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升职提干而举行庆祝酒会,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你知道曾经有人高调宴请亲朋好友饮酒行乐来庆祝自己被撤职吗?一千多年前还真有人这样做了,这个人就是“饮中八仙”之一的李适之。

  李适之是纯正的李唐宗室,唐太宗废太子李承乾的孙子,不过大唐风气开明,这个特殊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霉运,当然,也不会带来多少好运。初入仕途的李适之,从地方官做起。在地方,他善于理政,“庭无留事”,且清廉自守。出色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行,为他赢得了不错的官声。不久,在“著名伯乐”韩朝宗的推荐下,李适之得以入京为官,后来拜为宰相,达到了仕途的巅峰。

  李适之是在天宝元年(742年)被唐玄宗任命为左相的。他性格豪放,办事干练,所以招致奸相李林甫的忌恨,两人经常在朝堂上发生争执。李适之是个“性情简率”、不拘小节的人,和李林甫争吵过去也就忘了,还和以前一样跟他相处。但心胸狭隘、心肠歹毒的李林甫却早已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机会报复李适之。

  李适之是“饮中八仙”之一,酒量极大,“饮酒一斗不乱”,“饮如长鲸吸百川”,而且喜欢宴请宾客,诗词酬唱。不过难得的是,他虽夜间呼朋引伴,尽情饮酒行乐,但白天却照常上朝,政事一点都不耽误。可是,李林甫太善于无中生有了。得知李适之爱饮酒后,他迫不及待地向唐玄宗吹风:“陛下,李适之虽办事干练,但嗜酒如命,身为左相却常常欢饮达旦,京师之人多有议论,这样下去会耽误朝廷大事的!”这时的唐玄宗已不是开元年间那个明君了,他不经调查便信以为真,对李适之逐渐疏远起来,只是又觉得李适之很有才华,所以没有罢免他的相位。

  李林甫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一天早朝之后,他笑嘻嘻地对李适之说:“华山盛产黄金,开采后可以使国家富强,估计圣上还不知道。”李适之闻言,很高兴,问:“此乃利国利民之大事,您为何不上奏圣上?”李林甫慢悠悠地说:“此事一旦上奏,皇上必然高兴,肯定会赏赐我,但我不愿独享啊。再说,近来皇上对大人不悦,我想拉大人一把,此事就由您上奏朝廷吧!”李适之连连点头,心里对李林甫充满了感激。

  第二天上朝时,李适之就把华山盛产黄金的事上奏给了唐玄宗,玄宗听后龙颜大悦,转过头问李林甫:“此事你可知道?”李林甫答:“微臣早就知道这件事了,但是考虑到华山是陛下的龙脉,不可开掘,所以一直没敢告诉您。”一句话把玄宗忽悠得心情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他马上转过脸来对着李适之大发雷霆:“大胆李适之,竟口出狂言,欲断我大唐龙脉,你可知罪?”

  这件事之后,唐玄宗觉得李适之对他不忠心,而李林甫才是他真正的亲人,于是对李适之越发疏远了。唐玄宗被李林甫忽悠得黑白颠倒,正邪不辨,李适之却也因此彻底看清了李林甫的丑恶嘴脸,但形势对他已经越来越不利了。

  李林甫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进一步把黑手伸向与李适之友善的刑部尚书韦坚和鸿胪寺卿皇甫惟明。李林甫弹劾两人欲谋废立,而且为了不使唐玄宗生疑,还拉来杨国忠、王鉷、吉温等一帮人作证,搞得昏庸的唐玄宗疑心顿生,于是,韦坚和皇甫惟明入狱,不久皆被贬到外地为官。

  两位好友被迫离开京城时,李适之就觉得,自己也不能在左相位子上坐下去了,便向唐玄宗递交了辞呈。已经不再信任他的唐玄宗也乐得顺坡下驴,就免掉他的宰相职位,给了他一个太子少保的闲职。

  放弃高官厚禄的李适之,以为自己可以从此躲过李林甫的诬陷迫害,恢复往日的快乐生活,便像过去一样邀请亲朋好友来府上饮酒,为自己的失职赋闲干杯。没想到来赴约的只有寥寥几个,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于此一览无遗,令李适之不胜唏嘘。感慨万千之下,他赋诗一首:“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势利小人们见他罢相失势,自然不肯再来捧场;亲友们则害怕受到牵连而止住了前来赴宴的脚步。此情此景之下,任李适之再生性旷达,也不免有些伤感了。

  随后,事态的发展远远突破了“伤感”的防线。

  李林甫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小人。不久,他就向李适之发起了新一轮的恶毒攻击。李适之终于被扯进了韦坚谋废立的案子,被贬为袁州太守,彻底远离了朝廷。几个月后,好友韦坚被杀的噩耗传到袁州,正在偏远之地独钓寒江的李适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悲凉和绝望。奸臣当权,主上昏庸,自己与其苟活在世上,不如一了百了,留给天地间一片干净。于是,他选择了服毒自尽。

  天宝六年,李适之死了。但是,他还活着,活在“庭无余事”的干练里,活在一饮千钟的豪放里,活在宁死不辱的高贵里,活在为撤职干杯的淡泊里。

  

有趣,有料,有深度关注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作者|忆江南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