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考古发掘中,对遗址中出现的房屋遗迹进行了描述,在发掘报告中对房屋的形状、大小、门道位置,在史前房屋遗迹中,都还会描述灶坑,灶坑的土质土色,最后还会描述房屋内的出土遗物。考古发掘报告,最后都会有一些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发掘者对这个遗址的年代、属于什么文化、有哪些可以探讨的问题进行的一些初步研究。

考古发掘报告是中国考古的重要研究资料,阅读考古发掘报告,不仅是考古研究者们专业研究的专业技能,也是公众了解考古的重要途径。 考古发掘报告,是全体考古学人的共同研究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所有考古人的共同成果。 考古发掘报告,主要要素可以归纳成, 在哪考古?考古做了什么?这个遗址要说明什么 。 在哪考古? 考古报告的第一章,都会说明发掘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该地以往的发掘情况。简要说明此次发掘的经过(布了多少探方,从哪里开始发掘,发掘了多久)。 这些都是了解发掘地 “前世今生 ”的重要参考资料。 对公众来说,这一部分的 内容,可以让 公众能对 考古发掘地 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在这一部分,考古与 地理学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均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考古 中 理科成分。

大甸子考古发掘报告

田野考古做什么? 田野考古做了什么,是考古发掘报告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反映田野考古工作成果的唯一证明。“可以认为,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的基础性资料、原创性成果、经典性文献,具有永久性学术价值,也是文物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学、古代史、美术考古等专题考古和诸多专门史的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和参考书”。——贺云翱:考古发掘报告是考古学的核心成果”。 堆积地层 由于考古发掘运用考古地层学来进行田野工作,而考古地层学最核心的是通过土质土色包含物进行断代,所以,一般田野考古报告首先都先会介绍堆积的地层,在这部分,主要有对各地层中的土质土色包含物的描述,及相应的地层剖面图。通过地层剖面图,我们就能了解各个堆积之间的地层关系 ——典型的地层关系有“叠压和打破”两种。
遗迹类型 一个现代的城市会进行功能划分,古代城市也会进行功能划分,基于功能划分的理念下,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遗迹,经历多年的发掘,主要有灰坑、墓葬、城址、井等多种类型的遗迹。在一个考古发掘报告中,主要是公布这些田野发掘的遗迹。
墓地分布情况
遗址分布情况 灰坑遗迹: 在考古发掘中,对灰坑的发掘主要是按照地层顺序进行从上往下的发掘,所以,一般在灰坑的描述中,都会有几层堆积,灰坑的形状是什么。在这里也会进行图文并茂的展示。
墓葬遗迹: 在考古发掘中,对墓葬同样采取按照地层顺序从上往下的发掘,这也就是考古区别于盗墓的最重要的特点,在考古报告中,会对该墓葬的大小、墓葬方位,墓葬形制、是否有葬具、人骨保存情况,人骨葬式,随葬品情况(数量,摆放位置)等方面进行说明,并展示其平剖面图。


墓葬平剖面图 (大甸子(史前)、张家坡(西周)、湾漳大墓(北朝)) 房屋遗迹: 在考古发掘中,对遗址中出现的房屋遗迹进行了描述,在发掘报告中对房屋的形状、大小、门道位置,在史前房屋遗迹中,都还会描述灶坑,灶坑的土质土色,最后还会描述房屋内的出土遗物。在历史时期的房屋遗迹,主要是描述其基址的地层堆积。

城址遗址: 在考古发掘中,城址的发掘不能全面进行,只能对部分地方进行发掘,目前主要有对城墙进行发掘,主要通过城墙的发掘来了解城址的大小、城址的建筑方式,城址的方位等,还有对重点区域的发掘,可以了解一些重要遗迹的位置,并可以通过史书和实测图的对应,来实现“证史”的功能。
当然,还有窖穴遗址、井遗址、窑遗址。 在这部分,考古报告中的遗址图均是田野考古队员在田野考古工作现场,按照一定的比例,在米格纸上进行绘制,后来经过电脑绘图而成,目前还有利用三维建模进行绘制图。目前,还有田野工作中利用全站仪和RTK进行测点,不仅可以得到发掘出来的遗迹大地坐标生成地形图,而且可以方便田野工作的数字化。在这部分,还有大量照片。考古是一种不可逆的工作,只有通过这种全面采集信息,才能保存住历史信息。 遗物类型 考古报告中,除了对遗迹现象进行描述,也对出现的遗物进行描述,其描述中,也有一定的方式和标准术语。 首先是对出土遗物进行分类,如石器、陶器、骨器、瓷器、简牍等,并且会首先说明出土的数量、种类。其次在这部分,更多的是对遗物进行了考古类型学的分析,通过分类,来确定相对年代,建立相对年代标尺;划分考古学文化或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研究遗存的传播和不同文化或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影响;研究其器物的演变规律。 在整体描述中,石器讲究的是其材质、石器种类、部分细节(如刃部、是否有琢磨痕迹),陶器主要是陶质、陶色、口沿、腰部、肩部、腹部、底部、是否有彩绘,彩绘纹饰的描写,玉器则是玉质、雕琢方法、雕琢纹饰的描写,青铜器则是青铜器纹饰、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等方面的描写;瓷器则是瓷器颜色,釉色、种类,贴花工艺、纹饰等方面。 在这部分,最精彩,也是最能体现考古工作者的能力的,则是类型学分析,及考古报告中经常看到的“A型I式、B型II式”。这种分型定式,其前提条件除眼睛观察,一定是结合第一部分“堆积地层”的地层进行分型定式。而这部分的分型定式,则是对后来遗址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是考古学学者最基础的能力。



在这部分,每一个器物图都是考古工作者实地绘制,每一个分型定式的结果,都是考古工作者在结束考古发掘后,在经过漫长的资料整理后,分出来的结果,考古学界中,资历较老的学者,都会说“这个陶片我一摸就知道什么年代”,这就是考古学为什么称为越老越吃香的行业吧。 要说明什么 考古发掘报告,最后都会有一些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发掘者对这个遗址的年代、属于什么文化、有哪些可以探讨的问题进行的一些初步研究。 遗址年代: 在这部分,学者都会基于考古类型学和考古地层学对遗址进行分期。首先是判断遗迹的地层关系,然后根据地层关系来去做类型学分析,根据器物的变化速率来定遗址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和几期。


文化因素: 在部分考古报告之中,会根据出土器物与周边考古遗址出土的器物进行对比,从而将该遗址放在整个区域中来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其来龙去脉。

其他问题:有些发掘报告还会对葬俗问题、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分析。 在这部分,是一次对田野发掘工作的再经历、再认识、再补充、再完善、再质疑、再拷问。这样的报告撰写过程关系到每个考古项目负责人和参与者的田野考古经验和能力、知识储备状态、整体学术高度和广度、学术精细度和敏感度、田野发掘机构和学者个人的学科资料储备及相关学术信息的供应量、人脉和朋友圈、学术良心、团队协同合作能力等等。即考古报告的撰写是田野发掘的自然延伸,当然也是田野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最终检验。 考古发掘报告,体现的是整个考古学界的发展,它的范式随着考古学理念的发展而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考古发掘报告,是展示考古工作最重要的素材,也是公众正确了解考古的最重要的教科书。

开卷有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