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读[hòu],海生节肢动物。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或者进化、或者灭绝,而惟独只有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它与三叶虫 (现在只有化石)一样古老。

每当春夏季鲎的繁殖季节,雌雄一旦结为夫妻,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常驮着瘦小的丈夫蹒跚而行。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享“海底鸳鸯”之美称。

鲎在数亿年前出现并能够繁衍不衰,一方面是鲎自身的繁殖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因鲎肉的口感较差,而且食用后容易发生机体过敏和中毒性休克等,由于鲎具有的特殊生理毒理性质,一直以来极少被人们捕杀。然而近些年来,因有些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吃鲎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性,一些小商贩在其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进行盲目炒作和蓄意误导,致使这种古生物鲎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这种滥捕滥杀东方鲎和对食用者生命安危于不顾的行为,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海中的鲎,总是一雄一雌生活在一起,雄鲎总是伏在雌鲎的背上。

古时,赵庄有一个姑娘,生得相当绝色,一心想找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离赵庄不远有个李庄,村中有个崩口仔听说赵庄有这样的美女,便朝思暮想,爱得如醉如痴,于是偷偷央媒婆给他做媒。在广东话,崩口(发音:bang1 hau2)是裂唇。

媒婆怕姑娘会嫌他崩口,不答应帮他说媒,他百般哀求,要媒婆为他想法子,媒婆推不过,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媒婆来到姑娘家里,把崩口仔说成了俊俏郎君,并收买姑娘的父母。姑娘半信半疑,很想见见郎君面,但过去风俗,夫妻只有在新婚之夜才相见的。没办法,加上父母在旁怂恿,她只好答应了婚事。

婚事一答应,崩口仔就择了八月十五这日与姑娘成婚。

洞房花烛夜,新郎揭开新娘蒙在头上的纱布,新娘羞答答地抬起头来,不看犹可,一看,不由大吃一惊,原来这个所谓俊俏郎君是个崩口仔,新娘方知上当,马上夺门而出,向外飞跑出去。

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光,新娘在前面跑,新郎在后面追。看看走到海边了,新郎知道新娘要投海了,急忙在海岸边解下一条小船,脱件衣裳包在头上,扮起渔夫佬来了。姑娘来到海边,看见一条渡船撑了过来,就招呼船夫,搭她离开这里。船夫答应一声,让她上船。

姑娘到了船上,才松了口气,望着晴空中的明月,唱道:“八月十五是中秋,离开崩口有风流!”

新郎暗暗发笑,撑着篙,搭了一句:“八月十五月圆圆,好人无落崩口船。”

新娘大吃一惊,才看清船夫是崩口仔扮的,哭着说:“我死也无嫁你崩口仔”说完,猛地跳入海中。

新郎好伤心,也大叫一声:“等等我!”跟着跳入海中,正好伏在新娘背上。

第二天,村上的人们发现海上浮着一个东西,于是把它捞起来。一看,原来是新郎新娘变成的一对鲎,鲎壳上还有一些人头发。

直到现在,雄鲎都还是骑在雌鲎背上,看它那样子,还真的怕雌鲎跑了。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