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童书每周推荐▲ 孩子免费听故事神器

  点击标题下爱读童书妈妈小莉关注

  一个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老师,发朋友圈说,孩子上课认不认真,看孩子的橡皮就知道,准确率有百分之九十九!

  老师还把橡皮图片都一一附上,做了详细解读。

  1、不开小差,认真听讲,好好写字。

  这块橡皮,形状规整,表面平滑,没有任何被掰断、抠挖、涂抹的痕迹,一看就是孩子在细心呵护使用。

  2、偶尔无聊,开开小差。

  这也算是一块“漂亮”的橡皮,平时上课偶尔开小差搓橡皮玩,把边缘搓得圆圆润润以后,再心满意足地继续听课。

  3、经常走神,容易分心。

  橡皮的主人很喜欢拿橡皮开小差,手里握着橡皮就忍不住开始“蹂躏”,好好一块橡皮被掰成好几份,上课质量也大打折扣。

  4、整节课都没有好好听

  孩子整节课也没做别的事,光是在玩橡皮:先用笔把橡皮点成“麻子脸”,搓几下抠几下,用力过度不小心掰断,全班最惨的橡皮就是它了……

  5、???

  橡皮直接玩得不知道丢哪了……

  所有看到过这条消息的家长,大概都会火急火燎想要找孩子的橡皮来看看。

  我也很好奇小拍的橡皮是什么样子的,难为我这个不陪作业的老母亲,从来没注意过她的橡皮。

  下午等她放学回来,我看了看她的橡皮,嗯,就是一块朴实无华的橡皮嘛,没有戳洞洞,没有分尸,当然也算不上精心呵护。

  从一块橡皮来看孩子是不是专心听课,我想这应该只是参考指标之一,但不是绝对的。毕竟上课分心,不玩橡皮还可以玩别的呀。

  再看看笔头有没有咬坏,课本有没有涂鸦,铅笔盒有没有到处乱画,拿来一起参考,准确率才会更高。

  可要是真发现孩子上课老是开小差能怎么办呢?除了让老师多关照一下,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恰好最近,我和一个教育学科班出身的好友,认认真真探讨了一下这个问题,感觉收获很大。

  于是决定写成文章和大家一起分享,看是不是能帮帮被孩子专注力不好困扰的老母亲们。

  好友小云虽然没选择当老师,但她有时和我分析一些育儿问题,经常让我有种专业老师的既视感。

  那天她跟我说,她儿子刚上一年级,老师就说她儿子专注力不太好,上课会走神,有一次竟然好端端地突然站起来了,老师叫了他一声,他才反应过来,赶紧脸红地坐下。

  小云边说还边笑,这孩子咋这么可爱。

  我调侃她,你果然不是一般家长啊,一般家长听见老师说孩子专注力不好,可得急死了。

  小云回答我说,你懂的,孩子的专注力,不是老师说得那么简单,我心里还是有数的。

  她跟我说,其实人的注意力分刺激驱动注意和受控注意,刺激驱动注意主要指的是新鲜事物的不断刺激,像看电视、玩游戏这类;受控注意,是自己调控想要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有实验证明,注意力缺陷的孩子和注意力正常的孩子,在刺激驱动注意方面,水平相差不大,看电视玩游戏都很容易专注,主要差别就在受控注意。

  孩子上课容易分心,其实就属于受控注意的范畴,它与大脑的抑制功能有关。

  这个功能要求大脑排除不相关的干扰,自如地调控注意力,让人在合适的场合做合适的事情。

  但是抑制功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前额叶持续发育,变得越来越强的。

  大脑前额叶要二十几岁才能成熟,要求刚上小学的孩子上课从来不分心,几乎不可能。

  真不愧是科班出身啊,短短几句话,和我看过的《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洋洋洒洒几十页内容,基本都是一致的。

  我也是来来回回看过几遍以后,才对专注力有一点粗浅的认识,了解到以前我们对专注力有许多片面的认识,以为是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的时间越久,就是专注力好的表现,其他表现就是不好。

  和小云的这番交流,让我的新理解得到了确认。

  实际上,0-6岁的孩子,肯定是比6岁以上的孩子更容易分心,而六七岁的孩子,肯定是比十二三岁的孩子更容易分心。

  这些都是大脑前额叶发育的必经过程,不能因为分心,轻易判定专注力好与坏。

  当然,在同龄孩子里相比,抑制功能的发展,的确也存在个体差异,和先天因素,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等等都有关系。

  小云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确定自己儿子的专注力,当然是没什么太大问题。

  但是上课分心影响上课质量,这怎么解决呢?

  小提醒

  

  她跟我说,她和孩子一起准备了几张小贴纸,上面有一个老师拿着喇叭在喊话。

  类似这样的吧

  她让孩子上课的时候,贴在手背上,文具盒上,课桌上,一切可以随时注意到的地方,一旦脑海里开始坐飞机了,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醒自己,把注意力重新调整回老师身上。

  这让我想起以前小拍的老师,提醒我们买款式简单朴素的文具,最大可能减少孩子分心的几率;

  要求孩子,除了课本和笔,把所有杂物都放进抽屉,没有太多的文具做小动作。

  和孩子一起约定,一旦她看见有孩子走神了,她就会拍一下手掌说“好,下面听我说”,只要听见这一句,走神的孩子都会回神,也不用老师特别去点名了。

  这样的小技巧,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都是雪中送炭式的贴心支持啊。

  

  穿插运动

  小云还叮嘱儿子,课间休息一定要去好好放松一下,和同学去走廊跳几下都是极好的,运动对下一堂课的集中注意力非常有帮助。

  到做作业的时候,儿子书桌上不摆其他杂物,她也不看电视、玩手机,尽量减少对孩子的诱惑;

  还把时间分段,让孩子每隔半小时起来活动活动,不必一屁股坐下就从头做到尾。

  设计游戏

  她还特别和我分享,平常在家可以和孩子玩一些专门锻炼抑制功能的游戏。

  比如“我说你做”。

  事先约定好,双手有三个动作,直起在头顶叫“上”,伸直在两侧叫“中”,垂下放在大腿两边叫“下”。

  妈妈喊“上”,孩子要做出“中”或者“下”的动作,避免“上”的干扰;妈妈喊“中”,孩子要做出“上”和“下”的动作,避免“中”的干扰……以此类推。

  熟练以后,说的速度和做的动作,都要越来越快,孩子也会觉得越来越有意思。

  这是大脑在抑制听觉信息的干扰,做出自己要做的动作。我们也可以设计抑制视觉信息干扰的游戏,看见黑色,要说白色等等。

  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设计一些假装游戏,我们小时候玩的“老狼老狼几点钟”“木头人”,都是带有锻炼抑制功能的游戏。

  也许是歪打正着,我以前也有和小拍玩过类似的游戏,那时还一知半解不知道什么原理,这一回才恍然大悟。

  你听我说

  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可以和他一起养成互相倾听的好习惯。一个人说完,另一个人接着说。

  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和他平视,说出简短的指令,都对他集中注意力有帮助。

  在家里还可以玩“话筒游戏”,一个人拿着一个“话筒”说完,另一人想说必须得听完,拿到“话筒”才能说。

  通过这种小训练,培养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上学时的分心时间也会大幅度降低。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发现,注意力的培养、抑制功能的锻炼,不是临时抱佛脚,集中突击训练出来的。

  它是伴随着孩子的生活点滴,穿插着自然的亲子陪伴,日积月累而来的。

  因为集中训练的强度再高,也跨不过大脑前额叶发育的必经过程,而只有我们,在一年又一年的陪伴孩子,看见他每一年的进步。

  有时真要感叹,做父母是一项专业度要求很高的职业,如果什么也不懂,只用朴素的原始的认识,去看待孩子的发展,那不小心掉进坑里,还浑然不觉呢。

  培养注意力的方法当然还有各式各样,但只有搞清楚了注意力的概念,孩子发展的特点,才能对症下药。

  大家还有什么好点子,也欢迎在评论里畅所欲言哈。

  -End-

  

  

  孩子写字慢写字丑,你光逼他练字有用吗?

  老师说我的孩子有多动症……请别轻易评判好吗?

  亲爱哒,在茫茫人海中相遇就是缘分,我是三个女儿的妈妈小莉。

  我毕业于播音专业,和三个娃一起读了2000多本绘本,在这里,我每天都会更新一个故事音频,分享我的育儿故事,这个小小的公号也因为妈妈们的传播,吸引了百万妈妈关注。

  做妈妈的路上,让我们彼此依偎,共同成长。

  小莉这几年为大家精挑细选的书单

  在公众号回复“书单”可以看哦!

  0-3岁 |那些我和孩子看了100遍的书

  3-6岁 |78本经典绘本缺了一本都不行

  6-10岁 |休想从孩子手上夺下来的50本书

  科普书单 |1000个小时陪读才磨出的泣血推荐

  数学书单 |看过不愁孩子将来学不好数学

  童诗书单 |诗一样年华的孩子不能错过

  家长书单 |随时用这20本家教书武装自己

  想看更多育儿干货,就戳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