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此,在相声历史上,虽然侯宝林在艺术造诣上不敢说最高,但论对整个行业的贡献,真正站在巅峰的只有张寿臣和侯宝林两人而已。当然,有点文字功底的人说话都不会直接点题的,一般都有你品,你细品的过程,细品高晓松的文字,虽然是擦着“肖战227事件”的边缘说的,但同时也点破了一个演艺界的真理,明星和腕儿的区别。

一个主要写相声行业的人一般是不会关注流量明星花边的,但关于所谓“肖战227事件”的文章太多了,偶然也能刷到好几个,这中间有叫撞天屈的,有落井下石的,还有隔岸观火的,反正挺热闹。不知道该事件的读者可以搜一下,满网都是。

但是,众多的评论文章要不就是泛泛其谈,要不就是匆忙站队,基本没有几个有建设性有水平的评论出现,直到刷到高晓松的一篇文字。

当然,有点文字功底的人说话都不会直接点题的,一般都有你品,你细品的过程,细品高晓松的文字,虽然是擦着“肖战227事件”的边缘说的,但同时也点破了一个演艺界的真理,明星和腕儿的区别。

晓松说,腕儿心中有江湖,明星心中只有粉丝。虽然有些绝对,但基本上符合现在绝大多数明星和腕儿的现实,一语点破“肖战227事件”的本质,粉圈文化对演艺江湖的危害。

笔者是相声领域的作者,就以相声行业一正一反两个例子展开聊一下“明星和角儿”的话题,相声界,还是说“角儿”合适。

先说一个正面的,侯宝林大师。

在相声艺人里,侯宝林出身算最差那一档的,连亲生父母都不知道姓什么。但侯宝林凭借个人努力成角儿之后却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江湖。

同行戴少甫去世,侯宝林舞台下跪为他募捐。这算同行之间守望相助的基本操作。

解放后,不识字的侯宝林不仅参与领导了相声改革,还开始拿起笔学习文化整理研究相声艺术,这种事情没人要求他一个文盲去做,是他自己主动为之 。

改革开放以后,侯宝林的声望更高,在曲艺界没人能和他相比,连三叔马三立和他说话都以“请教”为名,但侯宝林从来对马三立都是执师侄礼。

在侯宝林的领导和带领下,相声行业从解放后险些被取缔的行业逐渐成长为曲艺界的领头羊,晚年他主动归隐研究相声艺术,著作等身。

因此,在相声历史上,虽然侯宝林在艺术造诣上不敢说最高,但论对整个行业的贡献,真正站在巅峰的只有张寿臣和侯宝林两人而已。

现如今,所有相声演员都是站在了张寿臣和侯宝林打下的基础上,张侯二位就是相声界最大的角儿。

有正面的就有反面的。

现在的相声行业,别说团结了,行业内部各种“仇恨论”横行,“说相声的盼死同行”这种话也有人说得出口,居然还有追随者。这就是高晓松说的“明星眼里只有粉丝”。我红是我自己的,哪管行业如何。

这样的所谓相声明星,充其量只是明星,永远不能成为行业的角儿。

有人开头,就有人发挥。只是没想到,你做初一,做十五的却是自己徒弟。这种“同行仇恨论”发酵以后,反而逐渐成了引火烧身。连同一个相声团体内部都开始拉仇恨,于是相关徒弟不得不发表一篇不痛不痒的“反毒唯”宣言。真是拉仇恨最后拉到了自己头上。

人的境界是不同的,有的人当艺人是爱这个艺术,有的人是为了挣钱。有的人红了想着带动行业,有的人没红的时候骂同行不给他机会,红了又骂别人蹭他热度,反正里里外外都成了同行的错,让人哭笑不得。

境界不同,不可强求,但吃瓜群众还是要擦亮双眼。捧角儿,捧的只是艺术,不要把做人和艺术混为一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