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去世时,国共两党一致给予高度评价。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推他为“万流景仰,高年硕学”;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称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起蔡元培,世人都会想起他扮演过的一个重要角色:北京大学校长。北大之所以成为国人心目中向往的大学,实始于蔡元培是他一手塑造了北大精神,称他为“北大之父”并不为过。

蔡元培出生在绍兴城里,17岁到28岁的11年间,他走完了科举考试的整个过程,功名富贵已是囊中之物。但他点翰林的那一年即1894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那年,泱泱大国被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击败了,蔡元培的内心产生了非常大的震撼。几年之后,发生了影响深远的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很快被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势力扼杀了。蔡元培本人虽然没有遭到什么处置,但面对这样的刺激,他难以忍受,便挂职南下,毅然告别官场,回到南方,致力于办教育。

把“革命党”请来做北大校长

36岁以后,蔡元培看到清朝已不可救药,决意参加革命,他在上海一边办学、办报、办刊物,一边以翰林的身份学习造炸弹、参加暗杀团,这是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的。由于蔡元培在革命党人中的威望,他先后被推为第一任光复会会长、同盟会上海主盟人。辛亥革命之后,他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那个时候叫教育总长。新的教育体制,就是在他手里奠定的。但由于他跟袁世凯、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没做多久就辞职了。

1916年底,也就是袁世凯呜呼哀哉之后,蔡元培应邀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拉开了他人生最辉煌的序幕。正是他把北大办成了学术自由的摇篮、百花齐放的园地。

谁都知道,蔡元培是个革命党,黎元洪和北洋军阀政府竟然敢请他来做北大校长。当时的北大乌烟瘴气,很腐败,被外界叫做“官吏的养成所”。很多朋友劝他不要去接这个烂摊子,他还是去了。孙中山是支持他去的,并把他看作北方文化教育界极为重要的革命棋子。他的主要想法是要把北大办成一所真正的大学,真正的大学就是以学术为中心,上大学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他进入北大提出了自己的办学方针,就是有名的八个字: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并从文科入手,对北大进行了三步棋的大整顿。蔡元培在北大开始推行教授治校,由教授自己来管理学校,这在北大包括中国都是史无前例的。在蔡元培的鼓励下,学生组建了自己的社团,北大开创了学生自治的新形势。

“知进知退”:七辞北大校长职务

蔡元培是真正的学界泰斗,受到举世景仰是名至实归,鲁迅始终尊敬这位同乡前辈。从51岁出任北大校长到61岁最后卸任,蔡元培在任一共10年,但实际上在校时间不足5年,期间他曾七辞北大校长而不准。先看看这张辞职表:

第一次辞北大校长职1917年7月3日;第二次为1918年5月21日;第三次为1919年5月8日;第四次为1919年12月31日;第五次为1922年10月19日;第六次为1923年1月17日;第七次是1926年7月8日。

七次辞职,各有原因。第一次辞职是因为张勋拥宣统废帝复辟,他离京到了天津,提出辞去北大校长一职。不过复辟闹剧只玩了12天就完蛋了。他于当月23日回北大。

第二次辞职是因为北大学生要到北洋政府请愿,反对中日一个军事协定,他劝说不成,当天请求辞职。

第三次辞职是在五四运动期间,学生游行到天安门,北洋政府抓了许多北大学生。他奔走要求释放,等5月7日学生一放出来,他就公开通电,引咎辞职,实际上他也是以辞职表示和北洋政府的不合作。结果因为政府一再挽留,包括总统徐世昌在内,他辞职不成。

第四次辞职是因为北京教职员不信任教育部,全体停止职务,他作为校长当然要辞职。

第五次辞职原因有点例外,因为北大学生发生讲义风潮,对讲义收费不满而闹事。他愤怒了,甚至对学生说:“我是从手枪炸弹中历练出来的,你们如有枪炸弹,尽不妨拿出来对付我。”蒋梦麟记得他还说“我和你们决斗”。这次风潮由胡适调停解决。

第六次辞职是因为曾经在北大任教、当时担任财政总长的罗文干被冤枉逮捕,本来司法机关查无证据将罗放了。不料教育总长彭允彝竟然在国务院会议上提案将罗再抓起来。他了解罗的人格和清白,为了抗议行政干预司法,不与违背法治、腐败无耻的北洋政府同流合污,他向总统和教育部提出辞职,并公开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辞职声明,还写了一篇《关于不合作宣言》的文章发表在上海《申报》。直到这年6月23日,在杭州西湖边“平湖秋月”的大杨树下,他还要和胡适商定三个稿子,分别是给北京各校教职员联席会议、北大教职员和北大学生会的公开信,继续他和军阀政府的不合作。他的这次辞职社会反响很大,舆论强烈,彭允彝也因此下台。总统黎元洪出面挽留,他辞职不成,但不再到校,由蒋梦麟代理。奇怪的是北洋政府始终没有免他的职。

1926年6月28日,也就是三年半以后,他从欧洲回国,第七次提出辞职,仍没有获准,但他没有再回到北大。加上北大师生和北京9个学校的恳切挽留,又没有辞成。一直到了1927年7月军阀张作霖取消北大改为京师大学校,他的校长名义才取消。

从1916年12月以来,10年间,北洋政府的总统就换了5次、还有临时执政1人、摄政2人,内阁总理换了30次,而蔡元培一直是北大校长。

他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还有一个答案就在他自己写的《关于不合作宣言》这篇文章里。他开篇引用了《易经》的话,“小人知进而不知退”。他不是小人,是君子,所以他知“退”。他想起1919年春天华北欧美同学会在清华开会,有人发言说,现在政府哪个部门能离得开留学生,如果留学生都辞职,政府当得起吗?他提出在黑暗恶劣的时局面前知识分子要懂得进退,退有时候比不进重要,所以提出“不合作”三个字。为了表示自己的不合作,他一次次辞职,一方面是以告退的形式维护自己的人格自尊,一方面是抗议和示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