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希腊联军中,雅典军在左翼对阵腓力二世,中央是同盟各国的部队,以底比斯为中心的波奥蒂亚军在右翼与亚历山大对阵。公元前356年,腓力二世在与色雷斯人的战斗中,接管了希腊城市克里尼德斯。

前言

正如从少年时期的逸闻中了解到的那样,亚历山大对父亲有着强烈的对抗意识。这种意识具体表现出来是在公元前340年。麦狄人发动叛乱

这一年,腓力二世远征紧邻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希腊城市拜占庭,十六岁的亚历山大负责留在国内处理国政。当时,色雷斯地区的麦狄人发动叛乱。亚历山大随即出兵,轻而易举地镇压了叛乱。这是他第一次率兵,值得注意的是,他占领了麦狄人的城镇,将希腊人迁入,自己出资建造了城市。他将其命名为“亚历山大波利斯”,即亚历山大之城。正是这座城开启了他东征途中建造众多亚历山大城的先河。

年仅十六岁,就建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意图何在?很明显,他一直牢记着父亲开创的先例。公元前356年,腓力二世在与色雷斯人的战斗中,接管了希腊城市克里尼德斯。接着他将附近的居民迁入,扩充了这座城市,并以自己的名字将其改名为“腓立比”。城市附近有座潘盖翁山,山中埋藏着优质的金矿矿脉,腓力二世打算将这座城市作为矿山开发的据点。统治者以自己的名字给城市命名,这在希腊世界里是前所未有的行为。不管是出于年轻王子的虚荣心,还是对父王的抵抗心,这次城市建设都成为以后亚历山大城的原型。

喀罗尼亚战役

公元前338年8月2日,在波奥蒂亚地区的城市喀罗尼亚东部的广阔平原上,希腊、马其顿两军进行决战。马其顿军的右翼是由腓力二世指挥的近卫兵部队,中央是密集步兵部队,左翼则是亚历山大率领的骑兵部队,包括轻装兵在内,总兵力共有三万四千。

十八岁的亚历山大第一次参加正规军队的战斗,就被分配了重任——指挥马其顿军队的精锐骑兵,从中可以看出腓力二世对儿子的信赖。希腊联军中,雅典军在左翼对阵腓力二世,中央是同盟各国的部队,以底比斯为中心的波奥蒂亚军在右翼与亚历山大对阵。包含轻装兵在内,总兵力为三万六千四百。特别是最右翼,为底比斯军中最强的神圣部队。这支三百人的精锐部队自公元前378年创立四十年以来,未曾有过败绩。

战斗一开始,腓力二世便将步兵部队迅速后撤,正面的雅典军紧紧追击。当雅典军的阵列拉长变得混乱时,腓力二世突然反击,将他们击败。中央的各国部队为了不和雅典军产生较大间隔,便向左移动,右翼的波奥蒂亚军也紧跟着移动。因此,底比斯阵列中产生了许多间隙。亚历山大抓住机会,率骑兵部队突入,成功穿过神圣部队的侧面绕到了他们的背后,与神圣部队展开了激战。在底比斯人公共墓地里挖掘出的254具士兵的遗骸,被认为是神圣部队的战死者。三百人中只有四十六人生还,可见这是场毁灭性的打击。

就这样,喀罗尼亚战役以马其顿军的压倒性胜利结束。凭借后退战术将敌军的阵列搅乱并击破,在对方战斗方阵产生间隙时以骑兵突入,一切都按照腓力二世的计划进行,这也显示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此后,亚历山大在东征中也模仿了这种战术。另一方面,希腊联军虽然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却缺乏统括全军的指挥权。仅雅典就有超过一千人战死,两千人被俘。

雅典人一收到战败的消息,便设想自己可能会遭遇包围战,于是采取紧急措施。然而腓力二世却避开了再次直接对决,通过无条件释放俘虏、归还战死者遗体和遗物等宽大条件与雅典议和。被派去雅典进行议和的是亚历山大和重臣安提帕特。熟知希腊文化的亚历山大在访问他所向往的雅典时,内心想法如何呢?遗憾的是,没有一本亚历山大传对此作了记载。

相比之下,对底比斯的处置则严厉得多。腓力二世要求大量赎金才释放俘虏、归还战死者遗体。而且,他要求处死或流放反马其顿派的领导者,并让亲马其顿派的逃亡者回国,建立起三百人的寡头派政权,甚至还在卫城卡德美亚的山冈派驻了马其顿军队。

之后,腓力二世将希腊各国的代表召集至科林斯,宣布他的战后构想。公元前337年,除斯巴达以外的希腊各城邦都接受了这一构想,结成科林斯同盟,这是由腓力二世控制的希腊统治体制。他自己被任命为统帅,即全权将军,分配各国应提供的兵力,动员他们成为远征波斯的同盟国。自即位起二十余年,腓力二世终于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也成为了巴尔干最强的统治者。

腓力二世被刺杀

公元前336年春,腓力二世终于着手他的下一个大目标——远征波斯。他首先任命重臣帕曼纽等三人为指挥官,派出一万人的先遣部队。先遣部队渡过赫勒斯滂海峡,登上小亚细亚的土地,“解放”希腊各城市。部队基本没有遇到波斯方面的抵抗,沿着爱琴海沿岸一路顺利南下。不久,腓力二世便决定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出发。

初夏时,腓力二世的女儿克娄巴特拉和邻国摩洛西亚的王子亚历山大举行结婚仪式。新娘是亚历山大的妹妹,新郎是母亲奥林匹亚斯的弟弟,因此这是舅父和外甥女的结亲。为进一步强化两国的同盟关系,没有比这更好的亲事了。腓力二世为了夸示自己的权力和名声,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次婚礼,招待了来自整个希腊世界的众多名人。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初夏,古都埃盖迎接了从各地来参加庆典的人。宴会上,希腊各强国的代表们一个接一个地向腓力二世献上了黄金王冠。虽说是女儿的婚礼,但真正的主人公无疑是到达了权力与威信顶峰的腓力二世自己。这次婚礼的庆典也是远征波斯前的盛大壮行会。

宴会结束的翌日,预定在宫殿后面的剧场举行音乐会。还未等到天亮,观众便陆陆续续涌至剧场。终于,腓力二世身着一身白衣,出现在剧场中。陪伴在他左右的是两位亚历山大,即他的儿子和女婿,护卫也被命令保持一定距离,跟随在他身旁。然后他走向宝座,在离两个年轻人有了一人之距的瞬间,贴身护卫帕萨尼亚斯突然逼近,用偷偷携带的短剑刺入了腓力二世的胸膛。腓力二世仰面朝天倒在了地上,随即死亡。帕萨尼亚斯飞奔出剧场,跑向准备逃跑用的马匹。护卫兵赶上去抓住了他,用矛将他杀死。

这是一场在光天化日之下,全场观众的面前上演的暗杀剧。就在那一瞬间,腓力二世从辉煌的顶峰坠入地狱,是年四十六岁。这无疑是在人生鼎盛时期突如其来的末日。

结语

帕萨尼亚斯刺杀国王有个人原因。他因为同性恋的纠葛对腓力二世怀恨于心。虽然大家可能会叹息“居然只是这个缘故”,但与希腊一样,在马其顿男性间同性恋十分平常,这绝不是件稀奇的事。事实上,公元前5世纪末的阿基劳斯国王就曾因为同性恋的原因,被年轻的爱人杀害了。在那个王族之间的血腥斗争和整肃清洗时常发生的世界,甚至连刺杀国王也不是特别出奇的事件。

参考文献:

《腓力二世的大策略》

《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欧洲历史大辞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