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吴豪强)连绵起伏的大、小凉山,是彝族人民赖以生生不息的怀抱。但这里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千百年来,凉山彝族人民与贫困抗争,向命运呐喊,然而“穷根”一直没有完全拔除。

为了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四川凉山彝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三峡集团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部署与要求,从2016年至今已累计援助16亿元支持凉山彝区脱贫攻坚。

为确保项目资金有效使用和精准落实,三峡集团抽调6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驻点凉山,他们扎根在凉山大地,与当地扶贫干部同吃、同住、同行、同劳动,这群年轻靓丽的身影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唐巍: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本文摄影:石佳

凉山州越西县大花村是彝族聚居的深度贫困村,村里的房子大多破败、年久失修,村民的家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三峡集团支持2000万元帮扶大花村修路建房,建设三峡新村。

“我们从事扶贫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逐步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唐巍说。

这位从三峡集团移民工作局(现移民工作办公室)抽调到凉山州扶贫开发局挂职并担任凉山州帮扶工作组组长的年轻人,文静帅气,话语不多。2018年,唐巍主动请缨到凉山彝区扶贫一线工作。

格衣扎且子一家是越西县大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一家有7口人,其中3人身患残疾——父亲偏瘫多年,生活不能自理,母亲也有重病,而他自己从小因小儿麻痹症,行走不便。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格衣扎且子每天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卖豆花,供孩子上学和补贴家用。唐巍长期关注格衣扎且子一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在精神上鼓励格衣扎且子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在物质上捐款捐物进行帮扶。2017年底,格衣扎且子一家同其他村民一起住进了三峡集团帮扶新建的安全住房,生活面貌一下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唐巍的扶贫工作日志里,有数千位“格衣扎且子”正在摆脱贫困,过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好日子。

“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身边,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不想理他。”唐巍的妻子彭艺双说。第二个孩子出生时,唐巍正在下乡途中,接到电话,他立马朝家里赶,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孩子出生6个多小时后他才赶到医院,抱着襁褓中的小宝宝,想到妻子一个人进产房时的种种委屈和磨难,他瞬间“泪崩”。然而,凉山州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泪崩”之后,他依然带着对家人新的牵挂奔赴扶贫一线,投入到紧张忙碌的扶贫工作中。

为帮扶凉山彝区精准脱贫,四川省派出了5700多名扶贫干部深入一线。唐巍说,他只是其中很平凡的一员,让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他投入扶贫工作的初心和使命。

马共强:脱贫致富不会一蹴而就,我们任重道远

提到麻风病,很多人都会心生恐惧,唯恐避之不及。

依沃瓦觉村是三峡集团帮扶凉山州昭觉县修建的麻风病人康复村。到底要不要去依沃瓦觉村现场察看扶项目?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小马哥”的马共强曾真的犹豫过。几经辗转,他跟着当地干部前去调研,麻着胆子跟着进了村。

当地的麻风病人常年居住在土坯房里。2019年,三峡集团捐赠资金174万元,帮助昭觉县依沃瓦觉村修建麻风病人康复村。目前,三峡集团援建的20户新房已基本建成,有些村民已乔迁新居。经过第一次实地查看帮扶项目,“小马哥”对麻风病的恐惧感也减少了、心理关也过了,他说,只要做好防护工作,就没有问题。

讲话慢条斯理、做事有条不紊的马共强,是三峡集团最先驻点凉山的扶贫干部。

2017年底,得知三峡集团要派人到凉山挂职扶贫时,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小马哥”积极报名,他觉得,把学到的知识和思想传递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

不少贫困群众对三峡集团扶贫干部入户调研很支持,有的贫困群众还热情地请他们喝水吃饭。“小马哥”说,有一天中午,经过大半天的走访和调研,他们实在是又累又渴又饿,有一户贫困户主动炖了鸡汤给他们喝,可当他喝到一半时,发现鸡汤里竟然还悬浮着鸡毛。这碗“鸡毛汤”让“小马哥”记忆深刻,也让他对扶贫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脱贫致富不会一蹴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任重道远。

去年底,“小马哥”的父亲患上了肺癌。得知这个消息时,“小马哥”几近崩溃。他先后带父亲到重庆、成都做了检查,在重庆接受了靶向药物治疗,幸好治疗效果较好。一年多来,患病的父亲担心他影响工作,说有他的姐姐和弟弟照顾,让他尽量少回家。“小马哥”也只是利用节假日回去看望了几次。

有思想、有梦想的“小马哥”,立志要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干出成绩来。

冯怀春:只有家乡富了、美了,我心里才高兴

凉山是冯怀春的家乡。

派冯怀春到凉山州驻点扶贫,对他来说,虽是意料之外的事,却是他非常愿意做的事。

2018年7月,冯怀春暂时离开三峡新能源,来到凉山州扶贫开发局挂职扶贫。

冯怀春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到凉山州喜德县当兵的军人,转业后到凉山州昭觉县土产公司工作。冯怀春的脑海里还经常浮现父亲与当地彝族人民一起喝“转转酒”的情形:打开一瓶酒,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一人一口轮流喝,直到喝完酒为止。

会东县上花山村为凉山州安宁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距离会东县城约110公里,整个村处于高山腰上,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上花山村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严重缺水,村里规划采取自流供水方式从高山上接引山泉水解决全村饮水、农田灌溉等困难,但需新建水池若干。由于缺乏资金,长期不能实施。

“只有把村民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才能找到精准帮扶的路子。”冯怀春说。

冯怀春和当地干部多次到上花山村实地调研,上门倾听村民的意见,经过多方努力,上花山村新建饮水项目落了地,新建了饮水管道9公里、饮水池15口,几百年来“饮水难”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清洌甘甜的山泉水流到新建的饮水池里,村民们纷纷称赞道:“水真甜”。

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现在的上花山村还种上了500亩左右的桃树、芒果树,已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如潘洪涛等都能受益。

去年9月20日,冯怀春再次来到上花山村调研,刚一进村,潘洪涛就迎上来对冯怀春说:“感谢你们的帮助,我的日子越过越好啰!”近几年,在三峡集团的资助下,潘洪涛与当地村民一样,修好了水泥新房,养了猪、羊、鸡,种了玉米、芒果等作物,经济收入有了很大保障,孩子也读书了,生产生活有了很大起色。

在凉山州长大的冯怀春,对凉山的一切都有亲切感。冯怀春每个月都要走进他对口联系的凉山州会理、会东和德昌县的村村寨寨,了解帮扶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情况。他积极参与各县的扶贫规划制订,多次到扶贫现场考察调研,认真撰写扶贫工作论文,仔细核对项目资金的落实与调整,一天到晚都在思考和忙碌。

冯怀春说,挂职扶贫一年多来,在凉山走过的山路,超过了以往40多年的总和。凉山是他的家乡,只有家乡富了、美了,他心里才高兴。

孔令欢:扶贫工作的繁琐与艰辛,一般人想象不到

本文摄影:石佳

2016年至今,三峡集团帮扶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资金19750万元,建设9个三峡新村,新建住房785户、实施产业扶持项目29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3个、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133个。受益贫困村有44个,受益贫困人口达12921人。

看着这些数字,孔令欢多少有些成就感。

孔令欢是从长江电力溪洛渡电厂抽调到凉山州挂职的扶贫干部,主要负责联系雷波县和美姑县三峡帮扶工作。

孔令欢说,最初报名时,以为扶贫就是下乡进村、写写调研报告之类的事。真正参与扶贫工作后,才知道扶贫工作的繁琐与艰辛。

去年7月31日,孔令欢与工作组成员一行乘坐“小黄车”前往雷波县渡口乡溜沙坡村实地踏勘(因为车漆是黄色的,他们习惯称其为“小黄车”)。刚到村里,突然听到有人大呼:“飞石来了,快让开!”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只听到“砰”的一声震响,一块比篮球还大的飞石从山上凌空而下,砸中了一辆“小黄车”。

幸运的是,飞石没砸到人。孔令欢说:“想起这件事,我的心就砰砰地跳!”

第二天, 孔令欢一行去三峡集团定点帮扶的贫困村瓦古村调研。瓦古村在一座山顶上,上山的路蜿蜒曲折。当天正下着毛毛细雨,车行到在半山腰的一个回头弯里时,几块拳头大的飞石突然从车窗外划过,有的飞石还砸在车身上。富有经验的驾驶员左冲右突,机敏地避开了各种飞石,安全抵达了目的地。

两天行程遇到两次飞石“袭击”,给孔令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现在说起来很轻松,但当时确实让人害怕。”孔令欢说。这样的事只是扶贫工作的一个小插曲,扶贫工作的繁琐与艰辛,一般人想不到。

孟广林:只有把工作做细做好了,心里才踏实

凉山州金阳县地史村是三峡集团援建帮扶的贫困村之一,三峡集团援建380万元建造38户贫困户安全住房,受益贫困人口247人;援建230万元用于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发展种养殖业项目,覆盖贫困户75户、贫困人口477人,待项目完全投产后,预计每户每年增收7300元以上;计划投入643万元用于集中安置点道路硬化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60盏,实施整村安全饮水工程3公里,修建一座“地史村三峡连心桥”等基础设施工程;援建320万元修建民俗多功能用房、污水排放及处理设施、垃圾房及公共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我们不参与这些项目的规划与决策,但我们有责任核实资金和项目落实落地,有责任对这些项目的实施进度、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三峡集团帮扶的每一分钱、每一个项目都精准地造福贫困群众。”做事很认真的孟广林一字一句地说。

这位来自长江电力溪洛渡电厂的技术干部,来凉山挂职扶贫的想法很简单:原来是与机器、设备打交道,现在来与人打交道,希望以此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为贫困群众做点实事。

今年7月10日,孟广林组织对三峡集团帮扶的金阳县地史村房建工作进行了巡查,发现该村安全住房项目存在施工人员配置少、原材料未进行报验(合格证缺失)等问题,及时向该村第一书记及相关领导通报了情况,纠正了住房建设存在的不安全隐患。

“只有把工作做细做好了,心里才踏实。”孟广林说。

真正参与到扶贫工作后,孟广林才发现,扶贫工作远远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帮扶项目的进展不理想,管理的方式不一样。有的项目基础资料缺失无法正常施工,有的帮扶项目资金到位了但长期“趴账”,有的项目管理不到位、进展缓慢。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只能是不挑不拣,遇到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工作,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

孟广林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了凉山州的脱贫攻坚战中,他的小孩才两岁多,没有人照顾,今年夏天,他把妻子和小孩一起也接到了凉山州,解决了后顾之忧。

潘诚成:我有一个“心愿”,一定要完成

看着凉山州普格县、宁南县的三峡新村拔地而起,看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变成了畅通的水泥路,看着贫困群众不再“人畜共居”,潘诚成感到由衷地高兴、自豪。

两年前的普格县夹铁乡莫尔非铁村,90多户房屋,仅有1户是比较坚固的石壁房,其余都是低矮的土坯房。

2017年,三峡集团援助莫尔非铁村建设三峡新村,经过不懈努力,一座座砖瓦新房已经全部建好,水泥路连通家家户户,老百姓的思想和面貌也慢慢得到了改变。三峡集团出资修建集中畜圈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扶贫干部帮助老百姓发展特色产业,目前,该村珍珠米、花椒、核桃种植、种草养畜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生活条件改善了,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越来越勤劳了。老村支书阿达此且平日里念叨最多的,就是“党的恩情永远都感激不尽”。他说,路修好了,房子建好了,水接通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政府部门代缴了,这一辈子,从没遇到过这么好的政策,从未有过这样的幸福。

潘诚成是来自三峡发展公司的一名水电建设工程师,2018年7月,他离别家人,报名来到凉山挂职扶贫。

对于曾有一段挂职经历的潘诚成,有很多人看不懂、甚至怀疑他的动机。“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我都要来,为什么?因为别人看不到我的内心,也不了解我的想法。”潘诚成说。“其实,来这里扶贫,为了一段未完成的心愿。”

潘诚成说,那是2016年,他被选派到湖北省贫困村白浪镇东沟村、会沟村和寺沟村驻点扶贫。3个多月时间里,他和工作队员一起走村入户,慰问了30余家贫困户、老党员、老干部和军人家属;帮助贫困村解决了饮水问题,筹集了修路资金,组织了劳务输出,启动了产业发展,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信任。但由于工作调动,原计划中帮扶贫困学生入学、持续跟进扶贫产业等项目,没有来得及完成。在他的心里,好像总有一件事没有完成。

来到凉山,潘诚成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扶贫工作上。潘诚成说,凉山州普格县、宁南县、西昌市累计有1万多人在三峡集团帮扶下脱贫,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

潘诚成是家中的独子。他父亲在北京上班,因病常常晕倒,退休的母亲只好去北京照料父亲。住在湖北宜昌的岳母患有疾病,妻子在武汉上班。一家人分居各地,“挂”在潘诚成心头上的事有很多。

潘诚成的女儿已经快1岁了。当她见到常年在外、难得回家一次的潘诚成时,却是害怕地往外婆身后躲。如何让女儿亲近自己,成了现在潘诚成做好扶贫工作之外的另一“新任务”。

盛夏时节,红艳艳的三角梅,在凉山大地上漫山遍野地盛开。

一年多来,这6名来自三峡集团的年轻人不顾劳累,跋山涉水跑遍了凉山州数百个贫困村。不管人在哪里,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能像三角梅一样,落地生根,绽放着灿烂的青春红。

凉山州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人员刘辉南说:“这6名年轻人为凉山州脱贫攻坚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我们内心里充满了感激。”

凉山州扶贫开发局社会扶贫科负责人吴贤顺说,这6名年轻人作风踏实,非常接地气,符合凉山州扶贫工作的要求和实际。

山路弯弯,江水绵长。这些离家千里的年轻的三峡人,为了心中的梦想,持续奋勇前行在凉山大地上。青春的脚步,坚定又矫健。青春的背影,靓丽而多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