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进群众门、说群众话、帮群众难、解群众忧,他们把群众当亲人,把诉求当家事,总看群众还需要什么,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们用实际行动引导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他们就是我们寻找的“群众工作能手”。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100”新作为展示第83期,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群众工作能手都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 用爱的旋律谱写社区“欢乐颂” //

  记阿勒泰市红十字会、农办、老龄委驻解放路街道览景社区工作队员刘湘洁

  “咚咚,有人在吗?”这是阿勒泰市红十字会、农办、老龄委驻解放路街道览景社区工作队员刘湘洁在敲李大昌老人家的门。刚一进门,刘湘洁就嘘寒问暖关心着老人的身体状况,并把老龄补贴卡送到老人手上。今年以来,在览景社区里居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提着袋子穿梭在楼道内,走东家入西家,她就是刘湘洁,她用爱的旋律谱写着社区的“欢乐颂”。

   用爱温暖居民的“小暖炉”

  社区工作琐碎繁杂,每天一上班,刘湘洁便开始忙碌起来,为居民排忧解难、入户宣讲、调解纠纷,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

  “叮铃铃......”深夜12点多,刘湘洁的手机响了。

  “小刘吗?我家的水管子漏水了,已经淹没到脚踝了......”电话那头是居民徐惠彬急切的声音。接到电话后,刘湘洁一边联系维修管道的师傅,一边向徐惠彬家中奔去。看到满房子积水,她急忙和徐惠彬一起用盆清理积水,折腾了一个多小时,水管终于修好了。直到凌晨2点半,刘湘洁才托着疲惫的身子往回走。

  针对居民反映的小区管道设施老化,经常出现漏水、堵塞等问题,刘湘洁逐家查看,逐户登记。经了解,一些居民不愿意出钱,致使管道改造升级工作迟迟不能进行,刘湘洁就开始一家一户做思想工作。

  居民李阿姨说:“多亏了小刘跑前跑后,我们小区的管道才能顺利完成改造升级,现在,我再也不用担心家里水管子漏水了,睡觉都踏实了。”困扰居民多年的问题解决了,刘湘洁也得到居民的认可和赞誉。

  调解邻里纠纷的“润滑剂”

  在刘湘洁眼里,化解矛盾纠纷,必须要趁早,否则,小事情就会拖成大事件。

  居民刘玉玲开了一家小商店,由于不懂法律知识,经常会有因欠条不规范,赊欠款要不回来的事情发生。

  一次,一位顾客到她店里赊了1000元的粮油,给她打了欠条,承诺3个月内还清,眼看着3个月过去了,还没还钱。刘玉玲急了,她翻出欠条才发现,上面潦草的字迹很难辨认,电话号码也没有。刘湘洁得知后,就主动担任刘玉玲的“法律顾问”,每次入户时,都要向刘玉玲宣讲一些法律知识,教她如何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刘湘洁将欠条用手机拍下来,向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请教辨认欠条上的字迹。经过反复辨认寻找,终于找到了欠款当事人,为刘玉玲追讨回1000元欠款。

  刘玉玲感激地说:“多亏有刘湘洁的帮助,不仅为我追回了欠款,还教会我很多法律知识,让我懂得了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无论时间多晚,也无论自己有多疲惫,只要接到电话,她总是立即赶到现场,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时间稳定群众情绪。刘湘洁常说:“要站在群众的角度,事事为群众着想,实实在在地融入群众中,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用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

  丰富文化生活的“小喇叭”

  “摆臂,耸肩,脚尖向前,转起来......”社区活动室里,居民脸上挂着笑容,身着艳丽服装,踏着动感节拍,排练舞蹈。刘湘洁看到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文艺队,难掩心中的喜悦。

  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刘湘洁组织成立了4支文艺宣传队伍,邀请专业老师排练,通过手把手指导,现场教、网上学等方式,编排小品、舞蹈、乐器演奏等节目,并在节日期间组织演出。目前已开展一系列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20余场,宣讲70余次,为居民搭建起交流平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今年8月,她负责编排金山文艺节目。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刘湘洁白天入户,晚上挤时间排练舞蹈,演员动作不规范,她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纠正,连着半个月,嗓子喊哑了,喉咙也肿了。大家都劝她休息两天,可她却说:“这是一次关键的演出,也是大家展示自我的好机会,我可不能搞砸了。”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她负责编排的2场大型文体节目,走向了金山之夏大舞台,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一件件温暖的民生实事、一句句点赞的心声、一个个灿烂的笑容无疑是对她最好的点评。驻社区近一年,刘湘洁凭着朴实无华、踏实肯干的作风为社区谱写了一首首欢乐赞歌。

  - END - // 国门彩城里的社区“达人”

  记阿拉山口口岸管理委员会驻阿拉山口市艾比湖镇阿拉套社区工作队副队长达吉林

  在祖国西北边陲的阿拉山口市艾比湖镇阿拉套社区,有一个多才多艺、浑身散发着朝气的小伙子,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小达”。他就是阿拉山口口岸管委会驻阿拉山口市艾比湖镇阿拉套社区工作队副队长达吉林,2017年驻村以来,他真心帮扶群众、耐心化解矛盾、热心开展活动,在国门彩城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扶贫帮困的“暖心人”

  “搬到阿拉套社区刚刚一年时间,我们家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叶尔肯·阿吾巴克尔坐在轮椅上晒着太阳笑呵呵地说。

  2017年9月,20户哈萨克族牧民新搬入阿拉套社区居住,叶尔肯家就是其中一户,他身患残疾,行动不便,妻子在家照顾她,女儿初中毕业后在家待业,一家人靠低保维持生活。达吉林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简单的帮扶只能解一时之困,要想彻底改变叶尔肯家的生活状况,必须要通过自身“造血”。

  为了能让叶尔肯的妻子出去就业,达吉林专门到残联为他申请了一把轮椅,解决了叶尔肯日常行动问题,并为叶尔肯的妻子介绍了一份保洁工作,每月工资2000元。达吉林还联系了博州中职学院,让叶尔肯的女儿重返校园,学校不仅为她减免了全部学费,每年还为她发放1000元助学金。现在,叶尔肯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好。

  阿拉套社区流动人口多,服务管理难度大。达吉林生怕把谁家的困难诉求漏掉,他总是随身携带民情日记,随时记录着居民的大事小事,能够政策解决的快速解决,一时解决不了逐级反映,持续跟进。今年以来,帮助解决困难诉求32件。

  化解矛盾的“知心人”

  一天傍晚,居民孙万里找到达吉林,称张某欠钱不还,还说难听话,他打算上街拉横幅,去告张某。达吉林急忙劝说:“孙大哥,你先不要激动,有事好商量,你给我两天时间,我一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达吉林连夜来到张某家中,一番寒暄后,得知原来两个人是多年的合作伙伴,张某前年从孙万里的建材店购买了5000元建材,约定好先付3500元,一年质保期后如无质量问题再交余款。然而半年后,出现了质量问题,孙万里不愿提供售后,张某拒不付尾款,两人就这么结下了“梁子”。

  随后,达吉林便把两人约到一起,他语重心长地对孙万里说:“老孙,做生意讲求‘信誉’二字,既然答应的售后保障就一定要做到。”他又转向张某:“老张啊,你们一起合作的这么多年,老孙的为人你也知道,就为了这点小事,闹成这样也不值得。”就这样,在达吉林的劝说下,张某当场向孙万里付清了1500元尾款,孙万里也承诺会负责做好售后,两人和好如初。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应对和解决社区工作中遇见的各种复杂问题,达吉林一有空就阅读法律书籍,积累法律知识。在化解矛盾纠纷中,他总是讲道理、讲感情,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专业知识、身边案例耐心给居民分析利害关系。今年以来,共化解拖欠工资、债务纠纷、邻里矛盾等88件。

  凝聚民心的“热心人”

  社区居民流动人员较多,平时来往少,如何丰富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居民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达吉林常常思考的问题。

  通过入户走访,征求意见建议,达吉林决定把社区文艺队、体育队和志愿服务队建立起来。为了让居民都能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达吉林利用周一升国旗、村民大会进行动员发动,三支队伍很快就建立了起来。

  趁热打铁,达吉林马上与第一书记、党支部书记商量,筹划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活动,并组织居民排练节目。很快,居民代表、结对亲戚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为了让三支队伍切实发挥作用,达吉林按照“每月一主题”组织文艺队开展文化活动,组织体育队定期举办体育比赛,组织志愿服务队经常开展打扫卫生、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

  太极柔力球队成员曹新娣说:“刚开始大家都不懂太极柔力球的益处,积极性不高,小达就挨家挨户宣讲,帮助购买器材、协调场地,跑前跑后,球队从3人发展到现在的30人。练太极柔力球以来,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好,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

  今年以来,工作队和社区共组织开展各类活动80余场次,增进了居民间的感情,激发了共建和谐美好社区的热情。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驻社区以来,达吉林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用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诠释了一名驻社区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 END -

  // 用心画好同心圆 提升群众获得感

  记自治区农业厅驻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库热木托格拉克村工作队员朱智伟

  朱智伟是自治区农业厅驻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库热木托格拉克村工作队员,已经连续两年驻村。驻村以来,朱智伟活跃在库热木托格拉克村的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像一阵春风、一丝春雨、一缕春光,温暖、滋润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田。

  当好扶贫解困“救济员”

  朱智伟深知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就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将心比心,把事情办到群众的心坎里,才能赢得民心。

  村民古兰拜尔·依明是单身母亲,一个人照顾4个年幼的孩子,因为没有劳动力,家里的20亩地全部撂荒,没有了经济来源,只能回娘家去住。朱智伟知道后,自己出钱购买了棉种、化肥、地膜,发动党员干部,帮助古兰拜尔在20亩地里种上了棉花。看着一条条覆好地膜的棉垅,古兰拜尔感激地说:“朱智伟真是帮了我们家大忙了,他就像我的家人一样,要不是他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凯姆巴尔·达吾提老人的女儿们都外嫁其他乡镇,一人独居。今年4月,一场暴雨冲垮了凯姆巴尔·达吾提老人家的院墙,房屋也受到雨水浸泡,存在安全隐患。得知情况后,朱智伟立即组织村民、联户长帮助凯姆巴尔打桩砌墙,加固修缮房子。

  凯姆巴尔逢人便说:“朱智伟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时时刻刻都惦记着我,家里有什么困难,他都想方设法帮我解决。”近两年来,朱智伟帮助村民解决难事47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当好文明引导“宣传员”

  大学生、中学生是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了让文明进村,让健康入户,朱智伟组织村上的大学生和村民建立了“文明20村”微信群,经常让大学生在群里分享自己时尚新鲜的现代生活动态,提倡健康向上的现代生活方式,致力改变不文明陋习,从思想上感染家长、影响家长、改变家长,合力传播全村文明“正能量”。同时,在寒暑假,组织返乡学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让美丽的裙角舞起来,让时尚的思潮兴起来。邀请医学专业学生为夜校学员讲解个人卫生保健知识,邀请装潢专业的学生为村民设计房屋装修,邀请农学专业的学生规划庭院经济......

  文明在行动,示范要先行。艾尼·艾海提是朱智伟的结亲户,他带头响应朱智伟的号召,主动让朱智伟联系装修公司,帮助他购买沙发、高低床等家具,他把房子装修成了现代风格。房子“变身”了,院子还是老样子,为了让院子也美起来,朱智伟帮他规划庭院,与他一起搭葡萄架、砌花园。

  坐在窗明几净的客厅里,艾尼激动地说:“我们家现在就和电视上看到的一样,两个孩子睡觉有高低床,学习有书桌了。”

  作为文明引导“宣传员”,朱智伟真正把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给村民,把文明的理念植根于村民心中。

  当好脱贫攻坚“引导员”

  扶贫先扶志。阿曼古丽·巴拉提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一直认为自己是家里的负担,对生活越来越没有信心。朱智伟得知情况后,经常到家里去开导她,引导她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并鼓励她走出家门,外出就业。朱智伟多方打听,跑办协调,在轧花厂为她找到了一份工作,月收入2000元。

  每当谈起朱智伟,阿曼古丽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如今我成为一名产业工人,我比有的健康人赚得还多,为了方便上班,我购买了电动车,现在家人支持我,邻居也不小瞧我了。”

  贫困户阿布都热依木·阿布都外力在春耕生产时节还不知道要种啥,每年种小麦效益不好,除去成本,一亩地挣200块钱。在入户走访中,阿布都热依木向朱智伟说起了家里的情况,朱智伟听后,立即帮着盘算起来。他说:“孜然生长周期短、用水量少、投资成本低,而且适合在前茬种植小麦的地里种植,主要是效益不错,一亩地能收入2000元。”

  在朱智伟的指导下,阿布都热依木种了4亩孜然,7月份收下来,一共收入8000元,实现了增收。

  平凡之中树形象,执著之中见实效。一年多来,朱智伟走遍了库热木托格拉克村的角角落落,为村民解决各类困难诉求,温暖了村民的心,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也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村民身边的“百事通”

  记喀什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驻疏附县站敏乡吾斯塘博依村工作队员周元龙

  “要想百姓把你当家人,你先要把百姓当亲人,把百姓的事放心上。”这是喀什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驻疏附县站敏乡吾斯塘博依村工作队员周元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今年驻村以来,他迅速融入基层,以做好群众工作为己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说起周元龙,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夸他是暖心的“好巴郎”。

  为民解困的“好巴郎”

  如何解决群众的困难诉求,周元龙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里写满了答案。翻开他的民情日记本,里面记满了群众反映的各种困难诉求。贫困户阿不来提·麦麦提的院子硬化还差300块砖、吐拉洪·吐尔逊家需要联系一台收割机进行小麦夏收、吐荪古丽家里的线路已经修好,能正常照明......

  村民阿依提拉古丽·吐尔迪骑电动车送孩子上学途中,被三轮摩托车撞倒了,而肇事车主却逃离现场,这一幕恰巧被正在走访的周元龙看到了,他赶忙冲到事发现场,扶起了阿依提拉古丽和孩子,查看都没有受伤后,他立即骑上电动车,追上肇事的三轮摩托车,对车主进行了批评教育,车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主动向阿提拉古丽赔礼道歉,并赔付了电动车维修费。

  在老乡眼里,周元龙是一个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的热心人,是村里排忧解难的大管家。“我们只要有困难找到周元龙,他都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从不推辞。”村民吐逊江·吾守尔说道。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一句话道出了周元龙一心为民的真情,道出了群众对周元龙工作的赞许。驻村以来,周元龙通过认真走访,详细记录全村275户家庭的需求困难,解决困难诉求30余件,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夜校培训的“好老师”

  “你想在夜校课堂上学什么内容?”“你觉得加强互动交流是不是对提升普通话水平更有帮助?”这是周云龙在入户走访,征求村民对农牧民夜校的需求和意见。

  村里农牧民夜校开办后,细心的周元龙发现,课堂上村民只是聆听,用普通话互动交流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为此,周元龙不断改进上课模式,并对学员进行分类指导,坚持村民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对外出务工人员强化口语交流,并将脱贫攻坚、村规民约、日常用语以唱红歌、情景对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现,激发了群众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习效果。

  村民阿皮孜古丽·麦麦提现在是一家服装公司的员工,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她说:“是夜校学习让我有了就业的机会。”年初,阿皮孜古丽进厂面试时,因为不会说普通话与工作失之交臂。周元龙得知她的情况后动员她参加农牧民夜校学习,并抽出时间为她单独辅导,强化普通话练习。经过4个月的努力学习,阿皮孜古丽顺利通过面试,找到了现在这份工作。目前,农牧民夜校已培训40多期、1100多人次,学员的普通话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大部分学员都能用普通话介绍自己。

  助民增收的“好帮手”

  吾斯塘博依村村民家的庭院面积都比较大,但利用率不高,大多数村民守着空院子买菜吃。为改变这种现状,周元龙和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帮助农户平整闲置土地,指导农户种植蔬菜、栽种果树、修建棚圈。对一些没有能力自行建设庭院的贫困户,周元龙就发动志愿服务队、村民互助小组帮忙修建。

  “这是刚从院子里摘的西红柿,你一定要尝尝。”阿卜杜克热木江院子里的西红柿熟了,他挑最红的摘了送到工作队,一定要让周元龙尝尝。阿卜杜克热木江自小体弱多病,开春时节,正是周元龙带领志愿服务队帮助他家拆了土墙,平整了庭院,种上了蔬菜。

  “我家的庭院很大,一直荒着,我也干不了重活儿,是周元龙让我家的庭院变了样,今年我再也不用花钱买菜吃了。”阿卜杜克热木江感激地说。

  “现在,家家户户院子里都种上了蔬菜、水果,养起了鸡,大家不但不用买菜吃了,还能把家里的蔬菜水果拿到集市上去卖,依靠庭院经济,每户可增收5000元。”村党支部书记玉苏普·托合提高兴地说。

  “群众工作无小事,既然在这里驻村,就要用心接纳群众,用情感化群众,视农户为亲人,吃的农家饭、干的农家活、睡的农家床,这样才能把党的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周元龙乐呵呵地说。

  先锋村的“先锋队员”

  记自治区质监局驻民丰县尼雅乡先锋村工作队员米日阿依

  米日阿依是自治区质监局驻民丰县尼雅乡先锋村工作队员,她常说:“来到先锋村,就要争当‘先锋队员’,要把群众的事做实做细,做出个样子来。”去年驻村以来,米日阿依主动走进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用真诚和真心赢得村民的一致好评。

  为民解忧的“好干部”

  24岁的阿力木江·吾不力是个孤儿,长期患病,最近病情突然加重,这让米日阿依万分着急,她立即联系车辆将阿力木江送往民丰县人民医院,让他得到了及时救治。

  米日阿依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艾合买提·加马力汇报,联系派出单位,动员驻村力量,为阿力木江筹集善款4000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住院期间,米日阿依多次到医院看望,并鼓励道:“你要积极配合治疗,要有信心,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解决......”在米日阿依的关心和帮助下,阿力木江病情慢慢好了起来。

  “谢谢姐姐,是你的关心与鼓励,让我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这是阿力木江出院后写给米日阿依的感谢信。

  驻村以来,米日阿依只要了解到村里谁家有困难,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帮助。村民麦热姆妮萨罕·喀迪尔今年60多岁了,患有哮喘病,老伴去世得早,儿子不在身边。米日阿依担心老人哮喘病发作时无人照料,就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存到了麦热姆妮萨罕的手机里,怕老人眼花看不清,又用大大的字把号码写在了墙上,并嘱咐有什么事要及时跟她联系。

  麦热姆妮萨罕见到工作队长艾合买提,热泪盈眶地说:“感谢党,感谢你们,给我送来这么好的一个女儿。”

  米日阿依常说:“老乡是最纯朴最可爱的人,你把他们当亲人,他们会把你当家人;你把他们放在心里,他们心里可能只有你了。”驻村以来,她累计帮助村民解决困难诉求21件。

  提升素质的“好老师”

  “您好,我是来应聘的。”“你想干什么工作?”......

  这是村民正在农牧民夜校练习情景对话。每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堂上,米日阿依都坚持给村民们教几句最实用的句子。

  米日阿依普通话水平高,驻村第三天,她就主动申请担起了农牧民夜校辅导老师的重任,如何教好这些“学生”,她可是下了一番功夫。她按照“需求导向、分类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合理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和月度教学安排,从最简单的字词入手,采取村民最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依托村里远程教育平台功能齐全的优势,采取观看视频、学习专题培训课程、学唱红歌等方式,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她还利用自身法学专业优势,结合教学内容,以身边人身边事为例现身说法。

  “我们都喜欢上米老师的课,她不光教我们学习普通话,还给我们宣讲法律知识,等学好了普通话,外出务工就方便多了。”村民居玛·库尔班开心地说。

  现在,村民的普通话水平、法律意识等都有了明显提升, 80%的村民们可以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流。

  调解纠纷的“小法官”

  “我的邻居帕提古丽和婆婆闹别扭,又回娘家了。”村民热孜亚汗·麦麦提一大早就跑来找米日阿依。

  原来,帕提古丽和婆婆海里且木汗一起住,婆婆经常干涉小两口的生活,导致她和丈夫经常吵架,已经到了闹离婚的地步。米日阿依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到海里且木汗家,一进门就拉着手唠家常:“大娘,我在这驻村,孩子都是婆婆帮我带,照顾一家老小,当婆婆真不容易......”海里且木汗一看找到了知心人,一股脑儿把自己的辛苦和与媳妇之间的矛盾都说了出来。顺着海里且木汗的话,米日阿依结合开展的“妇女素质提升工程”和“热爱生活、真爱婚姻、共创幸福家庭”活动,从婆媳关系和稳定婚姻入手,耐心细致地做着思想工作,让海里且木汗在心里慢慢接纳了儿媳。

  “姐姐,幸亏有你,是你挽救了我的婚姻和孩子,现在婆婆对我很好,不再干涉我们的生活了,丈夫对我态度也有了很大转变,我们一家过得很幸福!”每当帕提古丽见到米日阿依就紧紧地抱着她说道。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米日阿依始终牢记使命,她常说:“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为村民做的一件件小事,都让村民对生活充满信心,家庭更加幸福,对未来充满希望。只要造福于村民,哪怕再苦再累,我都无怨无悔。”

  来源 | 新疆访惠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