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商山四皓的印象,来自于《史记》。这四位高人如同神龙一般,见首不见尾。他们在历史上,似乎就是为了稳固汉惠帝的太子之位而出现,随后就不知所踪了。

当年,汉高祖刘邦受戚夫人的恳求,想要废惠帝的太子之位。吕后十分害怕,专门请张良出谋划策。张良出谋说,请四位世外高人来辅佐太子,也就是所谓的商山四皓,这样就可能保住太子之位。 吕后按照张良的建议,请出了这四位高人。在刘邦晚年身体病重,他急于更换太子。可是,在一次宴会上,他发现太子身边四个随从举止不凡。这四人都是年纪八十有余,须眉皓白,穿的服装十分庄重。刘邦一问姓名,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也就是刘邦求之多年而不得的商山四皓。刘邦在得知这四位的真实身份后,就停止了更换太子的行动。他对戚夫人说,太子的羽翼已成,无可动摇了。

在这里,史书上给出的这商山四皓宁可逃匿也不听从刘邦招聘的理由,张良和商山四皓的说的都是一致的。张良说这四人认为刘邦慢待贤人,喜欢侮辱人,所以宁可逃匿山中,也不做汉臣。而商山四皓对刘邦的解释理由也是如此,所刘邦这个人对贤士轻视,又喜欢骂人,我们不愿意受侮辱,才逃亡藏起来。还说,他们侍奉太子是因为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全天下的人都愿意争着为太子去死,所以才来侍奉太子。 从这里看来,这商山四皓是为了个面子问题,才不愿意来为刘邦服务。这个理由看起来也说得过去。刘邦这个人对读书人的态度确实不好,当年郦食其去见他的时候,刘邦手下的人就说刘邦对儒生十分不礼貌。但是,那是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到了治理天下的时候,刘邦要用这些读书人,当然态度会有所改变。

就是在战争年代,刘邦也不是随便侮辱读书人的。我们从他对待郦食其的前后态度的改变,就能看出来。他见郦食其的时候正在洗脚,当郦食其义正言辞对他批评的时候,刘邦马上就改变态度。还有刘邦对张良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刘邦不是对所有的读书人都是轻视的态度,而是对那种没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才是这种态度。 而这商山四皓到底有多少真才实学呢?他们为什么会害怕刘邦侮慢他们呢?刘邦既然去请他们出山,那么自然会对他们以礼相待。所以。商山四皓的面子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而且,张良既然向吕后建议请他们出山,那么就和这四人比较熟悉。如果这四人真的能力出众,在战争年代,张良为什么不向刘邦推荐呢?在这四人出山之后,都干了些什么?他们除了出面向刘邦显示了一下后,就只为吕后出了一个主意。 那就是刘邦让太子带兵出征,商山四皓让吕后出面阻止,要求刘邦亲自带兵出征。理由是太子指挥不动这些老臣老将。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刘邦让太子带兵出征,就是要锻炼太子的能力,让他去压服这些老将。兵权在手,谁敢造反?这是太子千载难逢之机。商山四皓如果有真才实学,就该辅佐太子,将兵权拿到手中,培植自己的力量。

而商山四皓却出了个这样的主意,一下子就把自己无能的底彻底给暴露了。像这样才能的人,也就骗骗太子,估计连吕后都骗不过去,更不要说是刘邦了。这商山四皓如果到了刘邦面前,估计连三天都待不下去,还把一世的名声给毁了。所以,他们怎么敢去刘邦面前出丑呢?所以他们找了个好面子的理由推托了刘邦的招聘。 在当时,有很多像商山四皓这样的人。比如在刘邦去世前,吕后为刘邦的病请了一位良医。这位良医看过刘邦的病,说刘邦的病可以治好,不过得需要一百斤金子。刘邦听后骂道,我的命听从上天是安排,就是扁鹊来治又有什么用。不过,我要是不让你治,好像是我心疼金钱一样。于是给了这个医生五十斤金子,没有让这个医生治病。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刘邦和吕后之间的差距。刘邦老于世故,能够一眼看透吕后看不到的东西。所以像商山四皓和所谓良医这一类人,只要在刘邦面前一试,就马上会露出原形。而且,我们可以看张良跟吕后说的招聘商山四皓的条件,实际上就一个条件,舍得花钱。除此之外,哪里有什么道义可言。所以,商山四皓怎么敢去应刘邦的招聘呢?在太子登基后,他们的作用达到了,他们也就销声匿迹了。

那么,刘邦最后看到商山四皓为什么停止更换太子呢?这是因为,这商山四皓给了刘邦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他身边的大臣已经站队了。大部分的大臣都已经站到了吕后的一边。像商山四皓这样的人,吕后能够请到他们,而自己请不到,这里面的警示刘邦一眼就看透了。

所以他才会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成。太子真正的羽翼不是这商山四皓,而是吕后。刘邦只有无可奈何的对戚夫人说,吕后是真正的天下之主,也是你们的将来的主人。这是刘邦对失控的政局,发出的最后力不从心的哀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