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特约评论员 任君

“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畅言,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习近平强调,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各国应该携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

开放则两利,封闭则两害。中国经济社会40年来的辉煌成绩,业已验证了这一点,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百废待兴、积贫积弱,发展到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得益于打开大门,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的大合唱。

在这样的大合唱中,受益的不仅仅是中国,世界各国经济亦因此受益。这不仅表现在出口仍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动力,传统的拉动经济“三驾马车”之一;同样也表现在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进口大国。本届进博会,就是中国将持续扩大进口,与世界经济实现良性交互的一次总亮相。

来自全球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更不要说,国内各地、各部门、各行业也紧急动员,全方位参与到这场进口盛会中来。可以说,进博会是一场同频共振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大会,其深远意义与持续效应,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凸显。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充分展现出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和行动。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些传言出来,无论是“国进民退论”,还是“民营经济终结论”,抑或是主张贸易战争的论调,均会引起舆论的热烈讨论,尽管这些杂音很快就会随着权威声音的表态而烟消云散,但实事求是地讲,一再出现类似声音,也每每引发公众对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担忧。

坚持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在本届进博会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也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无疑给担心、疑惑的人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其次,进博会也预示着未来世界经济的包容共享走向。此前民众熟知的广交会、上交会等博览会,“进口”与“出口”同等重要,而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更注重“出口”。这无可厚非,毕竟,作为长期以来的发展方向,出口导向是解决中国产能过剩的必由之路。

但同时,仅有出口,或者说人为地把出口与进口对立起来,并不可取,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本来就应该走向开放、交流、融合,越是开放就越是可以实现要素流动,反之则必将在单边主义的路途上愈走愈窄,没有一个经济体可以自外于全球经济体系。另外,现实经验也一再表明,奉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只能损害合作的基础,并不能真正保护本国、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加深,以往被冲淡的贸易保护、壁垒主义等甚嚣尘上,这样的短视行为或许可以取得一时之效,但终将会隔断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对于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必须以实际行动坚决破除。中国在这样的语境下,举办规模盛大的进博会,本身就表现了一种积极的开放姿态。

可以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直面来自外部世界的技术、人才、资金、产品等,增加进口,扩大开放,拥抱世界,必将实现内需与外需的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平衡,从而增加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中国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认为,在国际贸易当中,是进口国说了算。为了使中国从贸易大国转型为贸易强国,首先中国要成为全球进口最大的国家,这是发展的需要。

本届进博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中国真诚向各国开放市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这一表态也将传递给世界一个清晰明确的信号,以进博会为契机,中国的开放必将更加深入,也会倒逼国内营商环境的改善、市场准入的放宽以及政府行政层面的简政放权。

走出“孤岛”思维,才能在世界经济的海洋中得以前进和发展;抛却“湖泊”心态,才能在未来的星辰大海里取得应有的地位。

拥抱世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