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飞机、高铁风驰电掣,电话、视频随时联系,人们早已经忘记了送别和思念的味道,科技的发展为生活提供了便利,不知再过几十年,人们还能读得懂送别诗否。苏轼有“ , ”的诗句,千万不要以为“冯唐”是诗人的好朋友。

欢迎小朋友们查看信爷谈历史的早晨分享,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
提起高考、中考的默写题,很多同学都头疼不已。其实,默写题并没有那么令人讨厌,特别是有些情境式默写,命题人善于穿针引线,将文化常识、文学知识巧妙连缀其中,暗度金针,妙不可言。
今天,读写菌就为大家展示一组情境式默写题,它们都带有浓浓的文化味,有趣有料,很多同学都不舍得一下子做完,在被数理化题目搞得头昏脑涨时,偷偷拿出来做上一道,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本文共4800字,内容结构如下:
好了,闲话少说,上菜!
——不,是上题!
1.伤春悲秋
伤春悲秋,也是诗人们常有的表情。
春秋两季,物候变换明显,容易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触,常有物是人非之感。
在春天,晏殊感叹“ ,似曾相识燕归来”;李煜长吟“ ,天上人间”;李清照关心窗外的落花,“知否,知否? ”。敏感的诗人,在春天的繁华背后,感到了美好事物的消逝,于是有了细腻的感伤。
与伤春情节相呼应的是悲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古道西风瘦马, , ”,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肃杀的景象;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也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 , ,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有一位诗人,却喜欢唱反调,他就是刘禹锡,他的《秋词》别具一格:“ , 。 , 。”
2.送别诗
古人重送别,也许是因为那时交通不便,联系不变,一别之后,就不知何日才能再会。古人有专门的送别场所,他们把陆上送别之处统称为“ ”,将水边送别指出统称为“ ”。
王勃送杜少府:“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李白送孟浩然:“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
王昌龄送辛渐:“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送别董大:“ ,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维送别元二:“劝君更尽一杯酒, 。”
如今,飞机、高铁风驰电掣,电话、视频随时联系,人们早已经忘记了送别和思念的味道,科技的发展为生活提供了便利,不知再过几十年,人们还能读得懂送别诗否?
3.思乡诗
有送别就有相思,客居他乡的游子无法排解绵绵乡愁,只能将这种感情写在诗中。
思乡情感常因“明月”引起,李白夜里“举头望明月, ”,”王安石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便想“ ”。
思想情感在节日到来之际更为浓烈。王维重阳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 ”;苏轼中秋赏月,“但愿人长久, ”;
4.国家不幸诗家幸
“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天末怀李白》中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 ”,《登岳阳楼》“ , ”和《旅夜抒怀》中的“ , ”,都形象地反映了他生前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5.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 ”(晏殊《蝶恋花》);
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凤栖梧》);
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那人却在, ”(辛弃疾《青玉案》)。
1.月意象
“月亮”走进古诗词,就不再是天上的星体,而是一种情感载体。
有时候,它是王维笔下那松间清幽的月光,“ , ”,烘托出诗人悠闲的心境;有时候,它是杜甫思念亲人的媒介,“ ,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偏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是啊,在沟通媒介不发达的过去,也许只有高挂夜空的月亮,既照着你也照着我,这才是思念的载体。就连潇洒的李白,看到床前如雪的月光,也会“ , ”呢;亡国的李煜,更是“小楼昨夜又东风, ”。
明月高悬,亘古如斯,又会引发诗人的哲思,张若虚想到的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苏轼想到的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
从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月亮在时光中的一次次圆缺,也感受到诗人那跨越时空的心跳。
2.水意象
就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一样,古诗词中也从未缺过“水”意象。
水,既联结了爱情又阻隔了爱情,李之仪有“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 ”的思念,可有时候,“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
水,又像剪不断的愁绪,李煜《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 ”的诗句;连李白都叹息“ ,举杯消愁愁更愁”;温庭筠《忆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 。肠断白频洲”,李清照的《一剪梅》,更是把这无奈的相思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水,又像流逝不返的时光。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看到奔流不惜的江水,多愁善感的诗人常有一种韶华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李白怀才不遇,在《将进酒》中感慨:“君不见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苏轼被贬黄州,壮志未酬,也在赤壁伤叹:“大江东去, , 。”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如此多写水的诗句,就先记住上面这些吧。
3.雨意象
打开唐宋诗词,到处都是雨声。雨中多情,雨中也多愁。
诗中有“喜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 ,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把雨写得那么细腻滋润。还有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把雨写得那么生动感人。
诗中有“愁雨”,李商隐诗中的巴山夜雨,诗人的思念比雨丝更密更长:“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伤痛,却又偏偏遇上“ ,到黄昏、点点滴滴”,长夜难捱。
诗中有“苦雨”,亡国之君李煜无法面对的是“ ,春意阑珊”;词人蒋捷一生都在雨中飘摇,“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 ”。
还是苏轼豁达。“莫听穿林打叶声,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是啊,晴天也好,落雨也罢,只要泰然处之,便能宠辱不惊、胜败偕忘。
5.梅意象
“梅兰竹菊”常被人尊称为四君子,梅为四君子之首。
梅花严冬怒放,冰清玉洁,暗香涌动,历来受诗人敬仰与赞歌。
王安石《咏梅》中的“ , ”含蓄地写出了梅花色香俱佳的特点;
陆游的名词《咏梅》中“ , ”,借梅花来写自己的境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
有一位诗人,竟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是林和靖,梅花的老公。
6.菊意象
菊花孤傲高洁,顽强不屈,直面霜寒,绽放生命,得到诗人的青睐。
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以菊花来象征自己品德之高尚与纯洁;晋陶渊明独爱菊,“ ,悠然见南山”,菊花从此成为隐者的最爱。
菊花不喜张扬,香气不浓,与梅花一样具有“暗香”,也让诗人喜爱。李清照便用自己与菊花作比:“东篱把酒黄昏后,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7.竹意象
竹子外形高直,是正直、顽强的象征;竹子分节生长,是坚贞、有节操的象征;竹子虚空,是谦逊、虚心的象征。
苏轼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 。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晋代王羲之在兰亭修禊,称“此地有崇山峻岭, ”,他喜欢这儿。王维历经“安史之乱”,隐居竹里馆,潜心修行,“独坐幽篁里, 。深林人不知, 。”
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8.莲意象
“莲”与“怜”字同音,诗人们常用“莲”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写出了采莲女情窦初开的心思。
莲花还具有君子风范。周敦颐《爱莲说》, “ , , ,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生动传达出莲花的品质。
9.柳意象
“柳”“留”谐音,古代诗词中常常用“折柳”来暗喻离别之情。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 , 。”李白《春夜洛阳闻笛》也有:“ ,何人不起故园情。”不过,这里的“折柳”,是一支思乡的曲子。
10.草意象
草木也在诗词中恣意生长。
与水和月一样,芳草也是思念的载体。乐府诗“ ,绵绵思远道。”以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如果一个地方生出杂草,那儿一定显得荒凉,于是,诗人们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却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此情此景,怎么令人有沧海桑田之感?
11.杜鹃意象
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杜鹃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其啼声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李白诗云:“ ,闻道龙标过五溪。”《蜀道难》又有:“ ,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哀叹:“其间旦暮闻何物? 。”
12.羌笛意象
羌笛是西部的一种乐器,发出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如王之涣《凉州曲》:“ ,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 。”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类似意象,还有胡笳、羌笛等,它们发出的声音,统称“边声”。
1.修辞手法
诗词当然离不开修辞,比喻、借代、夸张、比拟、互文、双关、等修辞手法,争相为古诗词增色添彩。
“ ,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 ”,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更有画面感。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这是夸张;“ ,路有冻死骨”,这是对比;“主人下马客在船, ”这一句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这叫互文。
2.联想想象
联想与想象也有区别,但对中学生来说,没有必要区分得那么细。
联想有很多种类。“落霞与孤鹜齐飞, ”,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故垒西边, , ”,是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 ”,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露从今夜白, ”,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琵琶行》中的一句“ ,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3.化用诗句
古代诗词很讲究借鉴,写诗常化用前人诗文。
如曹操《短歌行》中“ , ”抒发了广招天下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就化用了《管仲·形解》中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
王维《山居秋暝》中的“ , ”语出《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而《宋书·宗悫传》里“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在李白的《行路难》中则演化为“ , 。”
唐温庭筠词有“梧桐树,三更雨”之句,宋秦观也有“雨打梨花深闭门”之句,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 , , ”,与此意境相仿。
4.化用诗句
下面是周邦彦的《西河》,词中画线的句子化用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中的哪些诗句,请依次写出。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谁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5.使用典故
典故指诗文里引用的故事和词句。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通过用典,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浮想联翩的作用。
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在诗词中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诗词的内容。辛弃疾有“八百里分麾下炙, ”的诗句,千万不要以为“八百里”是距离;苏轼有“ , ”的诗句,千万不要以为“冯唐”是诗人的好朋友;范仲淹有“ , ”的诗句,“燕然未勒”背后的故事,也必须要了解。
不过,典故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如果你想使用典故,不要找那些太生僻的哦。
【说明】本文由“中学生读写”编辑创作,这里是中学生的学习园地,成年人的心灵港湾,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后我们一定会给大家分享不同的观点,让你走进历史的海洋,非常感谢你们的观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