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逃到当阳长坂坡的时候,跟随的百姓人数高达十万之众。许多人读到这里的时候,就有一些人说风凉话了,他们认为这些百姓都是被刘备裹挟而来的或者是欺骗而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逃命,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这样认为,不断是极度贬低刘备,而且也太小看了这十万百姓。

刘备从樊城出来后,经过隔河相望的襄阳。刘备站在襄阳门外,遥望着黝黑的城墙,大声呼喊刘琮,希望刘琮能够看在其父亲的面上能够一起对抗曹操。此时的刘琮已经彻底被蔡氏和蒯氏控制住了,没有什么人生自由,更没有自己的任何想法。

刘琮有心抵抗,但是左右无人可以调遣,也是有心无力,况且在蔡瑁等人的挟持之下,他也不愿意再出头了。已经投降了,再抵抗,又有谁跟随呢?小命还是重要吧,毕竟投降了富贵或许可以保全,继续抵抗,肯定是人头不保,二选一,刘琮选择了继续投降。

刘琮不敢过来和刘备对话,执着的刘备把他想说的话已经喊出来了,洪亮的声音已经传到了荆州城内。刘琮等人瞒得很不错,直到此时,除了刘琮周围少数重要人物外,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曹操大军已经南下了,等到他们知道这个惊人消息后,众人已经惊恐万分。

恐慌的气氛很快蔓延到整个襄阳城,许多人争先恐后的夺门而出,而守卫城门的兵丁们也不好痛下杀手,只得放任他们一涌而出。

刘琮麾下的许多官吏原本和刘备关系较好,也一起跟随着逃出了襄阳城。一时间,人声鼎沸,大家呼朋唤友,一传百十传千,很多人从十里八乡奔跑而来。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备。备过辞表墓,涕泣而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人,辎重数千两,日行十馀里”。
当刘备等人来到当阳长坂坡的时候,沿途有许多乡人道听途说之后也加入了逃亡大军,至此人数高达十万之多。

那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愿意跟随刘备南逃呢?其实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

第一,曹操在北方强横的征服方式让许多人感到胆寒。

荆州自公元190年结束战乱后,安定了大约二十年。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荆州虽然有一些局部的混乱,但是并没有影响荆州的稳定,也就是说荆州大体上是比较安定的。这在当时战乱的中国地区也是极其少见的,可谓人间乐土。

反观北方,曹操和吕布以及袁绍等人打生打死的,搞得千里无人烟。许多家族或者百姓纷纷从北方或者徐州等地逃到荆州,从此安居乐业。

这些人在北方以及徐州等地见识了曹操刚狠的征服方式,动辄屠城以及坑杀俘虏的方式给那些流民们心里留下了极大的创伤,让他们一谈到曹操就想到那些血淋淋的屠杀。

而这些心里阴影又被他们传到了荆州,并在这里广为流传,让那些世代没有走出过荆州的人牢牢记在心里,从而无形中产生了畏惧和恐慌。

荆州和北方隔离了这么长时间,很多人无法了解曹操在北方实际经营过程,从而让他们的思想停留在过往,记住了曹操的残暴。当曹操南下的,他们丢弃家园跟随刘备而逃也是可以理解。

第二,刘备在荆州长期经营的结果。

公元201年3月,刘备投奔刘表,直到公元208年8月,前后加起来也有七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面,刘备也从来没有闲着,而是不停的在周围走动,拉拢愿意和他共举大业的英雄豪杰们,并且凭借个人优良的品格来影响了他们,从而让他们愿意追随。

这些人在荆州地区具备一定的影响力,通过他们的口口相传,从而极大的影响着这些百姓对于刘备的看法。

刘备个人魅力则是他能够在荆州获得影响的根本原因,没有这个根本原因,即使他再多努力也是徒费力气。

在长坂坡的时候,当曹军已经近在眼前,刘备也不愿意丢弃众人独自逃跑。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或谓备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备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这是继《管子》之后,又一个最早的人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是在这个思想引导下,刘备才得以从弱小到强大,在其周围团结了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才让他得以三分天下。

总而言之,刘备能够十万百姓誓死相随,除了荆州百姓被北方曹操的残暴吓怕了之外,更多的被刘备那气度恢弘的思想和胸怀所感染,让众人在乱世之中找到一丝安慰,找到了让人活下去的希望,这也是刘备得以扭转乾坤的秘诀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