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6天的首届世界进口博览会结束了。新闻晨报前方报道团队一共采写发布130多篇现场报道,包括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今天收官之前,9位记者一人一文,用不同的视角,和读者分享所见、所得和所悟。

今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最后一天,我终于有时间逛自己好奇已久的展馆,而在此之前,我是报社负责汽车馆的记者,每天需要提供足够的稿子,所以神经一直紧绷着,很担心领导在群里突然质问:“谁负责汽车馆,为什么别人写了而你没有?”当然,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

“你看这辆是丰田的无人驾驶汽车,这辆是会飞的汽车,这辆是可以照顾老人的机器人,这辆赛车因为参加过很多世界级比赛,所以车身有很多划痕……”

这一幕发生在今天下午,在逛完国家馆之后,我极力邀请报社张首席来汽车馆参观,因为张首席是位连汽车牌子都不识的女子,所以从一进馆我就装模作样起来,像巡视自己领地的狼王一样,挺骄傲的。

而在6天前,除了汽车牌子,我对汽车也算是一无所识的。进博会开幕前的四五天,我被要求提前探馆,算是给读者做预告的性质。

从第一次踏进汽车馆的那刻到逛一圈走出来,我的脑子都是空的,唯一的感觉大概是:呵,不就是一堆贵点的车嘛,想看去4S店啊,再不行坐路边,哪儿看不到。

那时候“会飞的汽车”还没有亮相、无人驾驶或者氢燃料车的说明还没有出来,展馆里的工作人员还在忙着安装或者检查,地上躺着很多包装袋。

第一次探完馆后,领导说开幕后每个人每个馆每天最少5篇稿件,后来知道他纯粹是吓唬我们,我仍然记得当时听完这句话的时候很崩溃,晚上就打电话给好友用很夸张的语气说:“让一个连驾照都没有的记者跑汽车馆,这不是在好笑搞笑。”

短短六天真能改变一个人的观念。2号馆面积3万平方米,有17个国际和地区的68家汽车企业参展,包括奔驰、丰田、奥迪、保时捷……这些展商要么把最新款的汽车带来,要么把最环保的汽车带来,要么把未来的交通方式带来,至少也要是最好看的,平时想要一次性看齐这些品牌都是有点困难的,何况还都是首发产品。

了解这些汽车需要一段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想想真是感谢进博会给了这次报道的机会,让我消除了和汽车之间的陌生感

在大饱眼福的同时,还能跟朋友聊点汽车话题,而在之前,我都是插不上话的。

对于我平时不怎么接触的领域,我是有恐惧感的,但因为5篇的要求树在这儿,不得不硬着头皮上。

第一天的工作还算简单,把大家都会关注的亮点写一遍就好,而这些不外乎是外形上酷炫的汽车,比如“会飞的汽车”。

到了第二天,面上的工作已经没有了,“今天写什么?”这是回到新闻中心,宋老师最喜欢问的话,宋老师不是我日常工作的领导,第一次感受到他如唐僧般的喋喋不休,“你的稿子有点少”、“明天写什么”、“你要去问细节啊”。

这些话他只要一见到你就会循环在你耳边播放,如果今天工作完成的差不多,他也会敲打你有关明天的选题。

因此为了避免被宋老师质问,每天我至少要在汽车馆来回逛完十圈,每个展台每辆车也都拉着品牌公关介绍,搞得似乎展商都认识我了吧,最后带着宋老师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才敢回来交差。

我想,大概我对场馆里每辆车的熟悉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盘出来的吧。

这是一篇记者手记,对这六天的工作做一个总结。最大的改变,真的是爱上了这些车,当最后一天从记者的身份抽身之后,以市民的视角再看这些车,说实在的在我眼里每个都是宝贝。

还有一个令人窃喜的:从上大学开始,我爸就催着我考驾照,下次我终于可以告诉他,“不用这么麻烦,”为什么?因为未来都是无人驾驶啊。

此处再次感谢进博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