命体征极不平稳,胸部CT提示右上肺明显实变,被诊断为‘重症肺炎,急性I型呼吸衰竭’。”扬大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微丽说。

病情危重,刘微丽和同事讨论后,立刻给王爷爷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广谱抗生素抗感染等治疗。

而在给王爷爷治疗的同时,结合其病史、影像学表现,医务人员不能排除王爷爷受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等感染的可能,便留取痰培养、血培养继续寻找病原体,同时给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肺泡灌洗治疗。“但是经多次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老人仍反复发热,病情改善不明显。”

看着王爷爷在重症监护室一天天昏睡,家人既焦虑又担心。

病因排查

痰标本进行基因检测

查出“鹦鹉热衣原体”

王爷爷究竟感染了什么病原体?刘微丽多方咨询,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杨毅的建议下,对老人的痰标本进行基因检测,进一步寻找病原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基因检测结果出来了——确定老人感染了“鹦鹉热衣原体”。

人类、鸟类及一些哺乳动物均易感鹦鹉热衣原体,通常表现为高热、恶寒、头痛肌痛、咳嗽和肺部浸润性病变等特征,一般症状颇似感冒,但多数患者都出现肺炎。

病因明确后,刘微丽立刻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调整新的治疗方案,同时给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成功脱离呼吸机。“之后,老人的病情还有所反复,但每次都成功渡过难关。”刘微丽说,等到王爷爷病情稳定后,又被转入呼吸内科继续治疗,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和护理,终于恢复健康出院。

专家分析

较罕见,发病率不高

发冷发热头痛伴明显肌痛

刘微丽介绍,“鹦鹉热”又称鸟热,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这些衣原体主要在多种鸟类之间传播和感染,偶然由带菌动物传染给人;最初发现本病多见于玩赏鹦鹉者,故命名为鹦鹉热。以后发现许多鸟类均可受染本病而感染人类,故认为称“鸟热”更为合适。

“这种病比较罕见,临床发病率不高。”刘微丽说。

主要症状

一般起病隐匿,以发冷、发热、头痛伴明显肌痛为常见症状,特别是颈及背部。关节痛亦属常见;咳嗽可延迟至病程第1周末方出现,多为干咳,亦可伴有少量粘液痰,偶带血丝。

病初肺部体征多不明显,可听到细小的捻发音,偶可见胸膜炎及胸水;病情严重者有发绀、呼吸困难、胸部X线查可见斑片状浸润阴影,自肺门向外放射,以下叶多见,偶呈弥漫性粟粒样、结节样阴影或大叶实变。

患者还可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黄疸及进行性肾衰。偶有似伤寒样的斑点疹,可并发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轻型病例可于7天内恢复,较重病例热退较慢,病程可达数周。

特别提醒

养鸟的人患病率更高些

要注意自身的卫生防护

值得一提的是,刘微丽表示,患上“鹦鹉热”的患者不一定有养鸟的习惯,不过,养鸟的人患病率更高一点。“‘鹦鹉热’只是一种非典型病原菌,存在于自然界中,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发病。”

由此,专家建议,养鸟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去正规的宠物店购买宠物鸟,不收养来历不明的宠物鸟;

2. 每天清洗鸟笼、食盘、水碗及沾有禽鸟排泄物或分泌物的物件;

3. 在清理鸟笼或被鸟粪污染的表面之前,先用水或消毒液湿润表面,避免吸入扬起的粉尘;

4. 接触鸟类或粪便后,要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彻底洗手。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市民如果出现上述“鹦鹉热”类似的临床症状,要及早去医院就诊。

来源 扬州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