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金辰)宜兴市杨巷镇,素以盛产当地羊肉和葱油饼著称。事实上,杨巷大米同样出名。11月10日,记者从宜兴市杨巷镇味“稻”小镇推介会暨杨巷大米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布会上获悉,该镇高标准种植的8000亩优质水稻正式开镰!“味稻”小镇也随之正式宣告成立。把稻花米香作为地域品牌打造成特色小镇,这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尚不多见。

  打造乡村振兴杨巷样板

  杨巷镇党委书记王卫在推介会上介绍说,作为优质稻米的典型代表,杨巷大米在去年喜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今年再迎丰收年,亩产可达1200斤,比周边水稻种植地区亩均效益提升200元,是名符其实的丰收米。

  杨巷镇全域发展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已任,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2016年以来,杨巷镇通过实施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点打造稻米产业融合示范项目,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实践,收获了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了企业得益、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三赢,成功打造出乡村振兴的杨巷样板。

  “六个统一”突破发展瓶颈截

  至目前,杨巷镇稻米产业融合示范项目共流转集约土地近万亩,实现了从育秧到收割、烘干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严格执行优质稻米生产技术标准,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植保、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六统一”措施的落实,实现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网络化营销,成功突破了因家庭承包经营带来的土地碎片化日益严重、农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的瓶颈。目前,杨巷镇10个村通过土地流转实际增溢面积948亩,村集体可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近100万元。

  300多农民变身“农业工人”

  今年63岁,家住杨巷镇邬泉村的史明祥种了几十年的地,去年,他把家里的10亩田地流转给集体,自己来到金裕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上班,负责管理1000亩农田,年末不仅拿到了6万多元的工资,再加上土地流转费,比他以前种12亩稻麦的收入高了50%以上。他乐得逢人便说,作了一辈子靠天吃饭的农民,没想到老了却当上了“工人”,过上了每个月领工资的好日子。

  通过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践,如今,杨巷项目区3000多名农户面临着一道幸福的 “选择题”——既可以选择获得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同样也可以选择领取450斤优质大米(折合人民币1260元),用作全家人一年的口粮;同时,项目区的种粮农户还可以把生产出的无公害大米、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分别以高出市场价20元/担、50元/担、150元/担的价格出售给公司。在项目引擎强大的带动作用下,全镇已有300多名农民放下了裤管,穿上统一的工作服,走进粮食加工厂转型成了工人,富民增收真正落到了实处。

  这一点从推介会上展示的地产农副产品大受追棒,可见一斑。在现场,不仅有香喷喷的现烧羊肉,更有各种黄瓜、圣女果等绿色蔬菜,而最受欢迎的还是杨巷大米。一位闻讯后特地从金坛市赶过来的刘先生,在品尝了当地农民现场烧出的米饭后,十分高兴:早就听说杨巷大米好吃,现在终于吃到了,果然是特别香。当场他就购买了50公斤杨巷大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