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10月28日,伴随着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和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三校京剧教师联合演出的经典剧目《龙凤呈祥》完美落幕,此次京津冀艺术教学汇报交流演出圆满收官。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京剧系和地方戲曲系学生全程观摩,切实促进了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

2016年10月28日,伴随着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和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三校京剧教师联合演出的经典剧目《龙凤呈祥》完美落幕,此次京津冀艺术教学汇报交流演出圆满收官。历时14天,演出12场,涉及音乐、京剧、评剧、河北梆子4个专业方向,参加演出师生超过1000人次,观众超过5000人次,来自兄弟院校观摩的领导、教师和研讨会点评专家超过200人次,总计20所院校。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京剧系和地方戲曲系学生全程观摩,切实促进了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 在演出开始前,进行了由本次参演的三地四校的领导互授表彰奖牌的仪式,以此纪念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成立以后的首次展演活动圆满成功!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作了关于艺术职业教育的精彩发言,再次点明了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之后,三校合作的京剧全本《龙凤呈祥》在大家的期盼中开演。笔者也借演出之际,见缝插针地采访了三地四校几位历尽劳碌、稍有余暇的领导与老师们。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刘侗: 协同发展联盟对戏曲教育意义重大 2015年12月18日,京津冀三地四校,即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天津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天津艺校)、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河北艺校)、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以下简称石家庄艺校)一道成立了“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四校签署协议、成立项目,项目之一就包括了戏曲艺术教学的交流。此前北戏带着2015年的教学成果到天津艺校进行交流演出,包括北戏金牌舞剧《夕照》和《中华美德故事会》系列短剧,而天津艺校同时带领评剧学生到北戏展演评剧。 2016年,三地四校按照发展联盟的整体部署,继续推进艺术教学的交流与汇报演出的呈现。在戏曲教学方面,自2016年10月19日至10月28日,北戏少儿戏剧场为三地四校的师生与社会观众奉上10场戏曲专场演出。剧种涉及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形式涵盖学生专场、教师专场、师生同台三种;多场演出的剧组成员,横跨四校。可以说,此次交流汇演在艺术教育界反响空前,体现了中共中央有关职业教育政策与指示,也得到了文化部行业指导委员会与中国职业艺术教育协会的高度重视。 在少儿戏剧场演出过程中,河北、天津学校的领导、老师均抽出宝贵的时间前来观摩。在四校之外,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的校长,带领京剧系和音乐系几十人次的老师专程来观摩此次汇演。 “我们这个交流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就是在演出之后,请各艺术门类的专家对演出作精准深刻的点评,指出每场演出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他们的意见成为学院今后教学的宝贵经验。”刘侗院长说,“各所院校都非常重视专家点评这个环节,今后我们还要专门将这些专家的意见,以及此次整个演出的剧目介绍、演员介绍汇集成册,以图书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并将演出内容刻成光盘作为教学资料。之后,我们要将书和光盘发到各院校的师生手中。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很好的参考标准。” 事实上,“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的意义就在于打破原来各院校教学的障壁,院校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切磋,一起促进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每所院校的教学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来到这个平台,大家有了互通有无的机会。 另外,戏曲艺术教学的教材与教法均有自己的瓶颈,教材需要继续统一、规范。教法上由于戏曲艺术的特殊性,须有多年舞台实践积累的戏曲演员担当,但这样的演员也得在师范教学的理念上完善自我,才能胜任戏曲艺术的教学工作。再从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的角度讲,仅仅依靠课堂的教学来提高学生艺术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舞台是戏曲演员的依归,舞台实践则是通往戏曲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从事多年戏曲创作、剧本创作工作的刘侗院长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会在采访中特别强调:“三地四校的教学联合汇演是一个深远、持续的活动,不是这次演出完就结束了。在未来,‘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还将在戏曲艺术教学中发挥它更为积极的作用。”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许翠:汇演剧目行当齐全,全方位展示教学成果 北戏副院长许翠告诉笔者,此次联合汇演,北戏在戏曲方面的演出由京剧系与地方戏曲系承担排演任务。其中地方戏曲包括河北梆子折子戏专场,上演的有《时迁偷鸡》和《杜十娘》,两出戏饰演的学生均曾在全国技能大赛斩获过荣誉;另外还有《卖水》《平贵别窑》和《狮子楼》三出戏,参与演出的学生也都是校内顶尖水准。“之所以选择这几出戏排演,一个是考虑行当齐全,再一个是想把梆子的唱念做舞都表现出来。”许副院长说到选择剧目的初衷。 北戏上演的评剧是白派名剧《秦香莲》,这是一出行当齐全的经典剧目,囊括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花脸,特别能够展现学院评剧的教学水平。《秦香莲》在演出结束后也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 北戏京剧系上演的折子戏分为学生与老师两个专场。学生专场包括了武旦经典剧目《扈家庄》,花旦戏《豆汁记》,由许副院长亲授,戏中还有小生和丑角的演绎,亦谓三小戏;《坐宫》是经典的青衣老生戏;最后一出折子戏《一箭仇》乃学院教学剧目必教的经典武生戏。老师专场包括:武丑、武旦戏《小放牛》,以及程派青衣戏《三娘教子》、梅派青衣戏《祭塔》和武生戏《小商河》。“老师专场折子戏主要展现的就是经典教学剧目的规范性。最后一场《龙凤呈祥》,是三校联合汇演,班底则来自北戏。”许副院长说,“所以此次汇演北戏实际上排演了五场戏——河北梆子学生折子戏专场、评剧学生全本《秦香莲》、京剧系学生折子戏专场、京剧系教师折子戏专场和汇演的《龙凤呈祥》。在折子戏的选择、剧目的选择上我们的原则就是唱念做舞、行当齐全地展示我们的老师与学生。”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京剧系主任李青:联合汇演,师生有成长、有收获 京剧系上演的三场演出不仅行当齐全,而且场场精彩,演出效果不同凡响。北戏京剧系主任李青说,京剧系师生在排练时付出了很多,参演的学生三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都有,学院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阶段安排不同的剧目。例如《一箭仇》的演员就是六年级学武生的学生,将前5年所学的基本功完全展示出来,塑造戏中人物,演出的观赏性很高。 另外演出的一个难点就是跨年级的组合。为了让各年级的学生都有登台锻炼的机会,我们京剧系的老师抓住每一个可以让学生上台演出的可能。高年级的帶着低年级的排演,老师随时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李主任管这个叫“感受”与“感觉”——感受是学生们多登台感受舞台的气氛,感觉是感受的同时找到演出的感觉、找到演出的节奏。 谈到与兄弟院校联合汇演,李主任说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以前学生们排演没有参照标准,现在有了这个平台,兄弟院校演出我们观摩,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比较,看到人家优越的地方我们学习,这就是互相弥补,共同进步。另外各个院校一起展演,也增加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不同院校的参与,增加了他们的演出压力,这些都是他们艺术成长中的一部分。同时,老师的教学神经也绷得比原来更紧了,这同样来自这个平台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李青老师在采访最后说道:“这样的联合汇演应该多举办一些,这一次是北戏坐主场,北戏的学生们在自家演出,将来我们还可以再次做客天津,或者去河北演出,到别人家里登台献艺,那感觉又不一样了。这些都是孩子们将来作为职业演员基本而又宝贵的艺术经历。” 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戏曲系主任齐林: 四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延伸到日常教学中 京津冀三地四校的交流汇演是天津艺术职业学院2016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学院在教学之余,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为汇报演出做了很多积极的准备工作。齐林主任说:“因为戏曲讲究‘一棵菜’的精神,我们在这次两台折子戏专场的演出中,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在舞台上的整体表现,从主演、兵将、龙套及乐队文武场,学院都加强重视,领导也对我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天津艺校戏曲系根据中专阶段有些男生出现倒仓问题,女生嗓音恢复较快的情况,注重因材施教,在两台专场折子戏演出中安排了《望儿楼》《林冲夜奔》《贵妃醉酒》《坐宫》《八大锤》等剧目。 近些年来很多传统艺术院校面临各种挑战。这次演出结束后,天津艺校戏曲系的全体师生收获很大。齐林主任看在眼里,感触颇深,并介绍说:天津艺校戏曲系学生近200名,在职教师不到20位,师资力量跟不上,不得不从专业院团外聘或返聘学院的退休教师。此次四所院校联合汇演,不仅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水平,亦是对师资力量的一种弥补。这类对戏曲教学大有裨益的院校之间的联合汇演,今后不仅应该继续下去,最好可以延伸到院校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在教材的规范、教法的标准上,大家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研讨、交流,在京剧艺术的教学中,编著成统一的最佳教程。将本是同根生的京剧传统艺术传承传播,发扬光大。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书记赵宗更: 协同发展联盟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目前,河北艺校在戏曲教学领域设置的两个专业为京剧与河北梆子。其中河北梆子专业乃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师资雄厚,例如戏剧系主任彭蕙蘅即河北梆子《孟姜女》的扮演者,曾获得过“梅花奖”第一名的成绩。《孟姜女》也是河北艺校此次联合汇演奉上的金牌剧目。此戏于2013年由河北艺校创排,遵循项目带动,教、学、演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学剧目,此戏这几年在河北与北京地区已经演出60多场,一批又一批的戏曲专业学生在演出实践中锻炼成长。 “这次来北戏演出,《孟姜女》从演员到服务人员有100来人,其中80%都是新人,可以说这回演出为孩子们积累了宝贵的舞台经验。”赵书记如数家珍般地说,“京剧专业学生也是一样,常在《孟姜女》中饰演群众演员,2015年我们京剧专业60余人,其中有43人考进了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曲学院等高等学府。这样的好成绩与学生平时的舞台实践有很大关系。学生们经常参加比赛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譬如这次我们学生表演的五台折子戏,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在谈到联盟成立后的感受时,赵书记显然感触良多、早已成竹在胸,不假思索地说,联盟的成立促进了校与校之间、师与师之间、生与生之间、戏与戏之间的全面交流。“我甚至让我们负责后勤的副校长来北戏观摩,因为我觉得北戏的后勤工作做得非常好,校园干净整洁,学校的教学井然有序。”采访最后赵书记还想特别说一声感谢,因为北戏在联盟成立之后和实际运作中付出很多,北戏的领导班子、教务处、后勤都做了很多的工作,所以赵书记借此良机也要向他们说一声“谢谢”! 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副校长刘治宗: 北戏给人回家般的温暖 2015年年底,石家庄艺校听说有机会参与成立“京津冀艺术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时,校方认为这个提议与时俱进,特别符合中共中央关于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精神指示。在提议付诸行动时,石家庄艺校也积极与其他三所院校接洽、配合。 “来到北戏演出,专家给我们提出的建议是非常宝贵的。”刘副校长说,“因为在地方上开办戏曲专业,阻力重重。无论从师资、生源,还是从地方的大环境来讲,我们学校一直面临着挑战。但我们始终坚守着戏曲教学这块阵地,并且想方设法给学生们寻找登台实践的机会。这次来北戏演出,对孩子来讲,就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另一方面,学生们来到北戏演出,在认真程度与积极性上明显高于平时在校内的演出。“孩子们的进步很明显,协同发展联盟的汇演,让他们在艺术水平上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谈到来北戏演出的感受,刘副校长首先想到的是北戏的领导、老师、学生都很亲切,到这里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原来提到北京,是全国的文化艺术中心,不免带着仰视的感觉。但来到北戏后,每一个人都让人觉得很温暖,兄弟院校有亲人一般的感觉,北戏给人回家般的温暖。 石家庄市艺术学校京剧科科长于冰:课堂展示耳目一新 于冰科长说,学校非常重视此次展演,在前期精心准备,认真排演,准备了折子戏《上天台》《扈家庄》《天霸拜山》,戏舞《袖韵》和“课堂展示”等不同节目,展现了学校教学的最高水平。例如《扈家庄》饰演扈三娘的小演员周梦慧,就是“小梅花”金奖的获得者。《天霸拜山》则由教师王兰奎与北戏教师王亮亮联合奉上。这两出戏均获得了在场观众与专家的一致好评。戏舞《袖韵》是石家庄艺校的原创经典,作品巧妙地将京剧的身法、水袖与古典舞合二为一,大有美轮美奂之感,这出作品多次登上央视春晚和戏曲春晚的舞台。除此之外,“课堂展示”也是学校汇演的亮点之一。 “此次参与京津冀艺术教学交流,除了想展示我们精心准备的剧目,也想让兄弟院校与专家了解我们的教学情况。”于科长介绍安排课堂展示的原因,“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老师重复地训练孩子们的基毯身把(即京剧的基本功、毯子功、身段功、把子功的简称),这是孩子们学习专业的基础,所以我们把孩子平时练功的过程从幕后搬到前台来,一方面想让孩子们重视基础训练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京剧的不易。” 于科长深深地感到,在汇演的过程中,学生们从思想到技艺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来北戏之前,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让这些孩子夯实了基础。另外从思想上讲,孩子们心里都有了一根弦,马上就要去北京演出了,要为河北和石家庄艺校增光,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让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来到北戏后,看到其他学校的学生都是一样地耐着辛苦与疼痛训练,同时看到其他学生的优点与长处,我们学校的学生便在开拓眼界与认识的前提下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韩旭)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