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快、压力大的今天,健身成为了生活刚需,虽然白发渐多,但身上肌肉线条也越加清晰,这就是所谓的身心修行吧。说到底,健身这项运动如果想要迎来产业级别的发展,软硬两个指标都是必要条件。

硬指标,指的是人均GDP水平,这标志着人们消费健身产品的能力;软性的指标是对于健身产品的消费意愿。

健身市场在长期野蛮生长后,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全国平均增速;一线城市趋于饱和的同时,二三线城市正在加速发展;为满足健身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课程体系正在向多元化精细化路上不断发展。

全国平均增速27.74%的背景下,贵州以37.26%的增速位列榜首。

“北上广”从健身房数量来看,称得上是中国健身市场最为发达的城市。

产业的好坏不能只看增长,也要看看存活率;将有史以来的曾经存在过的健身房数量与当前还在运营的健身房数量进行了对比,以外的发现除了北上广外,武汉历史上存在的健身房数量达到3397家,甚至比广州还要高。

所选的十个城市健身房平均存活率达到78%,相信大家一眼就看到了武汉的存活率仅有46%。那么在互联网+健身的思维影响下,如今的健身行业创业可以用三个关键词做总结:模式、产品和运营。

1、模式:首先“模式”是围绕着降本增效这个核心展开。

2、产品:健身的核心还是体验,无论是减脂、增肌、产前产后训练,还是康复训练都是要在特定的训练时间内产生效果。没有效果,用户是不会再二次消费的。

3、运营:2017年后的健身创业一定是运营当道,谈论到健身房运营,大家都会引起“坪效”这个概念。

我国的健身行业正处于一个变革期,白热的竞争、残酷的淘汰和诱人的商机都无处不在。新增了供给也在消化新的需求。

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译见网络汇编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