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双11”来了,不少人熬夜守在电脑旁,只为这一天的购物狂欢。然而最近几年,因网购过度而自杀、剁手、离婚的不在少数……不少人主动把自己归为“网购成瘾”者。

  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258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中,71.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网购成瘾”,其中25.6%的人感觉自己有“比较严重”或“很严重”的“网购瘾”,45.5%的人表示“有一点上瘾”。

  双十一还没到

  却已花了5万多

  近日,浙江医院精神卫生科来了一位情绪略为紧张的女子。

  女子姓薛,今年30多岁,她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策划,平时最喜爱的事情之一就是网购,看到自己购物车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列表,就觉得特别满足。

  “每次点击完下单的按钮,看到支付成功几个字后,好像压抑很久的情绪终于被释放了,特别爽。”薛女士说。

  然而,每次当薛女士收到大大小小的包裹时,她总会发现自己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前不久,她还收到了几个特殊的包裹,里面都是些奇形怪状的饰品。收到包裹时,她甚至觉得包裹送错了,但当她查了购物记录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确购买了这些东西。

  薛女士回忆,去年“双11”促销时,她熬了一个通宵,购买了大量自己并不需要的商品。第二天,她跟老公吵了一架,还给老公写了保证书,再也不买了。可到了今年“双11”还没真正开始,她就已经花了5万多,再加上“双11”已经放进购物车里的宝贝,她已经不敢去想了,无奈之下,只能来到医院精神卫生科咨询。

  “剁手族”

  并非都是“购物成瘾”

  浙江医院精神卫生科吴万振副主任医师表示,“喜欢一件东西,花钱买下来”“因为价钱便宜,一次囤不少货”,这些都是正常不过的行为。那些大喊着“剁手”的,未必一定上升到病态的程度,购物成瘾也有一定的指征,不是“双11”的时候疯狂购物,就成了购物成瘾了。所以,千万别给自己乱戴“成瘾”或是“强迫症”的帽子。

  “瘾”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物质成瘾,另一种是对行为成瘾。网购成瘾就属于后者。在心理学上,“成瘾”有两大特征,一是患者对自己行为的危害有了认识,但是无法控制,内心非常痛苦。二是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比如妨碍工作、造成家庭冲突等。

  如果对网购感到愉快,又没有经济压力可以放肆买买买,家人也没有什么意见,那尽可以享受网购的乐趣,没有必要医学干预,但如果出现了反复冲动购物,明明不需要或是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却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购买欲望,一不购物就很难过,而买过之后又常陷入自责之中。这种状况持续了3个月以上,就需要干预了。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网购成瘾”?

  浙江医院精神卫生科王志轩医师说,首先要看消费是否在经济能力的承受范围内,看看是否超出个人收入中生活费用支配的范围。

  其次,购物者买完东西心情如何也很重要。像薛女士这样网购之后就“如同压抑很久的情绪终于释放”,这种满足感是很多成瘾性物质或者行为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当她被迫中断这种行为时,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负面情绪,甚至出现一些焦虑的症状,这就需要再次进行网络购物才能让自己满足。从这点上说已经达到了依赖的程度。

  此外,还要看网购是否干扰了正常生活。有些人通过购物解压,但若疯狂购物消费超过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就会给自己增加还款压力,这样不但起不到解压作用,还会干扰自己的正常生活。

  对抗网购欲望

  可以试试“拖延法”

  症状不太严重的“剁手族”,想摆脱无休止的买买买,可以先试试“自救方案”。

  首先要抑制冲动性消费,先把看中的东西加入购物车,延长付款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做一个消费计划,将不同用途的钱分开,设定一个网购限额,严格控制自己按照这个标准来操作。患者还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空窗期”,比如可以先控制自己3天内不买东西,然后将期限逐渐延长,到最后完全摆脱买买买停不下来的困境。

  对于网购成瘾比较严重的患者来说,靠理性购物的自觉是不够的。当心理压力过大或心情抑郁时,不要将网购作为宣泄途径,可以多做一些其他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运动、读书、听音乐等,多与亲朋好友聊天沟通来转移注意力。

  而对于有深层心理问题的患者,这类人要及时释放不良情绪,学习事物的应对、处理方法,多参加社交活动。如果病情严重,则需要找心理医生进行相应的药物和心理治疗。

  一招防“剁手”:购物前,可以先问问自己是否一定需要,增强消费的理性。付款前给自己3分钟的思考时间,也许这3分钟你会打消原来的念头。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