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又包括三个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十月初,文化盘龙“名师荟”推出了“我在盘龙修文物” 系列活动,也正是为了让广大市民通过这一活动,获得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提升文化自信。

今天(11月10日),“我在盘龙修文物”活动第三站,近30名文化爱好者跟随盘龙区文物管理所党支部书记、文博馆员张琳冰女士一起,参观滇源青龙宫古戏台、红军烈士墓、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楼,开启一场百年盘龙前世今生的人文文化探寻之旅。

功勋卓著 两专家开启植物王国的大门

专家楼位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东门,该楼始建于1950年。建筑共两层,为砖木结构。整体风格为中西结合,造型别致,简洁实用,体现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建筑风格。

“在这栋楼里,曾经居住着两位中国植物学界和木材学界泰斗级的科学家——吴征镒和唐燿。” 张琳冰为在场的市民们介绍专家楼曾经的辉煌历史。

吴征镒,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他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

唐燿,中国木材学的开拓者,著名的木材学家。他历经7年,于1966年又完成了巨著《云南热带材及亚热带材》。首次揭示云南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木材的奥秘,为合理利用祖国这一宝贵财富提供了科学依据。

缅怀英烈 将长征精神世代传承

随后,参观队伍来到了位于昆明北郊的小哨村“老鸹(方言读wà)山”。82年前,一位不知姓名的红军战士在这里英勇就义。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这位红军战士,在山上修建了红军烈士墓。

张琳冰为现场的所有人娓娓的讲述了这位红军战士的英勇事迹。当说到这位英勇的红军战士在敌人面前视死如归,英勇就义的时候,现场不少市民都感动的流下了眼泪。

记者还从张琳冰处了解到,现存的诸多文献史料中,都找到了能充分证明红军长征经过了昆明市盘龙区地界。而该红军墓也是昆明市区内唯一一处红军长征遗迹,成为红军长征途经云南时,曾经过昆明城的一个历史证据。

讲解结束后,为缅怀英烈,活动举行了简短的祭奠仪式,大家为烈士献上了鲜花。

穿越百年 重回花灯兴盛的摇篮

最后,记者跟随参观队伍,来到了位于滇源街道白邑村北部的青龙宫。

青龙宫原为青龙祠,始建于清初,以青龙潭而得名。百年来,青龙潭的泉水源源不断的滋润着昆明城,是昆明重点水源保护区。而本次参观的古戏台是青龙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元宵或是当地的民俗节日——三月头龙节,此地便热闹非凡。

“由于历史原因,历次维修改动较大,盘龙区文化体育旅游局组织邀请省市文物专家,全方位分析了文物的历史沿革、文物价值、建筑特征、残损状况后,制定出了科学、严谨、细致的修缮方案,才有了今天的古戏台。而该古戏台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琳冰向大家介绍。

人人都可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盘龙区茨坝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杜敏女士,以 “盘龙文化体验官”的身份,全程参与了整场活动。

她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深知文化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她认为,“我在盘龙修文物”开展的一系列游学活动,让大众对盘龙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也让盘龙文化在当下“活”了起来。

杜敏女士表示,发展文化是全社会每个人的责任和自觉。此次报名参加“文化体验官”,就是想尽一份新时期开展文化和宣传工作的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她也希望这样活动,能够长期办下去,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成为传承发展盘龙文化的一员。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罗昆娅

责编:李怡 一审:李星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