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从汉和帝刘肇开始,每一代的接班人都是小皇帝,这就导致了外戚集团的专权,而小皇帝长大后想要夺回权力,又要重用与之亲近的宦官,如此一来,东汉王朝的外戚与宦官争斗不休,两方是轮流执政。到了东汉末期朝廷是越来越腐败,公开的卖官鬻爵,贪官污吏横行乡里,而宦官与外戚又是持续的内斗,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再加上天灾人祸的发生,农民实在没有活路,各地的起义随即爆发,朝廷无力剿匪,只得让地方豪强自行征讨起义军,这让地方豪强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壮大自己的势力。之后垄断了各地的财政、军事以及人才的豪强们,再也不受中央朝廷的管束。从此导致了天下大乱,地方豪强开始相互的攻伐兼并。

从东汉末年到三家归晋期间各方势力是打了百年,但当时的战乱几乎都是汉人的政权在相互攻伐,周边的蛮夷之族在这时似乎很是安分。按理说平时中原王朝在大一统,国家安定的时期,那些北方的游牧民族也会时常的骚然边境,之后西晋的八王之乱更是直接的导致五胡乱华,明末的农民起义,也让满人入主中原。唯独在这东汉末年以及三国鼎立的这百年乱世里蛮族似乎找不到什么存在感。

其实当时汉朝周边各族并不是没有入侵,只是势力不济,每次的入侵都被中原的诸侯们打的服服帖帖,所以他的入侵只能算是骚扰。中原诸侯割据之前,“凉州三明”皇甫规、张奂与段颎曾带兵平定西北羌乱,杀死北虏(匈奴)、西羌敌人过百万,几乎是把他们斩尽杀绝,彻底削弱了西北对中原威胁最大的两个游牧民族。后来中原陷入分裂战乱时,也时常有外敌蛮族入侵,但剩下的这些蛮夷,完全不是中原诸侯的对手。

在光和年间(178年-184年),张纯引诱辽西乌桓首领丘力居等叛乱,攻占右北平郡、辽西郡属国的城市。公孙瓒以三千骑兵追讨张纯等叛贼,属国乌桓首领贪至王率众归降公孙瓒,公孙瓒也因此拜将封侯。中平五年(188年),公孙瓒再与张纯、丘力居等开战,张纯被打的大败逃走。公孙瓒继续追击,由于太深入,反被丘力居围困,士卒死伤大半。但公孙瓒的勇猛让乌桓很是畏惧,之后公孙瓒驻守边境,乌桓再不敢轻易来犯。之后袁绍与公孙瓒相争,乌桓首领丘力居当时以死,继位的首领蹋顿协助袁绍,击破了公孙瓒,因此蹋顿还获得了单于的称号。后来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袁绍回到冀州后,不久,便病死,袁尚继承了袁绍的官位和爵位,但很快袁尚再次被曹操所败,袁尚不得已率众逃到了乌桓,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袁氏集团,曹操亲自出征乌桓,后在白狼山之战中大破乌桓、袁氏的军队,蹋顿也曹操的先锋张辽所斩杀,此后曹操将降服的乌丸移至内地定居,从此北方异族再也不敢入侵。

孙权在建安八年,率军攻打刘表之时,南方的山越乘机起事。孙权随即撤军围攻山越,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山越之乱彻底的平定,之后孙权又派别部司马黄盖、韩当、周奉、吕蒙分任山越地区要地的县令长,严格治理,之后山越人在孙吴的军事镇压下,是“强者为兵,弱者补户”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

蜀汉那边在刘备死后,雍闿在南中起兵造反,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也追随起兵,并且煽动当地夷人同叛。诸葛亮为了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于建兴三年(225年)三月,亲率大军南征,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平定了南中三郡之乱,还降服了孟获,从此南蛮再无叛乱。

“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这句话中的强更多的是指军事力量,汉末的各方诸侯的军事力量,确实可以吊打周边外族。即使是在东汉灭亡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乱世之中,汉民族也依然保持着强势的霸主地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