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接触过不少猝死在出差路上的案例,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在病发前几天多有肩疼或腹痛(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疼痛放射至左肩、上腹等部位所致)的情况,此时如果注意休息则可以慢慢缓解。猝死爆发后的急救时间弥足珍贵——只有不到10分钟,抢救猝死患者时应立即对其心前区(左胸前乳头部位)进行有力的拳击,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而后是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求救):将患者平卧(手臂伸直),施救者手掌叠放后,手掌跟部置于患者胸骨中点处垂直下压(一分钟不低于100次),胸廓下压幅度应大于5厘米。

一位在北京媒体圈小有名气的副主编下班回家突然昏倒在站台上,多名热心的乘客施以援手,然而他最终还是没能醒过来。其实类似的事件我倒是见怪不怪了,此前广州和浙江亦有两起见诸报端,其中一位是好打篮球的青年,还有一位是我的同行。

怎么说没就没了……

看过相关报道的朋友不难发现,上述三位不幸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本来好端端的,说没就没了!

没错,说没就没,这就是猝死!

追踪猝死的诱因,很大一部分是心源性的,也就是说突然的心脏停跳导致生命的逝去。当然也有长时间伏案打游戏或坐长途车的人,猛一起身后因为下肢静脉血栓而导致肺栓塞,最后引发了猝死。总之,不论是哪种猝死,都是名副其实的“猝不及防”!

我国每天至少猝死1000人!也许你不相信,但是数据统计的确如此。

在很多人看来,严重的心脏病应该是老年人的专利,不应该发生在中青年人身上。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观点也要更新一下了。年轻人不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日趋常态化,常被诸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一早盯上,由此引发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生率持续走高,同时,也正日趋低龄化。

“猝死”带走了多少青壮年?导致猝死的几大恶习,千万要注意

年轻的本钱不抗花!

年轻人认为“年轻就是本钱,折腾点没所谓”,这显然是不对的!

诸多研究显示:冠状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管老化等症状最早在20岁即可出现,而且其中70%以上的粥样硬化斑块为进展型。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其发展,就极易发生斑块出血、血栓形成等更严重的结果,最终引起青壮年猝死或诱发心肌梗死。

2007~2009年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发病监测数据显示:2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较之以往明显上升。在所有因急性冠心病发作而死亡的患者人群中,年龄处于25~44岁之间的中青年患者院外死亡的比例更高。可见年轻绝不是远离死亡的保护伞!

我在临床中遇到的心源性猝死(特别是中青年人)患者,其生前大多存在基础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等。再者就是生活习惯的问题,如文中这位媒体副主编,其朋友就诉说他平时工作很拼,常年熬夜加班,饮食也非常不规律,很显然这些都是诱发他最后猝死的重要原因。

年轻甚至更危险!

最近几年来门诊找我看心肌梗死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说出来很多人不以为意,而这恰恰是我所担忧的——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比老年人更危险!

年轻人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心脏结构的特殊性有别于老年人,年轻人心肌梗死的症状、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预后)与老年人也不一样。年轻人突发心梗时,不像老年人会出现明显的胸部疼痛、恶心、呕吐、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双眼发黑等症状,所以极容易被忽视。

多数患冠心病的年轻人的冠状动脉病变较轻,冠脉狭窄也不是特别严重。但是,斑块多数是不稳定的软斑块,极容易破裂或产生裂纹,引起急性血栓形成。同时,因为年轻人的冠脉病变相对较轻,较之老年人明显缺乏心肌缺血预适应和侧支循环,因此一旦发生心肌梗死往往更为严重。

“猝死”带走了多少青壮年?导致猝死的几大恶习,千万要注意

猝死前有哪些蛛丝马迹?

有些猝死真的就是“夺命没商量”,而有些猝死事发之前会留下蛛丝马迹。

猝死者在病发前数天甚至数月,即可能出现胸闷、气促、疲惫、心悸和肩膀疼等不典型症状。有的人活动剧烈时会伴有心慌、气短,以前没有胃病的老年人也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我接触过不少猝死在出差路上的案例,调查发现这些患者在病发前几天多有肩疼或腹痛(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疼痛放射至左肩、上腹等部位所致)的情况,此时如果注意休息则可以慢慢缓解。

“胸痛”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表征。这种痛往往“闷闷的”或有沉重感,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根本说不清到底哪疼。假如出现“针扎般”的刺痛或者“按着才疼”,则病情多半跟心脏关系不大。

心梗不典型症状

嗓子痛:嗓子未发炎,疼痛突然或发紧、发干,伴有心慌、胸闷、出汗等表现,患者本人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

上腹痛:疼痛剧烈,用手按压时疼痛没有加重或减轻,同时伴有胸闷憋气、心慌、出汗、口唇青紫,患者本人有心脏病病史。

牙痛:说不清哪颗牙痛,牙龈无红肿,无牙齿叩痛,伴有胸闷憋气、心前区不适、心慌、出汗、面色改变等。

其他症状:颈痛、咽痛、上肢痛,不明原因的晕厥、休克等。

“猝死”带走了多少青壮年?导致猝死的几大恶习,千万要注意

猝死急救有何高招?

猝死爆发后的急救时间弥足珍贵——只有不到10分钟,抢救猝死患者时应立即对其心前区(左胸前乳头部位)进行有力的拳击,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而后是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求救):将患者平卧(手臂伸直),施救者手掌叠放后,手掌跟部置于患者胸骨中点处垂直下压(一分钟不低于100次),胸廓下压幅度应大于5厘米。每按压30次,给予患者人工呼吸2次。反复进行以上抢救动作,直至医务人员到来。

如果忙碌不能避免,那就杜绝“恶习”

有权威杂志总结出导致猝死的几大恶习,在我看来其警示作用还是很到位的,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如不能吃太咸、戒烟少酒、切忌暴饮暴食等,还包括以下几点:

久坐不动:朋友们经常开玩笑说坐以待病、坐以待毙,若是从医学角度来解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久坐可能会导致体内血液黏度升高、血液循环减缓。所以大家上班时应当经常起身走动,上个洗手间或接杯茶水,伸伸胳膊扭扭腰也是不错的选择。

大量喝酒:酒精能让心率明显加快、血压升高,长期酗酒还会破坏心肌,并最终导致心脏衰竭,因此将这种行为比喻成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恰如其分。所以为了健康,我们也要尽量保证文明的饭桌文化,喝酒最好点到为止不要贪杯。

心情抑郁:坏情绪是“万恶之源”。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整天郁郁寡欢不仅影响睡眠质量,工作效率也会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心脏因为得不到适度的休息,而影响正常的血压和心率。

用力解大便:该行为固然可以使人从“静态”中一下解脱出来,但是这一瞬间内血压会迅速升高。特别是对那些糖尿病患者、老年人、习惯久坐者、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心脏病史的人,这种突然发力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聊一聊

很多人会疑问:猝死的不幸者到底是累倒的还是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病?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而且应当这样回答:猝死不是一种病,是一个“结果”。更准确地解释是——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对心脑血管长期造成的损害是“病因”,过度劳累是“导火索”,猝死是“结局”。

如何扭转这个结局呢?那就要求大家平时注意及时休息和缓解精神压力,按时体检,防止产生高血压、高血脂和基础心脏病等,身体正常运转了,也就远离猝死了。

来源:别让你的血管比你老/汪芳著.—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8.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