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暨“书香上海”上海周,将于15日起在上海展览中心主会场以及100个分会场开启。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昨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其实,市民始终有着培养自身阅读习惯的自觉性。书展,只是使得原本就存在着的良好阅读习惯,变得集中、可见。”这也是上海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的初衷——让节庆引领、倡导的美好,成为市民百姓的日常。

  图说: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在多年倡导全民阅读的氛围中,在传统文化复苏、文艺青年骤增的时代,静心阅读慢下来的呼声日盛。文字承载的文明与文化,转化成一本本书,再从书,生发出作者签售、名人朗读、亲子悦读、作家对谈,甚而写作大赛等各类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以至于书展的会场超过2万平方米,也不够用。因而,延伸到今年100个分会场的规模,其中78家是实体书店。来自各地的出版人,到上海书展来“感受读者热情”,成为他们的“年度习俗”。读者对阅读的高度热情——在那么热的天,拖家带口、三五成群,不分白天黑夜都来书展兜一圈,买一圈,使得场馆内外都热烘烘。

  图说:到上海书展来感受读者的“热情” 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摄

  各地出版人总是能在上海书展获得高度的成就感。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把上海书展当做新晋员工的“洗礼”。他认为,在各路网络媒体靠着资本的力量唱衰纸质媒体的环境里,出版人可以在上海书展上“汲取精神力量”。每年进入中华书局的新人,其首当其冲的历练,就是到上海书展来做导购员——直面热爱纸质书的上海市民。“在上海书展上,能看到全中国最著名的出版人,就在读者中走来走去。读者未必认识他们,但是出版人之间每年一度的重逢——发觉老友依然站在出版第一线岿然不动,还真让人感动!”徐炯感叹。虽然,在15年前,上海书展还被称为“上海书市”之际,其承担的功能,更多的是全国各地出版社,每年在上海与业内人士分享一下年度出版计划,并签订订货合同,“但是随着出版社越过书店直接与读者见面的‘上海书展’确立,以及出版行业进入互联网状态后,365天里出版社和个人都能随时交易,每年一度的业内订货会显得远没有以往必要,但是出版人保留了直面读者,且每年一度与同行叙旧的习惯。”

  图说:各地出版人总是能在上海书展获得高度的成就感 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上海书展向来注重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最终触发的是读者阅读面被不断拓展。徐炯介绍道,今年书展中的原版图书会比往年更加丰富。外文书店、中图上海分公司等单位会亮出品类更加丰富的文艺生活书籍。上海的读者更爱思索。当英文绘本风行之际,中英文俱佳的妈妈们就提问:“为何优秀的英文绘本在翻译成中文时,不能以双语的方式呈现呢?”这一类促进出版行业发展的建议,经常可以在书展里听到。

  图说:读者在分享会上谈体会 资料图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 摄

  书展的“溢出效应”也显而易见,让城市文化发展更加多样,惠及市民百姓。例如,2011年由市作协倡导发起的上海国际文学周,选址思南公馆,在书展期间举行世界各国文学名家的对谈活动。随后,无论是主办方还是读者听众,都觉得每年仅一周的活动远远不够尽兴。于是,思南读书会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了起来,如今成为作家与市民互动的最知名平台——今年起,国际文学周还从黄浦区拓展到了虹口区。书展,还是实体书店回暖的推手。据悉,实体书店的经营状况在2012年跌到谷底,市新闻出版局意识到公共阅读空间的面积减少不利于市民精神生活,于是提出投入500万元扶持实体书店——虽然这个数额并不高,但是释放出了助推实体书店前行的信号。2013年,上海书展首次出现了“品牌实体书店街”;2016年的书展上,“超级书店论坛”升格为“实体书店创新发展年会”。在上海启动实体书店扶持计划不久,全国实体书店都不同程度地复苏,日前传来北京为扶持实体书店斥资5000万元的消息……书展,让更多的人关心起城市文化空间的存续、拓展与升级。

  图说:思南读书会活动 杨建正 摄

  上海书展,是由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市民共同描摹、塑造的。有怎样的城市和读者,就有怎样的书展。反过来,有怎样的书展,就会留给市民和城市怎样的精神启迪。徐炯认同“钟摆效应”,“人的根本需求,总是会回归的——健康就是人的根本需求。”健康的概念,不仅限于锻炼身体,还包括心理平衡、精神丰富。

  人们已经从随性吃喝、任性玩乐的阶段,进阶到无论男女老少都关心健身,几乎每人都在计算每天走了几万步;迟早,每人还会在朋友圈刷阅读书本的数量以及排行。(新民晚报记者 朱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