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个“淘宝村”的沉寂村内冷清:商户数量减少近一半 做电商的更少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戴竺芯 摄影报道

土地村,位于成都市郫都区东端。因为地缘优势,2000年五块石服装市场拆迁后,大部分服装“制作人”搬迁于此。基于网店数量和电子商务交易额,2014年,土地村被阿里巴巴认定为“淘宝村”。

有了新的名头,土地村火了。鼎盛时期,这个常驻人口只有不到2000人的村庄,聚集了700余家服装加工厂及作坊,其中近60家工厂开了淘宝店。每年“双11”,媒体都会例牌来此转转,再带出“销量翻7倍”、“上万工人通宵赶订单”等惹眼标题。

11月9日,距离今年“双11”还有不到两天,记者再次走进土地村,却未感受到热火朝天的备战气氛。如天气般清冷的街景,或许预示了一个村庄的沉寂。

服装加工环节:货物并未因“双11”到来增多

9日下午,丁师傅骑着电动三轮车,将自己刚刚熨好的一车牛仔裤拉到一家服装加工厂交货。黑色的牛仔裤被叠放得整整齐齐,一摞摞搬运上楼。“熨烫一条裤子只赚五毛钱。”丁师傅说,自己做服装熨烫加工已经10年了。当时,就是因为土地村做服装的多,自己才开始接货的。

作为服装加工中的一个环节,这几天,他的熨烫坊内,货物并没有因为“双11”的到来而增多。“现在量都一般,11月以来,做了大约几千条裤子,最近还算旺季,再等一段时间就是淡季了。”丁师傅觉得,今年的生意不如往年。

在丁师傅看来,这几年,土地村的服装厂数量“没有变多,只有变少”,互联网电商的影响,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现在生意难做,好多大厂都搬走了,留下的大多是一些小厂。”丁师傅说。

服装代加工厂:备货量下降 电商生意难做

土地村兴隆街上,一栋自建房正门进去,师傅正在人造棉上画出衣服的版式。“这是 ’双11’的货,现在已经开始打版了。”师傅说,“双11”的订单一般当天才能获知数量,从往年货量看,可能会翻一倍。但据他所知,今年的生意不太可观。

他所在的服装代加工厂已开了四五年,销路既有电商也有线下市场。 对于今年“双11”的生意,工厂刘老板并没有多大期待。“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我们今年准备的货比以往少了三分之一。”具体什么原因造成了生意难做,他也说不清楚。

“我觉得可能和竞争越来越大有关。”刘老板猜测,现在的电商平台上,都流行预售模式,或许这也是销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街的另一头,一家主要做男士夹克的服装店内,几名工人也正在拣货。“我们的服装主要是送到市场去卖,不做网上。”一名工人说,荷花池是他家服装的主要发货地。

该厂老板胡先生告诉记者,前两年,他也曾尝试开过网店,但是生意并不如意,便没再打理,慢慢就荒废了。“以前也有网店来找我们代工,但是网络订单一个版式只做几十件,对我们来说不划算。”

“淘宝村”四年:

商户数量减少近一半 电商可能更少了

当天下午,记者走访了近10家商户,只有一户明确表示开了淘宝店,其余只做线下生意,“生意不好做”却是大家统一的回答。随后,记者来到土地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提供的一组数据,印证了记者的探访。

该工作人员介绍,土地村现有服装加工厂及作坊近400家,较鼎盛时期减少了近一半。作为服装生意的主力军,几年来,这里的外来人口也减少了1万多人。“这里的服装作坊大多的是 ‘三合一’(吃、住、工作)场所,不符合村子里的总体规划,有的不想整改,就走了。”

“我们没申请,也是看了阿里巴巴发布的数据,才知道自己变成了‘淘宝村’。”无意被冠上大的名头,媒体蜂拥而至,然而关注度并没有带来销量。久而久之,许多人退出了电商领域,专心做起了线下。“这里靠近好几个批发市场,人家还是愿意做线下,靠量走噻!”

商户减少,做电商的更少。这个“双11”,没了淘宝店的“淘宝村”变得冷清。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