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许多地区,在小麦灌浆期田间出现连片的枯死,而且发生面积越来越大,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经过专家鉴定,这是小麦的全蚀病的危害造成的。

小麦连片死,减产很严重?原因查明,错在播种

全蚀病田间发生情况

一、全蚀病主要特点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产上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茎基部,当小麦出苗以后,全蚀病菌通过根系侵染。开始植株症状不明显,当小麦拔节以后,地下部分茎逐渐变黑,根系开始逐渐腐烂。小麦抽穗以后,根系很快腐烂死亡,致使全株在两三天内变黄干枯。发病较轻时,田间出现点片状枯死,危害严重时造成田间大面积死亡。

它是一种典型的根病,病菌只侵染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的1~2节处。幼苗发病后,植株矮化,下位黄叶多,分蘖减少,类似干旱缺肥状,初生根(种子根)和根茎变成灰黑色,重病株的次生根也局部变黑,严重时造成全株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抽穗灌浆期病株出现“白穗”,病根变黑,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易于拔起,但不易倒伏,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这是成株期所特有的症状。小麦全蚀病也可随水流传播,多雨,高温,地势低洼,麦田发病重。早播、冬春低温、成熟期受干热风侵害以及土质疏松、瘠薄、碱性、有机质少,缺磷、缺氮的麦田发病严重。

小麦连片死,减产很严重?原因查明,错在播种

全蚀病根部发病症状

小麦连片死,减产很严重?原因查明,错在播种

枯死植株根部症状

二、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通过土壤、种子、秸秆传播。此病在土壤中存活一年以上,以苗期侵害为主。因此,在防治时要从苗期进行预防。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药剂拌种。

播种前,可用12.5%硅噻菌胺悬浮种衣剂,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等药剂,按照药种比1:200-300比例拌种,拌种后在阴凉处晾干,然后播种,即可有效防治全蚀病的发生,效果十分突出。

此外,茎基腐病、纹枯病、赤霉病等通过土传或种传的病害发生较重的。在种子处理上,推荐选用6%戊唑醇+70%吡虫啉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用22.6%噻虫嗪+2.2%咯菌腈+2.2%苯醚甲环唑拌种,实现对土传、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一包多防”与“一拌多效”。药剂拌种的操作规则为:先拌杀虫剂,闷种晾干后再拌杀菌剂;先拌乳剂,待吸收晾干后再拌粉剂,拌种要随拌随用,不宜久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